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1-03-31 16:49熊星灿马红英
地理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地理新课标

熊星灿 马红英

摘 要:文章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大趋势,从地理学科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学本课堂、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学科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要求、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特别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应运而生,其修订原则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反映时代的要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充分反映学生成长要求;坚持继承发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其主要突破在于更新改进了教学内容,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的指导性。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1]。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部分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突出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高效整合,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系统性、科学性,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社会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是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等核心素养,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奠基。教学改革必须与之适应,秉承多元智能观念、灵活使用教材、突出学本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开放性,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问题式教学、地理实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努力开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崭新局面。

一、做好教材内容的加减法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课程教学宗旨经历了从早期知识立意、中期能力立意、后期素养立意三个阶段,与此相关的课标与课程也相应发生了三次变革。目前,以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全国地理高考命题、学业水平测试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因此,常规地理教学有必要做出相应改变。地理学科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的拦路虎,自然地理偏理科,内容难度较大,有人将其看成“文科中的理科”,日常教学中宜多做加法,但必须适可而止;人文地理偏文科,难度较低,可考虑多做减法。然而,加法与减法的选择,关键在于学情分析、合理剪裁、因材施教。

1.适当做好加法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章节脉络,优先做好加法。例如,地球上的水体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重视21世纪海洋对人类的突出意义,适当补充海水的性质,海洋维权所涉及的中国南海、钓鱼岛,海洋资源研究与开发,海洋主题应该相对突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新增植被与土壤的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区位理论学习中增加了服务业。坚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输入,扩大学生的视野。如适当将时事材料引进课堂,组织观看地理景观图片、赏析优秀影视资源、阅读地理书刊(《中国国家地理》等)、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尤其让优质影视作品进入课堂,以弥补地理教材的滞后和局限,寓教于乐。例如,自然科普类的影视作品《宇宙中的地球》《动物世界》《自然灾害》《地质作用》等;人文类的影视节目《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今日关注》《世纪大讲堂》《军情观察室》《丝绸之路》《航拍中国》等均为相当不错的地理素材。但在具体操作时还必须注意如下问题:①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高中生观看的优秀影片,寓教于乐。②将影片合理归类、科学排序,条件成熟时可以直接制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设置成专题一、二、三分别匹配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同时,围绕视频精心设计问题探究,以启迪思维、提升质量。

2.适时使用减法

精选教材与习题,不做无用功,在教学效率上下功夫。①以新课标为依据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如对于选择性必修1的地球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部分,适当降低教科书难度。②明确地理价值观的导学作用,突出区域核心内容筛选,关注重点热点区域的深度学习,杜绝区域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③认真研究、大胆取舍。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效处理、删繁就简、取其精华,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地质作用的系统论述,实为低频考点,理应做好减法,及时减轻学生负担。

二、持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形式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它将“教”与“学”双向活动置于颇具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之中[2],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地理學科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学科素养。问题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有意创设相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而设计贴近生活、切合学生、体现关联、适应课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探究要点,然后教师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解析问题。

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设计教学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思维链接,开展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努力构建学科框架,确保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知与思维训练。课堂问题教学设计应做好如下工作:其一,从传统讲授法向问题导学法转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引思。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问题设计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热点、日常生活现象、历史文化思潮、地理实践活动。适时、适度、适量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发言、探究学习,让全体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也可以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其二,坚持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巧妙“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问题走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圆满解决问题,如自然地理强调按照原理与规律设置问题,人文地理着重区位选择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地理重心则落在区域认知、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采用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设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三,废除形式主义,兴务实创新之风。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表面上的热闹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切不可随心所欲,任何华而不实的做法必将贻害无穷。

“问题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热点,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教学均可与问题式教学有机融合[2]。地理教学改革应从提升教师设问的基本功开始,地理教师应学会提出过程性、启智性思维问题,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同时积极开展过程性、终结性、思维结构性、表现性评价,重塑教学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塑质量观,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加强地理实践力培养

地理实践是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其关键在于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思考、行动感悟。地理实践种类繁多,涉及课内模拟实验与课外参观考察两个层面的活动。按照形式、内容可分为六类:观测,包括气象天文、地质环境、野外景观;阅读,包括时事地图、地理墙报、相关文献;集会,包括专题报告、地理晚会、知识竞赛;制作,包括地理图表、模型教具制作;考察,包括地理场馆、展览会所、城乡聚落;研究,包括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乡土教材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差异,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实践活动,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这些不能从书本上直接获得,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学习、累积,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动态拓展、开放创新的教学方式,其活动常以地理实践力为评价指标。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和必备品质,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亟待改进与推广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要素及人地关系,提高社会实践力和责任感。然而实践力水平的高低,很难用试卷考试测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来衡量。

在众多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研学旅行方兴未艾、寓学于游、备受青睐,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主体多元、评价系统的独立课程。打通课本知识的研学旅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直接途径,是学生最好的人生课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强调自己成长过程中用旅行方式来学习,对外读懂世界,对内反思自我,不囿于教材,不桎于课堂,立足游学,以开放的姿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场”,让每个人真正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大胆实践、体验生活、认识世界。它既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又增加了学习内容动态性、情趣性、实践性,而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恰恰是目前课堂教学的软肋。为此,必须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升华、运用知识与技能。学校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个性、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研学旅行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中学地理新课标实施建议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地理教学服务[1]。”其抓手在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条件建构信息化学习模式,打造教学决策数据化、交流互动主体化、资源推进智能化的智慧课堂,力改知识本位、教师主体、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生态,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资源空间、模式管理,正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攻关的重点在于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融为一体,以改变传统模式实施高效教学。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功能,将它与基础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激趣启思,高效教学,仍需解决如下问题。①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信息存储的大量性、信息过程的交互性、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引发了教育手段深刻变革与大胆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协作学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师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互联网平台开展探究学习,对改进教学影响深远。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摒弃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装饰”的形式主义。不能以具体材料演示和纲要性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分析的指导;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反对过分依赖网络,注重生活中其他资源的利用。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逼真的动画、听觉与视觉效果的融洽,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趣引思、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然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并非多多益善,种种弊端屡见不鲜:课件花俏过分渲染观赏性,网上阅读学生难于控制,看多讲少、重点难点模糊,电子板书频繁切换影响知识建构。为此,必须对症下药:课件设计力求美观大方、易于操作;严格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尤其监督挂羊头卖狗肉的网络游戏;讲读练评结合、强化问题解析与语言表达;坚决反对课堂无规范手写板书的做法;因材施教,反对形式主义,从教材基本特征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合理运用,对于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改弦易辙。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传统教法是前人教学经验的沿袭,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在实际操作时切不可把它视为时装表演,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我们坚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此外,为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还要注重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大胆引入多元科学评价,积极开展过程性、终结性、思维结构性、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以最佳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诚然,教育改革是师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课改的关键在于改课,为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3],不断尝试自学、互学、互评、展评环节建构的学本式改革模式,其关键是实施学生主体前提下的问题导学,强调以问题为线索,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趣启思、深度学习,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教学生态与生命活力。学校之美,美在课堂;课堂之美,美在学生;学生之美,美在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作为教师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熊星灿.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误区[J].地理教学,2006(02):19-20.

[3] 熊星灿.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打造学本卓越课堂[J].地理教育,2019(11):1.

猜你喜欢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