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新
摘要:“课程思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切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工作面临着的新使命、新挑战,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价值、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关键环节;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5-0005-04
0 引言
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于2020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随后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党和政府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全面部署。笔者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的新使命、新挑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及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可以将“课程思政”理解为除“思政”理论课之外的其它各门课程的德育化,即将立德树人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蕴涵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形成“全体授课老师讲思政,所有课程含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既“树人”又“立德”,在“树人”的同时“立德”,切实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课程思政”,对突破思想政治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孤岛”窘境,化解将立德与树人对立起来的“两张皮”矛盾,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德才兼备”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孤岛”现象,“思政”课程与其它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张皮”问题,成为影响“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的最大障碍。具体表现有:各管理部门协同推进思政工作的机制尚不健全;教师“传道”与“授业”“解惑”融合度不高,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的能力急待提升;不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适切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育人,产生立体化育人效果;有助于突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困境,实现全员育人。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
“课程思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每个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以及各课程教学中的每一环节相互协同配合,切实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世界观、方法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并通过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载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2.1 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工作理念
马克思指出“要从实践活动中理解人,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认识人的本质”。具体到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工作,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联系观和全面观”为指导,建立“人—社会—教育”三维互动的育人工作机制,克服二元对立和孤立片面的思维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工作理念,一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要求我们认识到各“课程思政”子系统或各个育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1+1>2”的功效,要充分发挥各系统或各要素的育人功能;二要建立“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就是要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整体视角认识影响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对育人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致效能和同向同质效果;三要建立“发展”育人理念:“发展”育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对待育人工作,做到“课程思政”的模式与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2 構建以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思政”格局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思政”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挖掘“思政”资源,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拓宽育人的渠道;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统一的“思政”教学观。
2.2.1 宏观把握“课程思政”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全面思政、立体思政、“思政”创新教育理念,站在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应用型的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宏观把握“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思政”格局,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辐射范围。
2.2.2 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思政”课为育人工作的主课堂,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等措施,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显性育人功能。
2.2.3 拓宽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凝练办学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与特色,鼓励教师突破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其他学科与“思政”学科的界限,有针对性地开发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专业辨别与鉴赏能力,以及专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
2.2.4 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在育人工作中,守好专业课程这段渠,种好专业课程这份责任田。要立足于不同学科、专业的独特视角、理论和方法,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做到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价值引领元素。
2.3 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
所谓教育共同体,就是一个稳定的志同道合的教育团队,是在培养人的实践中,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由教师或教学单位根据一定的专业教学规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系统。列宁指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都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推动专业课程教师、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合作交流,为实现一致的目标而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要形成“认知”共同体,即要凝聚共识,让“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每一位成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要建立“精神”共同体。“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教师虽然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具有不同的智慧特质,但具有相同的教学对象,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实践是“课程思政”的源泉和动力,这就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注重研究学科、专业、课程的演进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聚焦应用型人才需求、培育、供给与工作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适切地开展教学实践,使课程教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2.4 开展课程开发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开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要知道,不仅人文社会科学中包涵有社会伦理道德、辨证思维、美学艺术等内容,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中也蕴涵有大量有关价值、责任、伦理和家国情怀等“思政”方面的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的奠基人拉尔夫·泰勒曾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因此,所有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区维度,通常分为公共課、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在教学中都具有价值引领,道德示范和精神传递的作用。
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系统地进行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术道兼顾,术道融合”,从而深度拓展教学内容。一是要充分利用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资源;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育人主体力量,强化教师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意识,杜绝因教师的错误言行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现象;三是要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引发大学生产生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行为认同。
3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全新的育人理念,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挑战,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多部门协作、多元化参与的教学运行机制。为适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应着力抓住以下六个关键环节:
3.1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学校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多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学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课程思政”相应体制、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分管“思政”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也要切实担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组织责任。
3.2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主体是教学院系
当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实行的是校院(系)两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组织教学活动、常规教学的管理与考核等工作,一般都由二级学院承担,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各二级学院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由此可见,教学院系是确保学校党委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和相应教学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的主体。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师为抓手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力量,无论是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教学,都靠教师实施。向学生传播思想、观点和方法的最直接的人就是教师。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具有实践力量的人”[ 3 ]。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得靠教师去落实。由此可见,建设一支满足“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鼓励的教师充分利校内培训、进修学习、专题培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多种途径,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和德育能力,提高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要为教师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为成员的课程教学团队。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营造师资成长环境,加强“课程思政”的抓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3.4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是“课程”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如果没有课程这一载体,“课程思政”无异于无水之舟。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部门通常是教务处。教务处应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与发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强化课程“育德”功能,并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将强化课程“育德”功能的理念固化并有计划地加以落实。具体地说,在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时,要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遴选立项教研课题、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竞赛评比时也应将“价值引领”或“育德功能”作为重要评判指标。
3.5 應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重心是“思政”
没有价值的引领,课程就会失去了“灵魂”,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就失掉了目标。然而,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专业课程教学只管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能力培养,形成了“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倡导所有课程均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均应承担育人职责。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就是要将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将其育人功能突显出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育人。
4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4.1 营造育人环境
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复杂,营造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环境,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优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1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认识整合的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例如学校树立的榜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体现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对于弘扬正气、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
4.1.2 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学生,没有学生的配合,再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也难收到良好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否则,没有学生内在的自我提升潜力的挖掘,就算有再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1.3 搭建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工具的基本载体,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逻辑,我们必须对此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注重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搭建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不仅是适时之举,还应是长久之举。
4.2 强化专业目标
“课程思政”相比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更高的责任担当。“课程思政”不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全局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而且注重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要把握两点:
4.2.1 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相联,与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差别,因此要把握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使用既要适宜专业教学内容,又要兼顾“思政”培育目标。
4.2.2 教学方法的契合度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同,它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因此要把握教学方法的契合度:教学方法的使用既不破坏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又要符合“思政”教学需要。
4.3 强化文化熏陶
文化是教育内容的基石。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的主体,不仅包括儒、道、墨、法等思想类的文化内容,而且包括四大发明、手工制作、农耕技术等丰富的科技文化内容,还包括以中国大一统、家国情怀和精忠报国为代表的政治文化,特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早已根植到我国普通民众的精神之中。家国情怀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化,成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主线,是应用型本科提炼和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以家国情怀作为文化熏陶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人生大道,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由之路。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旨在高效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就是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注重“以文化人”,让科学精神的培育、人文情怀的熏陶,融入到知识传授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3] 何衡.应用型本科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88-95.
[责任编辑:许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