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辉,杨秀清,佘少华,楚克群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择业问题。Spielberger认为,择业焦虑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包括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1]。国内学者杨馨植等从工作预期目标出发把择业焦虑定义为:大学生在面临毕业职业选择问题时,对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就业目标、过度追求完美、失败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2]。张玉柱从职业选择的角度定义择业焦虑:大学生在面临选择职业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持久的状态性焦虑[3]。大学生择业焦虑主要包括竞争压力、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支持、对未来的担忧等。目前对于择业焦虑的研究主要涉及引起择业焦虑的因素,择业焦虑的性别、特质、专业差异,研究工具为自编特质焦虑问卷、SAS焦虑问卷、状态特质问卷等。[4]专业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的一种认可行为,对自己已经成为或者将会成为这一行业成员身份持肯定态度,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较强。[5]目前国内外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包括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专业认同的研究方法等。[6-7]择业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Hackett和Betz提出,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顺利就业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选择职业的方向。[8]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择业效能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择业效能感与专业认同、学习投入的关系等。[9-12]
当前关于专业认同、择业焦虑与择业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认同、择业自我效能感对择业焦虑的作用机制的探索较少。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专业学习、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希望本研究能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降低择业焦虑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广西选取6所高校,考虑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共抽取9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44份,有效率为93.8%,其中男生402人(47.6%),女生442人(52.4%);大一学生157人(18.6%),大二学生198人(23.5%),大三学生216人(25.6%),大四学生273人(32.3%);年龄分布在18-24岁。
2.研究工具
采用张玉柱等编制的择业焦虑量表[3],共26个条目,主要包括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四个维度。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择业焦虑程度越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本研究中α系数为0.86。
采用秦攀博编制的专业认同问卷[13],共23个条目,主要包括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行为性专业认同、适切性专业认同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具有较好信效度。
采用龙燕梅翻译修订Betz等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14-15],包括25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根本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3.数据处理
由经过严格培训合格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对被试进行不记名测试,被试信息严格保密。测试安排在事先准备好的教室进行,调查员按照统一程序介绍测试的目的与内容,被试在无打扰的情况下完成测试,所有量表评定耗时约20min。使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大学生量表得分;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专业认同、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模型建构,检验择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1.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自我效能感、择业焦虑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对844名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三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女生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择业焦虑得分高于女生;不同生源地(城镇、农村)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择业焦虑的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三个变量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大三、大四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择业焦虑的得分随年级变化具有递增趋势,大四学生择业焦虑得分高于其他所有年级,具体见表1。
2.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这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专业认同得分与择业效能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择业效能感得分与择业焦虑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具体见表2。
表1 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择业焦虑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差异
表2 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r)
3.择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以专业认同得分为自变量,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为中介变量,择业焦虑得分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良好(x2/df=3.4,NFI=0.91,IFI=0.92,TLI=0.93,CFI=0.95,AGFI=0.95,RMSEA=0.04),研究提出的假设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中专业认同通过择业自我效能感到择业焦虑的通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1。
进一步应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 000次)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间的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06,-0.11),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说明择业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成立,中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为-0.08。专业认同对择业焦虑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13,t=2.32,P<0.05),其95%置信区间为(-0.08,-0.19),其中,直接效应为-0.13,间接效应为-0.08,总效应为-0.2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8%,具体见表3。
表3 中介效应值与效果量
1.广西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和择业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上的特点特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生专业认同得分高于男生,与黄英航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与张建育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测试样本不一致[17],也可能是女生社会期望值相对偏低,对所学专业易接纳,此外文化中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影响男女生的专业认同感,女生更追求稳定。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年级,大二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与金则霜的研究结果一致[18]。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新的学习环境激发起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建立专业认同感;到了大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已经基本建立专业认同感;大三之后,随着专业课程的难度增加,在学业上需投入更多精力,开始出现对专业学习的倦怠,故影响其专业认同感;大四阶段的学生基本忙于考研、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就业等事务,遭遇实习碰壁、毕业论文撰写不顺、择业失败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其专业认同感。大学生专业认同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吴建平的研究结果一致[6],说明无论是来自城镇还是农村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学习的了解都比较少。
