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的现况分析

2021-03-31 08:05韩秋凤严寒若刘豫瑞赵淑好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疗机构门诊

韩秋凤,吴 凡,严寒若,林 霄,刘豫瑞,赵淑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处,福建 福州 350004)

2019年末,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随着疫情扩散,国内其他地区及境外也出现了此类病例[1]。由于该病毒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和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导致感染人数多,截至2020年7月底,全球已累积确诊1 630多万例,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处于高度戒备状态[2]。医疗机构在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中承担着监测预警、治疗、感染控制和预防等职责,而感染性疾病科及其医护人员作为传染病防控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目前,国内关于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现状的研究报道不多,为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感染科的设置情况,现对福建省19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福建省19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二级医院133家(68.6%),三级医院61家(31.4%);综合医院118家(60.8%),专科医院76家(39.2%);床位数≥900张的医疗机构22家(11.3%)。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问卷参考《福建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主要公共卫生任务书实施工作指南》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感染性疾病科(以下简称“感染科”)建设情况、发热门诊建设情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等。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由医疗机构如实填写,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并做好审核。问卷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收集后逐级汇总上报。问卷发放210份,回收202份,回收率为96.2%,删除填写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6.0%。

(三)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编码录入电脑后,采用PASW 18.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χ2检验及校正χ2检验分析不同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与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情况

福建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有194家,其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设有感染科的139家(71.6%),综合医院感染科设置率高于专科医院,省市级与县区级感染科的设置率、二级与三级医院的设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福建省医疗机构感染科设置

在设有感染科的139家医院中,有111家(89.8%)独立设置感染科,28家(20.1%)依附于其他科室;感染科设有隔离病房占比66.2%,设有单人隔离病房占比56.1%,设有负压病房占比6.5%。三级医疗机构负压病房设置率为14.0%(6/43)稍高于二级医疗机构3.1%(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医院等级的感染科在科室隶属、设置病床、单人隔离病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率比较

调查对象中,有183家(94.3%)医疗机构设有发热门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设置率高于专科医院,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医院的设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福建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

设有发热门诊的三级医院有55家,二级医院128家,63.9%(117/183)全年启用。大多数医疗机构是采用紫外线消毒及自然通风,只有2家医疗机构没有采取任何方式进行空气消毒。三级医院中,发热门诊装有负压设施仅占3.6%(2/55),装有新风系统占12.7%(7/55),二级医院中,发热门诊均无安装负压设施,装有新风系统占3.9%(5/128)。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及预留床位情况

全省医疗机构中,有169家(87.1%)医疗机构组织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有91家(46.9%)预留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床位,但预留床位超过10张的医疗机构仅24家(12.4%)(表4)。

表4 福建省二三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及预留床位比较

三、福建省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和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传染病对生命健康及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4]。感染科作为筛查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其建设关系到群众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新发传染病及再发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感染科的建设和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200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切实做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我国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加强发热门诊的设置与管理[6]。目前,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感染科未独立运行,规划布局不合理

调查发现,全省71.6%的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设立了感染科,这与广西省南宁市、山东省青岛市的调查结果类似[7-8]。一方面,感染科具有专业性强、建设与管理的要求严和标准高的特点,其科室的特殊性导致就诊人数少、运营成本较高,甚至收不抵支,成为部分医疗机构的感染科依附于其他科室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及医院的投入不足、收入低且工作的高危性导致感染科工作人员不稳定、职业认同感低,大多数医疗机构的感染科发展落后于其他科室。调查还显示,有20.1%的感染科不是独立运营,而是依附于其他科室。隔离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广西某地区基层机构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医院无隔离病房[9],我省感染科仅66.2%设有隔离病房,56.1%设有单人隔离病房,仅6.5%的感染科设有负压病房,数据高于王明民等研究结果[8]。

(二)发热门诊学科优势不明显,设施设备不齐全

发热门诊是传染病暴发前预防和暴发后应对的关键环节[10]。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为有效防控疫情,全国医疗机构陆续成立发热门诊。上海市二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感染科设置率100%[11],本次调查显示,全省有94.3%的医疗机构设有发热门诊。由于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发热门诊在各级医院发展不平衡,有的发热门诊已成规模,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科室,但大多数发热门诊的学科优势并未形成,其就诊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节省资源及控制成本,一些医疗机构对发热门诊常采取“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12]。调查显示,全省医疗机构当中仅63.9%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是全年开放。

发热门诊是传染性疾病的首诊区域,因此,发热门诊空气消毒对降低医院感染、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意义重大。空气消毒方式包括开窗通风、安装通风设备、紫外灯消毒和空气消毒机消毒等。目前,空气消毒方法仍无统一标准。传统采用的空气消毒方式为紫外线灯照射,与本次调查的结果类似。有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机消毒效果更好[13],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的医疗机构并不多见。

(三)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缺乏应急演练

医疗机构预留的应急床位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时可增加的床位,医院预留应急床位,体现的是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14]。调查显示,全省仅46.9%的医疗机构预留有应急床位,而预留床位超过10张的医疗机构仅12.6%,表明福建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开展有效应急演练是医疗机构提高和改进其应急救治能力的重要手段[15]。调查显示,全省87.1%的医疗机构组织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新疆的调查也发现,医疗机构应急救援现状不容乐观[16]。

四、建议及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感染科建设,提高其设置水平,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感染科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其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设备、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8]。医疗机构应重视感染科的建设及管理,在科室学科建设方面尽可能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明确学科定位,独立运行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流动,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范围显著扩大[17],而全球变暖也使得病原微生物生长周期变短,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效率。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介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4]。这些变化使得感染科必须重新明确学科定位、改变模式,在研究经典传染病的基础上,加强非传染性感染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败血症、真菌感染、脑膜炎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的病原学、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18]。感染科属临床业务科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设置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和艾滋病门诊等;辅助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医务人员工作时需按照标准进行预防,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

(二)科学规划,规范设置

感染科是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筛查、诊疗和隔离的场所,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它建筑物之间保持至少20米的间距,避免交叉感染。科室三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区应合理明确,标识清楚,各区之间需物理隔断,并设置独立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和污物通道,配有独立的挂号候诊区、诊室、治疗室、留观室以及收费室、检验室、药房等,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动态空气净化设备和充足的防护用品等。建筑与医疗场所设计、医疗设施设备均应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等国家规定[5]。

(三)明确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感染科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实际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如门诊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污物处理制度等[8];完善门急诊患者筛查、危重症患者救治,规范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标本转运、环境及物表消毒等工作流程。只有规范工作制度和标准的工作流程,才能明确职责,快速有效地筛查转诊患者,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诊疗效率,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19]。

(四)人员配备合理,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储备

传染病种类繁多、复杂多变,感染科应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责任心强的临床医师,引进和培养具备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知识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应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不断加强医务人员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配备合理、管理先进的队伍,从而真正发挥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控的基层堡垒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五)制定应急预案及演练流程,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危险制定的应对方案,明确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具有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可操作性和易于实施等优点。应急演练有利于发现应急预案和流程的不足之处,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20]。合理科学的应急预案是应急演练成功的前提,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医疗疗机构在制订应急预案时,要考虑到当地的人口学特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预案,明确人员编组、职责任务、组织指挥、装备配备和工作方法等[21]。应急演练需明确演练目的、确定演练的时间和地点,具体可分为演练前准备、人员培训、物资准备、演练实施与效果评价,通过反复演练、持续改进,总结出实施演练的标准演练程序[22]。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疗机构门诊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门诊支付之变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