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嵩凡,李志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对教师长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都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列为我国教师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身份认同感是青年新手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观上,教师的身份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教师具有法律身份,然而这种法律身份仍无法解决教师的现实困惑:首先,作为个体“人”而言,教师到底是谁?其次,认同问题往往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主题,而进入新环境中,文化冲击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往往能影响人的身份认同。在笔者的社会交往群体中有许多新手教师,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受课堂文化、同事间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扰。
对已有的文献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大多使用量性研究的方法,研究结果大多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某高校新手教师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与收集,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文化社群、人际关系、文化历程等文化本质理论的要素,去透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1.本体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认同”(identification)是1987年由精神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第一个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意指“个人与其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任务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历程”。埃里克森拓展了这一观点,他将认同感视为人社会心理上的稳定感。[1]认同是多学科领域的重要主题。著名的社会学家Turner和Tajfel区分了社会认同与个体认同,他们阐明个体认同是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说明个人独特之处的自我描述,是个体所独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则是社会的认同作用,亦即它是由一个社会类别中的全体的自我描述。[2]
身份认同是基于自我建构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互动过程。可以说,自我身份认同旨在使处于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主动建立一个认知和表达体系,在自己是谁、自己是做什么的、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上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3]身份认同主要是人们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确认。身份认同一方面寻求我与他人的区别,强调个体差异的自我(即个体自我);另一方面是明确我与他人的联系,强调具有相同特征的集体自我(即社会自我)。[4]身份认同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要有深层次的身份认同,个人要有跟身份认同相关联的各种经历,这是个人经过对身份认同的观望、迷茫、确认、再迷茫、再观望等错综复杂的动态历程。在这一历练过程当中,个人不仅以社会对于身份的规范约束来理解“作为某一类人中的一份子,自己是谁”,同时个人还会在社会身份期待和自我身份确定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反思并理解自己,最终完成“我是谁”的身份建构。[5]总的来说,身份认同分为自我认同、个体认同、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四个类别。[6]
在“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中,贝加德等从自我、角色、个体与社会、文化脉络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多种解读。“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是对职业现实的基础认识,其身份认同是现实的角色建构与人格和情境再现的过程(Goodson & Cole,1994);它是开放的、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因其与原有的身份认知有所冲突,身份认同是“教学意象”的再定义(Sugrue,1997);它是一个个体自我形象与教师角色扮演之间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从而在个体自我和专业自我间寻求平衡(Volkmann& Anderson,1998);它是由关系到自我形成的生活事件中一系列竞争和有矛盾的价值行为、态度所预设和接收的(Samuel & Stephens,2000)。综上可知,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含义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开展的,是一种自我不断重新构建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新手教师的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不断进行双向互动,并在其中寻求平衡点,从而达到既能满足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又能不违背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个性。
2.认识论:文化本质理论。2003年,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家罗高福以自己近30年的实践与研究为基础,出版了《TheCulturalNatureofHumanDevelopment》一书,至此,文化本质理论对个体身份认同、自我发展所处的文化环境考察与人们在文化环境中的活动参与过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其核心论点在于揭示了文化社群中文化与个体发展的历程性关系,以及个体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对文化的改造和影响,从而建构起新的自我理解的互动型脉络体系。该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以文化身份理论为基础,从情境、社会文化、社会认知等视角去分析社会-文化-环境-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参与性的互动实践过程,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中,新手教师塑造着学校和社会的结构环境与文化特征、文化形态,同时又被相应的文化本质与结构所影响,构成其身份认同独特的文化历程,从而促进了身份重构与角色转变。因此,新手教师的身份理解、身份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与环境的结果,并且成为塑造后续文化行为的条件。
1.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科学问题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加工建构反应社会现象的理论模型。[7]笔者运用扎根理论对某地方师范院校的3名新手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重点关注新手教师的主体性参与、新手教师的生活史、学校文化社群对新手教师的影响以及教师团队与人际关系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几个部分。访谈在取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进行现场录音,每次访谈时间为40-90分钟。访谈结束后,借助NVivo11.0转录并完成原始材料的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编码分析。
