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春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超声科 (福建福州 350025)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属于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上较为少见,且由于对其相关知识的掌握不足,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难以做出精确的诊断,极易导致误诊为肝脏肿瘤[1]。目前,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最新技术为超声造影,可有效避免破坏肝毛细血管,且通过实时动态图可直接观察病灶血流灌注过程,将其与正常实质的血流灌注对比,通过分析差异可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效率[2]。目前,此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各类肝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但关于在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报道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30~68岁,平均(49.00±4.30)岁。
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适当调控增益、PRF参数,探查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肿块内与周边血流信号,记录频谱并进行分析。
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德国Sequioa512彩色超声仪,配备超声造影成像软件,具备双幅显示功能,探头4V1,频率为2~4 MHz,超声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Vue,Bracco,意大利),依据病灶深浅、患者体型调控声能量输出,维持低机械指数0.15~0.18,经肘静脉快速团注2.4 ml 造影剂后采用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并不间断观察病灶血流灌注、回声强度变化,于团注造影剂后5 min 停止扫描检查,造影动态图像存贮在机器硬盘中,并让两名医师共同分析录像资料后进行造影诊断。
分析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经手术治疗或肝穿活检证实,48例患者共50个病灶,均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
二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8例患者共50个病灶,病灶直径1.0~5.0 cm,平均(2.70±1.15)cm,其中左叶10个,右叶40个;病灶低回声42个,中等回声4个,中低混合4个;病灶边界清晰40个,边界模糊10个;35个病灶形态规整(为椭圆形或圆形),15个病灶形态不规整(为结节融合样、串珠样)。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无血流信号,其中11个病灶周边正常肝脏血管走向;肝脏背景,8个病灶显示为脂肪肝,其余为肝、实质回声均匀。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20个病灶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无造影剂填充且无增强,30个病灶动脉相病灶周边为薄环状高增强,病灶平均厚度(0.25±0.05)cm。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为肝内非瘤性良性占位,其主要病理特点为无结构凝固性坏死灶,病灶中无组织细胞、血管结构,病灶周围存在完整、纤细的纤维包膜[3]。若不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病变恶化发展,甚至会发展为肝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确诊病情,对于指导疾病诊治具有积极意义。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为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术前明确诊断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对于该疾病术前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4]。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病灶主要为右叶病灶,主要形态为肝内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40个,彩超检查病灶中无血流信号,表明单纯进行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明显差异。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且内无血流信号,肝脏无肝硬化背景。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低血流能力有限,因此,常规二维超声不能准确判断病灶中有无血流灌注,需实施增强CT 或增强MRI 检查确诊。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0个病灶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无造影剂填充且无增强,30个病灶动脉相病灶周边为薄环状高增强。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技术应用相对成熟,用于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具有积极意义。因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理特点为凝固性坏死病灶,其内无血管组织,超声造影主要为病灶中造影三相无增强,其表现具有典型特征性,容易与肝其他占位性病变区分[5]。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肝脏炎性假瘤与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二维图像上无明显差异,均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病灶,但造影表现差异明显。肝脏局灶性增生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高增强,门脉相、延迟相为等或高增强,容易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相区分。
综上所述,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内三相呈无增强或病灶周边呈薄环状增强,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