女生择业效能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王翔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9]。近年来总体来说,女生从高考成绩以及大学的学业成绩方面都已经超越男生,表现更自信、综合素质更全面,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三、大四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这与谭荣波的研究结果一致[20]。大一、大二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多是专业学习,对于择业的问题还较少考虑,对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还没有明确的规划,相比之下,大三、大四学生会更关注目前就业的形势、接触到更多的就业资源,所以表现出更高的择业效能感。择业自我效能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与伊淑霞的研究结果一致[21]。农村大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在大学期间通常会从事一些兼职,积累工作经验,他们在择业中更务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们与城镇学生在就业渠道与资源方面的差别。
男生择业焦虑得分高于女生,这与王翔艳、康文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9-20]。原因可能是社会对男生职业的期望值更高,他们承担更多经济压力,碰到困难也不善于求助他人,故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而社会对女生职业的要求相对要低,女生在求职中碰到困难时更擅长运用人际资源,从而降低焦虑水平。择业焦虑的得分随年级变化具有递增趋势,大四学生择业焦虑得分高于其他所有年级,与渠立松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3]。对此的解释是,大一、大二学生还没有就业紧迫感,焦虑无从谈起;大三开始思考将来就业方向,出现焦虑,但毕竟还未走出校门,可以运用自我说服、自我安慰来降低焦虑感;大四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求职是对他们的全新挑战,求职失败和未能及时就业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这无形中增加了焦虑感。在生源地上,学生的择业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李桂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4]。原因可能是,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另外,国家新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大力帮扶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择业焦虑。
2.广西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和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显示,专业认同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韩永楠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会随着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提高[25];金德文的研究也证实专业认同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也越高[26]。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专业认同感的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这对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刘林林的研究结果一致[27]。高专业认同感的学生更愿意在专业学习中付出努力,专业技能也掌握得好,他们在求职中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对于降低择业焦虑有一定的作用。择业效能感与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这与王翔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9],与渠立松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择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择业目标会更加明确,在遭遇挫败后,也能很快恢复自信,焦虑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对降低择业焦虑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1)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这与杨倩怡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7]。高专业认同感的建立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并且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高择业效能感也反映了个体在求职中的一种专业自信。(2)择业效能感负向预测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低的个体,往往在求职中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更容易遭受求职挫败,而多次挫败的累积又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焦虑水平。(3)专业认同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学生专业认同度越高,在专业学习中自觉投入度也越高,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就越扎实,在择业中,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度对于他们成功求职发挥重要的作用;相反缺乏专业认同感的学生,往往很难找到专业与职业的契合点,求职中更容易遭受失败,进而提高焦虑水平。(4)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择业效能感的学生,在择业中不仅可以降低择业焦虑,也可以进一步巩固与提升专业认同感。
1.关于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专业认同感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高专业认同感能对在校生的专业学习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建立专业自信;专业认同感的得分在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所开设专业的了解很少。基于此,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应加强专业剖析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意识,在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学习引导教育,在高年级开设的就业教育课应与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在可能的就业领域中开展专业课程实践。
2.关于择业焦虑的缓解
影响学生择业焦虑的因素众多,本研究提示,专业认同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择业焦虑,也可以通过择业效能感间接影响择业焦虑。专业认同负向预测择业焦虑,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难以找到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契合点,在求职中常常碰壁,提高了择业焦虑水平。故缓解择业焦虑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加专业学习的投入度,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准备。此外,择业效能感负向预测择业焦虑,故提高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也是缓解择业焦虑的措施之一。择业效能感的提高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分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实践场所,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职业的了解等措施。总之,对大学生的教育,既要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也要注意提升他们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这样才能较好地降低其择业焦虑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较好地厘清了三个研究变量间的作用关系,择业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均得以验证,说明专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择业焦虑,也可以通过择业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影响择业焦虑,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