2.理论饱和度检验。对80条预留的初始访谈材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表明:在其后的整理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因此模型中的范畴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3.数据分析。主要包括:
(1)访谈数据的获取。围绕“文化本质视角下的高师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深入研究,编制开放式访谈提纲,并依此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提纲包括:①您当初是如何选择教师职业的?您如何看待您现在的职业?②您日常的工作都有哪些?这些工作您一般是怎么安排的?③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您觉得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④您平时会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吗?您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有何看法?⑤您平时会与亲友讨论工作的困惑或成就吗?与他们的交流是否加深了您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⑥您平时与学生和同事是如何相处的?您喜欢这种相处模式吗?⑦学校建立了哪些校内学习共同体?⑧您喜欢现在的工作单位吗(包括培养目标、办学理念、薪资待遇、晋升渠道、工作稳定性等)?为什么?⑨您认同学校的制度和规范吗?⑩您是否愿意长期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访谈总计形成589分钟的录音资料,转录为10余万字的访谈文本,得到研究的初步理论建构,这些理论建构也是本文的立论基石。
(2)资料编码。开放式登陆阶段,本研究利用NVivo11.0,通过对访谈原始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材料汇总、甄别、编码和重组,初步获得16个基本类属(表1),这些类属构成了高师院校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直接影响因素。
表1 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群和初级类属
关联式编码的作用是构建各概念类属间的关系,以找寻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关联式编码阶段,研究者分别以每个基本范畴作为轴心来找寻各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形成6个范畴。在第三级编码阶段,笔者经过系统分析找到能囊括所有范畴的主体文化理解、人际关系和文化社群3个核心范畴(表2)。
表2 资料编码汇总
在研究者不断浸入资料、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也基本浮现出来。其中教师主体因素为内部驱动因素,直接影响高师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人际关系与文化社群因素是外部情境因素,间接影响高师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感,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关系结构见图1。
1.教师主体文化理解是身份认同的根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无法预测的偶然因素都可以对教师的人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师对身份认同的理解。就新手教师自身而言,教师的职业自我图式、职业自我感受两大因素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较大,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1)职业自我图式。新手教师的职业认知、职业信念、职业价值构成教师的职业自我图式。职业认知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判断,即教师个体内心是否认为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赵老师坦言,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是驱动她选择这一职业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福利待遇这块让我对这一职业很满意,比如有两个假期,我需要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我觉得这个职业还可以。”陈老师则从小将教师作为理想职业,她认为:“本来大学老师就是以科研和教学为主,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读到很多书也学到很多新的观点和知识,所以很喜欢。”因此,不同的新手教师对职业的认知不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信念。而职业价值,就是在个体职业认知、职业信念形成后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陈老师说:“每年一批一批的学生走出去还是感觉有价值的。比如在教学上,每带过一个班后很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就是一种价值体现;其次,当科研上能发表论文或者拿下课题的时候,也是一种价值的肯定。我觉得‘孩子’这个词用得很好,我们经常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除了在教学上传授知识之外,我更倾向于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让他们喜欢这门课。”
(2)职业自我感受。职业自我感受,即职业情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李红丹认为职业情感分为忠诚感、幸福感和归属感;魏淑华认为教师的职业情感由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尊感构成。本研究结果则从职业归属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三个维度解释新手教师职业自我感受的影响因素。赵老师说:“主要是当自己把想要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方式讲出去,学生刚好也能够理解,这时候就挺有满足感的。”陈老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肯定了职业情感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当科研上能发表论文或者拿下课题的时候,也是一种价值的肯定”“首先是这个职业给我带来很多的社会认同,第二就是学校给老师提供的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也还不错,比如整个竞争的环境还是很公平的,包括制度上还有人际关系上都是很透明的”。
2.社群人际关系是身份认同的表现形式。教师身份认同不仅包括个体自我的认同,也包括社会自我的认同,即通过某种群体共享的特征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强调有同样特质的集体自我,也就是社会自我。[8]利科称前者为“作为个性的身份认同”,后者则是“共性的”。[9]新手教师进入全新的工作场域不久,从他们主动或被动构建出的社群关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身份认同程度。本文从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总结社群关系建设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1)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也至关重要。构成师生关系的要素受新手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的影响。当问到周老师“您觉得教师工作最大的乐趣在哪”时,她答道:“我认为这个工作的乐趣主要还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是自己。比如我带的其中一个班的团支书,她的入学成绩很好而且还是学生骨干,以后有走保研这条路的希望。但有阵子她的状态不太好,我就找她谈话,一直跟她有交流,后来她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上都变得很积极了。”“班上有一个抑郁症的同学,近期写了一封信给我……。这位同学之前有过自杀倾向,但现在好多了,我觉得还挺欣慰的,这个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平等的学生观、家长关怀型的教师观均对周老师的职业身份认同产生了正向影响。与此同时,教学观也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赵老师说:“我觉得作为大学老师,重要的不是课本知识,而是告诉他们该如何学习。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所以要帮助他们尽量梳理一些对于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于未来的认识。”
