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霞 徐伟 顾文琴
青岛市中心血站,山东 青岛 266071
血站是负责采集、储存血液的医疗卫生机构,由无偿献血者提供血液,获取全血、成分血以及原料血浆。根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提供血液制品。为了保障血液安全供应,应该在血液采集、检测、储存等环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1]。血站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和差错,容易产生不合格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报废处理,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应该针对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相关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2]。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4130份报废血液样本。
1.2方法 风险分析:结合既往的工作经验,以实际发生的血液报废问题为参考,进行风险分析。深入到血液采集、检测、储存的各个环节,从中找寻问题,明确血液报废的具体因素。ALT高、脂肪血、SYP阳性、不足量、抗-HCV阳性、HBV不合格、发现不规则抗体、色泽异常、HBsAg阳性、抗-HIV阳性以及破损是导致血液报废问题发生的常见原因,往往与献血前知识宣传不到位、采血时间过长、操作失误有关。针对血站血液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
结合血站血液报废问题发生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在4130份报废血液样本中,全血387袋、洗涤红细胞20袋、红细胞悬液1230袋、去甘油解冻红细胞1袋、单采血小板52袋、浓缩血小板26袋、血浆2275袋、冷沉淀139袋。其中因ALT高所致664袋、因脂肪血所致646袋、因SYP阳性所致397袋、因不足量所致341袋、因抗-HCV阳性所致323袋,因发现不规则抗体所致191袋、因色泽异常所致191袋、因HBsAg阳性179袋,因抗-HIV阳性138袋,因破损所致129袋。
血站血液报废问题的发生,会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加以预防。该过程中,应该具体了解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而实施针对性的防控办法[3]。在血站血液管理工作中,脂肪血、SYP阳性、不足量、发现不规则抗体、破损等问题的发生,均会引起导致血液样本不合格,无法安全投入到临床医疗当中,需要进行报废处理。脂肪血的产生,与献血者在采血前的饮食有关。献血者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采集的血液会出现脂肪血的情况。为了避免脂肪血的发生,应做好采血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向献血者说明献血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需要强调采血前的饮食要求[4]。在采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也会导致血液报废问题的发生,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有关,另外也会受到献血者情绪因素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与,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献血者的舒适程度,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可以积极配合采血工作。加强仪器管理,保障相关仪器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平稳进行血液运输,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储存,可以充分保障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问题的发生风险[5]。结合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①加强献血前的健康教育:血站工作人员应面向献血者展开健康教育,严格进行献血者健康状况的检查,同时说明献血期间的注意事项。强调献血前的饮食宜忌,叮嘱献血者食用清淡、低脂肪的食物。血站工作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的情绪状态,主动询问其感受与想法,耐心解答献血者担心、顾虑的问题。详细介绍采血的具体流程,强调其安全性,让患者感到安心。在此基础上,提供舒适、卫生的环境,严格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保障采血的安全性,同时让献血者获得舒适的体验,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
②规范化操作:负责采血的工作人员,需要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在采血过程中,能够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问题。根据献血者的静脉情况,选择粗大、弹性好的静脉血管,合理控制采血时间,防止因时间过长而导致凝血。
③仪器管理:在采血、检测、储存等工作中,对于期间需要应用的各类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避免因仪器设备问题导致血液报废。在搬运和移动血液时,应注意保持平稳。在血液储存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整、稳定的冷链,将血液储存于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并保障温度的稳定。
综上所述,加强对血站血液报废原因的防控,减少血液报废问题的发生,保障血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