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红梅
摘 要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阅读的主体受阅读经验的影响,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这种阅读差异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认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选择不同的阅读素材,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体验
何为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以独立个体的身份进入文本并融入其中的阅读。阅读是读者、作品之间产生心灵对话的过程。每个阅读者由于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所以在阅读中产生的阅读体验也会不一样。语文阅读呼唤个性,个性化阅读是一个内化、个性化体现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任务群5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借助文本信息与作者开展个性化对话,体悟作品独特的意蕴。”从这一点上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体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从而有效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展开对话。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阅读方式套路化。许多课堂过度注重阅读技巧的讲解,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知。2.阅读内容统一化。许多教师不注重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实际情况,统一布置阅读任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思维难以形成。3.阅读体验单一化。许多课堂教师过度注重课前阅读的预设,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致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见解难以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语文素养和能力也得到不到真正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有效路径。
一、根据不同的阅读能力,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首先,依据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进行个性化阅读方式的指导。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构建,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往往读出的内涵深浅也存在差异。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透过文字的表层解读出内在意蕴,而阅读能力弱的则相反。即使是同一个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给予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指导。比如,我们在进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时,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从情节、人物两个要素,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梳理出情节与情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借鉴《三国演义》章回体的体式,建构《边城》的目录。想象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边城》的结尾进行补写和续写,对于语言建构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作品中精彩的段落,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批注。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给予鼓励,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效度。
其次,创设不同的情境阅读任务,各施所长。教师需要依据每一个学生阅读的实际,设置不同阅读情境任务,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施展出不同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学习《与妻书》的时候,为了更深切地体会林觉民对家人、对民族的情感,教师可以创设以下不同的情境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项来完成。具体如下:1.假如你是林觉民的妻子,面对林觉民的书信,你会如何回复?请写一封回信,要求情真意切,500字左右。2.请以诗歌的形式,为林觉民写一首赞歌,200字左右。3.围绕“这个世界需不需超级英雄”为题,以林觉民为例证,完成一篇逻辑清晰的演讲稿提纲。4.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围绕林觉民的生平经历,设置三个主问题对林觉民进行一次采访。要求:条理清晰,有说服力。四个不同的情境阅读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围绕阅读学习活动开展实践。四个活动紧扣文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思辨性领悟,表达出个性化的见解,同时,四个情境阅读任务难度有所差异,体现出了选择性特征,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二、依据不同的阅读兴趣,汲取个性化阅读素材
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个性化的阅读素材。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阅读体裁更为丰富,阅读兴趣也更具有差异性。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明晓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挑选个性化的阅读素材供学生阅读。笔者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开学初分别放了《林清玄散文》《平凡的世界》《自由在高处》《红楼梦》《庄子》这五本书籍,并且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笔者发现女生更喜欢读《红楼梦》《林清玄散文》《平凡的世界》,而男生多数喜欢读《庄子》《自由在高处》。在搜集上来的读书笔记中,笔者发现不同的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一样,形成的阅读成果也不一样。读小说、散文的学生往往喜欢进行片段式赏析,重点是对小说或者散文中精彩语句进行品析;而读论述类文本的学生往往喜欢结合作品中的某一个观点,展开多角度的讨论。由此可见,不同的阅读兴趣,阅读内容不一,分享成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种差异性,形成互补交流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热情。
三、尊重不同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对文本独特的见解,有助于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尊重学生情感,训练不同学生的思维,激发个性化阅读体验。
激活不同的阅读思维,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由于受到认知经验影响,在课堂上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对此积极引导,激发不同的思考,产生阅读的火花。比如,笔者在执教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时,要求学生谈一谈对文章标题“品质”的理解。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对文本“品质”的内涵进行了解读。笔者将其归类成以下四类:1.运用形象思维,抓住作品表层含义,层层深挖。学生认为“品质”集中在作品“物”的品质上,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又主要集中在格斯拉制作的靴子和店铺的布设上。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格斯拉靴子的词语,如“太美观”“独一无二”“舒适合脚”“顶好的靴子”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靴子”是格斯拉的情人,寄托了一个手艺人对自己所钟爱之事的激情和执着。2.运用理性思维,分析格斯拉的为人。学生认为鞋匠格斯拉是一个德艺双馨的手艺人,却在工业化的革命中濒临失业,最终饿死,这不仅仅是格斯拉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小说的结局让格斯拉死去是为了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品质”的内涵不仅仅是靴子制作的精良,更多的是人物“道义”的高尚,是对至高无上的职业尊严的歌颂。3.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当下。许多学生发问:如果格斯拉生活在今天,他的悲剧会不会再次上演?有的学生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格斯拉这种低效率地生产最终还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还有的学生认为在今天商品大批量生产的情形下,人们更青睐于贴身制作和个性化服务,所以格斯拉的這种工匠精神、精湛手艺不会消亡。由此,课堂上学生思维被激活,阅读的情感就会迸发,阅读体验也会变得更加地丰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展开多角度对话,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总之,在阅读中,学生需要选择个性化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地提升阅读素养。而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阅读差异的基础上,让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才能真正实现“真我阅读”的愿景。
[作者通联:成都市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