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平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
重症卒中通常在老年人群中多见,发病原因以长期卧床为主,加上基础疾病影响,各项器官功能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衰退现象[1]。重症卒中患者发病时,不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而且会降低免疫力,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需要予以重视,做好营养支持以及护理工作[2]。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在人民医院营养科择取40例重症卒中患者,以入院先后顺序为准分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12:8,年龄最大77岁,最小53岁,均值(65.44±7.78)岁;研究组中男女比例13:7,年龄最大79岁,最小55岁,均值(65.36±7.82)岁;组间资料对比无统计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20例)实施肠外营养和常规护理,首先通过Harris-Benedict公式对患者的热量需求予以计算,之后通过静脉输注方式进行,首次输注量为热量需求的一半,之后按照实际情况增加。在此期间对生命体征指标予以监测,对大便性质予以记录,并记录排便时间。研究组(20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48小时之内留置鼻胃管,热量需求计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之后经鼻胃管滴注肠内营养剂,首次滴注300-500ml,按照每小时50ml速度进行,之后每间隔2天滴注量加500ml,直至每天20-30kcal/kg。在此期间每4小时抽吸1次胃管,若抽出胃液达到200ml,则2小时之内不再滴注。采取半卧位输注营养液,并维持38℃,固定好鼻胃管,注意无菌操作,定时冲洗管路,通过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另外在治疗期间,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对其疑惑予以耐心解答,告知注意事项等,使其积极配合,对生命体征予以观察,记录鼻胃管抽液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营养指标:涉及到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4个指标。②并发症率。
对营养指标予以统计分析,治疗前,研究组血红蛋白为(135.2±13.6)g/L、前白蛋白为(255.6±18.5)mg/L、白蛋白为(38.1±6.2)g/L、血清总蛋白为(68.6±5.5)g/L;对照组血红蛋白为(136.5±13.0)g/L、前白蛋白为(254.8±19.0)mg/L、白蛋白为(37.9±6.1)g/L、血清总蛋白为(69.0±5.3)g/L;组间无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为(129.7±13.5)g/L、前白蛋白为(252.4±16.5)mg/L、白蛋白为(37.6±4.2)g/L、血清总蛋白为(67.7±4.6)g/L;对照组血红蛋白为(105.3±12.4)g/L、前白蛋白为(208.3±15.3)mg/L、白蛋白为(33.2±4.1)g/L、血清总蛋白为(60.2±3.3)g/L;组间有差异,P<0.05;对并发症率予以统计分析,研究组1例应激性溃疡、1例心力衰竭,对照组3例应激性溃疡、2例心力衰竭、2例压疮、1例呼吸道感染、1例尿路感染,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卒中属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症状,同时伴随意识模糊、听力及语言障碍等现象,这将会对患者新陈代谢产生干扰,使其处于高代谢状态,进而影响内分泌平衡,为使机体的敏感度得到维持,则需要加速分解营养细胞,使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增加了蛋白质消耗以及脂肪消耗,不仅会提高血脂水平,还会影响负氮平衡,在此种条件下将会出现营养不足问题,影响胃肠功能,所以对于重症卒中患者而言,早期营养支持及护理非常重要[3-4]。肠外营养虽然可使营养需求得到满足,但缺乏对肠胃的刺激作用,长此以往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进而损伤胃肠黏膜[5]。肠内营养则利用鼻胃管补充营养,此种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与生理需求相符,同时配合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保证营养支持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痛苦程度减轻。
对于重症卒中患者而言,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干预的实施,一方面可使营养指标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避免并发症发生,具备显著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