何培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花园学校 浙江宁波 315000)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指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去观察、分析、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生活的重要渠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教学的模式,立足以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设计科学情境、开展主题活动、设计有效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科学教学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讲为核心,教师占课堂主体地位,这种单一枯燥的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教材知识更灵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以调动自主学习兴趣为前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科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杠杆的科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生活情境,播放有一个和学生一样大的年级同学把一块重100千克的石头给移动的场景,让学生猜一猜他是如何将石头移动的。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导出此次科学内容——“杠杆的科学”,展示杠杆工具,就杠杆的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进行标记,随后展示压水井、跷跷板图片,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图片标记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让学生动手组装,做好表格记录,研究杠杆:
次数 物体重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根据数据对比分析,让学生探究杠杆原理:
生: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最后回归生活,就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究,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杠杆产品,探究其三点。通过设计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能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活科学思维,调动自主学习兴趣是前提。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例如,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内容时,可以开展实验生活“认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主题活动,为学生准备塑料瓶、白醋、气球等,让学生在塑料瓶口套上气球,瓶内有白醋,气球内有小苏打,将气球竖起来,气球迅速鼓起来。根据这一实验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瓶子和气球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的气体,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从而引出主题实验活动。之后将学生分为实验学习小组,为小组准备所用材料,让学生按照看、闻、摸等方法观察两种物质,记录其特点,然后将小苏打和白醋按照一比三的比例进行混合,盖上毛玻璃片,让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用手摸感觉到的进行记录,让学生小组就此次主题实验活动作汇报,说一说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分析其实验成果,让各个小组作汇总交流,共同总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为其探究“产生什么气体”这一实验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其形成科学探究实验精神,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科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总结。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有序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走向深度学习,培养其积极性,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使其认识教材、理解教材知识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浮力”内容时,旨在让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学习兴趣。对此,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导入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象,从而导出问题“什么是浮力”,并为其演示泡沫块在水中的情况,让学生根据真实实验情境回答浮力概念,随后就测量浮力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之前先设计以下问题:
1.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浮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物体在沉没的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
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为其准备对应的教具,如水槽、测力计、滑轮、量筒等,开展测量实验,立足边实验边思考的方法,关联问题与实验,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从而让学生借助实验探索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科学情境、开展主题互动、设计有序问题等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参与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