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画面感浅析

2021-04-02 22:35赵克东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光与影勾勒画面感

赵克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以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优美而富有艺术质感的文学世界。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犹如工笔画,所绘景物精雕细琢,细腻传神。因此,《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幅富有画面感的“工笔画”。

一、大笔勾勒,宏观布局

主题、结构、选词造句是一篇文章布局时必不可少的。其中,结构如同文章的骨架,支撑着整篇文章的走向。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从大处着笔,紧扣“荷塘月色”,将文章划分为“荷塘上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两部分。整个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由不宁静而引出想外出走一走的念头,也自然就有了眼前所见的荷塘,即月下荷塘。月下荷塘之美自不待言,而荷塘之上则是一轮明月,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下来。此时,月下有荷塘,荷塘上有明月,两者成了这幅美妙画卷中最耀眼的“明星”,主干清晰可见,周围高高低低的树、烟雾、杨柳就是这两幅图景的衬托,加上蝉声和蛙声,可谓画里有声、声中有画。此时,“我”沉浸在这样的美景中,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在整个作品中,作者的构思是极其巧妙的,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开篇即交代了出门的原因,紧接着写途中所见,说自己是“超乎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叶是田田的,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还有白花,微风轻拂,犹如进入了仙境一般,这是月下的荷塘。而在荷塘之上,清幽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了叶子和荷花上,薄薄的青雾缭绕,明月四周是淡淡的云,在高大的灌木丛下,是斑驳的黑影。此时的荷塘,在光与影中交织出一首天籁之音。此时的“我”,在这美妙和谐的旋律中获得了暂时的宁静。朱自清先生以工笔手法,先勾勒出荷塘和月色两个主旋律,以“我”的心境的变化为暗线,以四周景物为衬托,为读者勾勒出唯美的荷塘月色美景。月下有荷塘,荷塘之上有月色,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写月下荷塘,以月色为背景,重点勾勒荷塘之美景;写月色,则以荷塘为背景,重点勾勒月色之变化。作者先勾勒荷塘和月色,再逐一描绘荷塘和月色之美,在突出其特点的同时,将两者有机融合,谱写了光与影的和谐之美。

二、工笔手法,细处勾勒

大笔勾勒,旨在先布局文章的结构。在大框架下,如何将所写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最考验文笔。朱自清不但善于谋篇布局,还善于以工笔手法来写景。在《荷塘月色》中,无论是“月下荷塘”,还是“荷塘上的月色”,带给读者的都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听觉的享受。仔细阅读、认真聆听,仿佛置身于荷塘和月色中,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中,看荷叶轻舞,赏朵朵白花,月光倾泻,月影斑驳,听着蝉声和蛙声,在美妙的光影和声乐中,享受心灵的寂静。

《荷塘月色》带给我们的是画面感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写月下荷塘,先总写荷塘,再逐次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由近到远,由上而下,先静后动。写荷塘之上的月色,以“泻”统领,有云、有影,光与影交错。在这样美妙的荷塘月色中,读者的感官完全被调动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又转为听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视觉又转为听觉……在荷塘和月色中,在作者通感的修辞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美妙的画面,耳朵所听到的是悦耳的和谐的旋律,鼻子所能闻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清香,且这些感觉之间已经互通,身体已经融入到荷塘和月色中。

作者巧妙地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此时,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似乎不再是黑和白的交织,而是跳跃在读者眼前的音符,不仅可听,还可见。作者化静为动,将月下荷塘和荷塘之上的月写得活灵活现。光与影所交织的,是和谐分布的名曲,显得如此优美、悠扬和动听,两者相互衬托,互为表里,不仅极好地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也扩大了意境。仔细阅读《荷塘月色》,自然会被朱自清工笔般的文笔所折服,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宏观的布局,更是细致入微的描写,小到荷叶中隐藏的白色的花、脚下的流水,都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犹如就在眼前。

三、巧妙用词,增强画面感

写月下荷塘,先写荷叶和荷花,所采用的是静态实写的方法:写荷香到荷波是动态虚写;写流水则是虚写映衬。既有静,也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实,又有虚,虚实结合,巧妙地将荷塘的恬静和谐表现了出来。这要归功于作者在选词方面的巧妙,以恰到好处的用词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写荷塘,用“曲曲折折”,用叠词写其广度;写荷叶,以“田田”写其茂盛,用比喻写其高而圆的风姿;写荷花,用“袅娜”写花朵的姿态柔美,用“羞涩”写花朵含苞欲放的娇柔美,以“明珠”“星星”“美人”为比喻,将月下荷花的洁净、纤尘不染的美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写“荷香”,嗅觉和听觉相通,似有似无,清新缥缈,不仅扩大了意境,也烘托了优雅而宁静的环境。此外,以闪电比喻荷波的速度,以凝波作比,以静写动,还有脉脉的流水,似乎通了人性,不愿让作者一个人孤单一般,希望能陪陪“我”。此时的荷塘,不再是毫无生气的荷塘、毫無颜色的荷塘,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多姿多彩的荷塘,无论是荷叶,还是荷花,都似乎通了人性,在月下摇曳着他们美丽的姿态。也正是这样,作者以他之所见,诉诸笔端,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月下荷塘之中。写月色,以“泻”统领,以流水为喻体,让月辉照耀,一览无遗的情景跃然纸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将水气轻轻蒸腾,将弥漫在月下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用轻雾衬托月光,朦胧中有淡雅;荷叶似乎是牛奶“洗”过的,紧接着“泻”写月光之洁白轻柔,以“笼罩”来写“梦”,此时,叶子与荷花轻飘在朦胧而柔和的月光中。光与影的交错仿佛变成了可以听见的,跳跃的音符,一首优美、和谐、动听的名曲就如此弹奏着。我们似乎也和作者一样,欣赏着月下的荷塘,再看着荷塘上的月色,漫步在这荷塘之中,感受这朦胧而柔美的月光所带来的心的宁静。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工笔画特点,画面感较强。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融情入景,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眼前所见之景中,让景物富有生气,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同时,作者善于将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荷塘虽然是静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荷塘变“活”了,在动与静中,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了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之美。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中学

猜你喜欢
光与影勾勒画面感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游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陕西雨岔峡谷群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光与影
用简单线条勾勒一个“王朝”
古诗里的光与影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