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区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室 (天津 301600)
内容提要:子宫肌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也是女性生殖器官中的常见良性肿瘤类型之一,临床上又称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等。虽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目前已较为完善,但仍旧有一定概率出现误诊,多与盆腔内多种包块发生混淆。同时,该病与子宫腺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等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针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始终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核磁共振(MRI)检查是目前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方式之一,文章对MRI在子宫肌瘤临床诊断中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在育龄期女性中患病率较高,接近50%。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其恶变率不到0.5%,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治愈希望较大[1]。子宫肌瘤的症状以及严重程度主要与其所在的位置有关,肌瘤的大小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症状。当前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众多,但主流治疗方式仍是手术治疗,因此,为避免手术对患者损伤,提升临床诊断率十分重要。
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多见于月经不调、黏膜损伤等,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月经出血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情况,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视,从而影响治疗。任由疾病发展将致使患者出现贫血等反应,待肌瘤生长,还将压迫膀胱、直肠组织,影响排泄功能,引起尿频、排尿困难、便秘等。另外,黏膜下肌瘤会影响宫腔的面积以及血供,导致怀孕困难或者反复流产等。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而手术治疗的损伤较大,近年来发现,超声消融较为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子宫肌瘤具有一定的复发性,根治方法为切除子宫,但对于人体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做好早期预防,提升临床诊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下,MRI诊断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早期筛查与检测中;作为断层成像的一种,它是通过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中电磁信号,并重新构建人体图像,在诊断中能够进行多个切面图测定,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灶全貌及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比较二维超声、核素、CT等技术均有显著优势。当前临床中常用的MRI仪器多为GE、SIEMENS、PICKER、PHILIPS等企业生产,例如PICKER1.5T MRI在诊断中可缩短TR与TE,减少扫描时间2~20s,在进行两次平均情况下能在17s内得到一张单片图像。不仅如此,MRI技术在不断向高场方向发展,从1.5T、2.0T到4.0T全身成像系统,扫描时间缩短。在吴静[2]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应用SIEMENS 1.5T MRI技术,以相控阵表面线圈模式,实施T1W1、T2W1序列扫描,配合弥散成像,不仅增强了MRI对病灶类型针对的特异性,也提高了检出准确率。
磁共振成像诊断是确定患者子宫肌瘤类型及疾病进展的有效诊断措施,能够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临床上上腹部成像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盆腔MRI不同的是,其不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深入分析子宫肌瘤的磁共振成像内容对于临床诊断的研究意义重大。结合临床相关研究内容可知,生物组织的ADC值将受到水分子扩散的影响,且与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循环关联密切,因此选择小b值计算ADC值受灌注及T2驰豫时间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时,选择小b值测量子宫肌瘤的ADC值,能够客观反映肌瘤的组织灌注情况。另外,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选择小b值技术,还能够区分完全透明样变肌瘤与普通未变性肌瘤组织,更好地辨别患者的病理类型;而在实际用途中,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仅需在常规磁共振的基础上,增加数分钟的扫描时间,具有较高的实际推广意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各向异性进行成像,近年来在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率不断提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各向异性进行成像,可用于脑白质纤维研究,常用扫描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线阵扫描弥散成像,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LSDI),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等。其扫描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线阵扫描弥散成像,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LSDI),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等类型示[3]。且应用纤维示踪法推断纤维结构可替代组织切片间接分析子宫肌瘤,因此在宫颈组织之外,即可观察其环形纤维,在内侧为纵行纤维,同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子宫瘤的检测中虽然扫描时间较长,但导航自旋回波扩散加权成像运动伪影少,因此,其仍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分析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效应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其具有无创性,能够研究活体组织器官的代谢生化变化,常间1H-MRS、31P-MRS;H-MRS的临床应用率相对较高,因水、脂肪等组织的强信号将掩盖频谱中的其他的代谢物信号,因此执行H-MRS的过程中,需对水与脂肪进行抑制,另外,因水与脂肪的T2较短,因此选择长TE(272ms)时间即可抑制信号[4]。
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可以描述血流通过组织血管网的情况,通过测量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来无创地评价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其本质在于测定血流的过程中,借助MRI机,达到快速成像的目的。常用成像序列为RF spoiled GE,其均依附于EPI技术的支持[5]。MR灌注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因此通常在工作站进行操作,在具体诊断中,通常需连续分析一系列不同时相获得的图像中MR信号改变的规律,随后经过筛选与计算,得出最终的灌注定量数据,顺磁对比剂(GD-DTPA)本身对肿瘤并无生物学特异性,同时MRI灌注成像的信号强度变化受到肿瘤血管化进度、血管内对比剂通透度及细胞外液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价血管内对比剂剂量改变时期的信号强度,计算其最大速率,能够提示肿瘤的血管灌注率,由此可见,PWI在评价子宫肌瘤的血管分布及病理分型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且对于卵巢的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鉴别效果。
综上,磁共振技术在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MR扩散张量成像技术、MR波谱成像及MR灌注成像技术等均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虽各有优劣,但其在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病变中,均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从而提升子宫肌瘤的早期诊断价值,优化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