(2)同事关系。同事关系是每个职场新人都会面临的一道难题,新手教师也不例外。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促进职业成长,进而加深个体的职业认同感;冷漠甚至恶劣的同事关系不仅影响工作心情,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更会增添迷茫和无助感。周老师说到:“由于经验不足,自己的工作会遇到麻烦或者阻碍,这是我最近最大的烦恼。”当被问到“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合作意识的培养、平时教师之间是如何合作与交流的”时,周老师说:“不是非常重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也有,但不多。无非就是谁有困难的时候求助,然后互相交流一下信息。比如新手教师遇到的困难会比老教师多很多,在教学上遇到问题会请教老教师。同时,我也会通过一些有名的微信公众号寻求帮助。”赵老师说:“同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同事间就是普通的同事关系。”
3.社群文化是身份认同的软尺。本研究从学校社群传统和学校社群制度两个维度出发,探究社群文化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规范性作用,进而研究新手教师文化性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
良好的学校社群传统可以提升新手教师的集体融入感,以及作为教师的自尊自信心。若新手教师缺乏对学校社群传统的认知,则不利于教师团队凝聚力的建立,教师与学校文化貌合神离,学校成为一个“松散的耦合”,最终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当被问到本校的办学历史时,大部分老师是不了解、不关心的状态:“不是很了解,我知道学校今年是办学62年,历任领导不太关注”“算是大概了解,但也不是非常清楚”。对于本校的办学理念,各个老师也未达成统一的回答:“办学理念的话你让我说出那些专门的词我说不出来,但我的感觉就是更注重本科教育”“咱们师大的精神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前曾想过做综合类大学,但现在重点在培养师范生,包括咱们教科院一直说要建设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校社群制度也会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制度既是约束又是一种向导,既为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提供底线,又为他们提供前进方向。赵老师说:“学校为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哪些制度我是不太清楚,但学校对于老师的一些规范和制度,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正面影响的。规范制度可以引领老师如何去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包括日常的教学、考试甚至如何对待学生,以及如何去考勤,上课应该做到什么样的标准都有具体要求,这就帮助我们在工作初期的迷茫情况下有一个工作的范围和尺度,所以这些制度规定更多的是给到老师正面的帮助。”周老师也认同学校社群制度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她说:“有影响。因为咱们是师范类大学比较特殊,跟综合类大学不同,整个校园文化校训不一样对整个人的影响还是不同的。学校的办学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越在师范大学里上学或者上班,越会觉得自己很适合做这份工作,不管别人说自己是教育家还是教书匠也好,还是觉得很认同自己的职业。”但对于本校具体的社群制度内容,几位老师均不了解:“制度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一般是激励政策,比如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其他方面还不太知道。”
1.教师个体层面:树立坚定从教信念,提升职业素养。年轻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原因各不相同:社会认同度高、福利待遇好、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等,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只是将“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工作热情便无法长期延续,教师身份认同感也会出现迷失,职业价值感和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便会削弱。教育信念是新手教师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因此,初入职场的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遇到困难不抱怨、不悲观,自发寻求解决方案或他人的帮助。其次,在面对多元变幻的世界带来的诱惑时,要耐得住清贫,享受教师的纯净与宁静,为自己制定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最后,要不忘初心,保持工作热情,不仅在科研上勇往直前,更要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不敷衍教学,不“重科研、轻教学”。
2.社群关系层面:建立师生、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生关系疏离的现象:教师只负责课上教学,课后师生少互动甚至零互动,师生间相互敷衍。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向交互过程,只有师生构建起学习共同体,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设立课外读书沙龙、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以及进行师生间的非正式会谈,都可以提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质量,增加教师的职业存在感。
教师间重个人学术研究、轻交流合作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用设立教研室供教师交流合作、通过“学徒制”以老带新培养新手教师等方法,则可以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最终促进新手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社群文化建设层面: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成长平台。高校教师管理相对松散,优点是有利于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但对于新手教师来讲,其发展速度却会因此受限。因此,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立教师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同时公之于众,避免教师谈到本校制度“言之无物”现象的发生。
新手教师就像职场的新生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校要给予其足够的成长平台,而对新手教师进行主题化岗前培训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说来,在教学研究上可以开展如“板书技巧”“如何进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如何兼顾科研与教学”等主题培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新手教师才艺大赛”“学校历史、办学理念知识竞答”等活动增加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同事间的粘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