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华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类。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脑梗死患者占比较大,虽然多数患者在紧急治疗干预下解除了生命危险,但是绝大多数患者预后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因病致残的情况非常常见。脑梗死患者除了要接受一系列紧急治疗以及康复治疗措施外,护理工作对其预后情况也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妥善的康复护理工作可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改善病后功能障碍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分析优质护理理念及相关措施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采取分组对照实验的形式进行分析。
1.1患者一般资料 本次共抽选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实验,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为18比12,患者年龄区间47-69周岁,平均年龄(51.6±1.7)周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比13,患者年龄区间48-71周岁,平均年龄(51.9±1.8)周岁。纳入实验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影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均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对症治疗,60例患者全部排除脑血管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工作,包括遵医嘱用药、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以及每日常规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理念实施护理工作。首先重点进行心理护理,患者病后自身健康受到较大影响,功能障碍的问题比较明显,绝大多数患者情绪低落,存在紧张焦虑的不利情绪,对此进行妥善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明确一系列后遗症的可恢复性,明确坚持治疗并妥善配合护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提升预后效果[1]。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不适感受,针对性改进护理措施。其次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调整病房内温度、湿度至最佳状态,每日按时开窗通风改善空气质量,根据患者喜好每日为患者播放相应的影音节目。严格执行康复护理措施,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循序渐进安排复健项目,包括前期被动活动、尽早主动活动、尽早尝试下床以及理解交流能力的锻炼,同时为患者安排具体的针对性功能训练,在过程中逐步帮助患者提升活动能力,最大限度强化其自理能力[2]。
1.3评价标准 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患者及家属根据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情况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打分,根据得分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四个等级,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患者独立生活评分遵照自理能力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强。
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9例,较满意13例、一般5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率为73.33%。实验组中非常满意13例,较满意16例,一般1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率为96.66%,X2=6.4052,P<0.05,对照组独立生活评分为81.3±2.7,实验组独立生活评分91.5±2.8,t=14.3628,P<0.05。
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该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脑梗死致残率相当高,绝大多数患者预后存在比较严重的功能障碍,而护理工作是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优质护理措施应用于脑梗死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更为科学妥善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同时大幅提升护理满意率,对比常规护理措施,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文护理和全面护理的相关理念,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对于整体治疗效果的强化作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