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写意山水画中的意境表达

2021-03-31 00:36刘智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意境

摘要:在艺术的整体系统中,意境,是极为重要的东方美学色彩的范畴。中国的绘画尤为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十分明确的。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悠久,且艺术成就极高,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下,山水画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形式而轻形似,重意境而轻实境,有自己的独特面貌。本文主要探究了意境与山水画创作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意境与山水画创作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意境;意境表达;写意山水画

一、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

意境的涵义,一般是指由艺术作品中展示的大自然图景,和所传达的思想情意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美学境地。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与之交融。凡能打动审美欣赏者的艺术作品,便是在传达客体对象中的“境”,与此同时传达出来主体与主题情思的“意”,即艺术家自身能借艺术作品形成传达心情,寓心情于艺术作品形体之间。我理解的其中内涵并非主体意念的随便拼凑,乃是主、客观世界的相互统一,是经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环境美、生命美和艺术作品美三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平衡的反映。情与景都是形成意境表达的基础因素,而意境中的情须又是人类蕴理之情的体现,也是社会特殊时期文化精神的体现;而景则不仅是社会常见的生态景观,同时又包含着可以打动人类情感,而引发人们生命回忆中的场景、自然环境、人与事,如此就可以让作者的意境表达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与心灵上的理解与感情上的共鸣。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之美的表现方式

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自身是不带有任何感情基调的,但一旦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再进行艺术创作,就会烙上艺术家感情的印记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在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让作品的意境表达出来。山水画家在艺术手法上,对需要重点关照的自然景物给予了更为准确的、真实感较强的处理和分析。当面对客观景色时,那种表示天然状态的的物象并不一定正是画家心目中那个富有诗意的对象,而只有以它的生命与运动形式表现的内容才有机会受到画家的重视,并作为画家移情于其间而予之描绘的对象。“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都是“心”与外物的共振现象。这显示出在大自然中客观之景和画家主观的精神层次之间在信息频率方面同步而共振,从而达到了共鸣。便是画家对自然界客观景物纯粹模仿的不同。我国山水画家自古就并非一味的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借助对自然界事物的描写或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思维感受去抒发审美情感,表现这种精神上的美,或者是意境上的美。如在唐末五代的大家荆浩,其生活在北方,北方的山水是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色,而在他的画作中呈现的是巍峨的山川,他的名作《匡庐图》在描绘雄伟的庐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荆浩为隐士时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在雄伟刚进和寂寞空灵中体现出了超脱世俗的意境之美。而在同一个时期的大家董源生活在南方,南方的自然环境则是烟云湿润的江南风景,其画作呈现的是恬淡谧静的自然意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江南景色的喜爱之情。不论是董源、荆浩,还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他们的画作中所表现的对象与景物都是可以彼此融通的,就是因为畫家对客观景物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和观察、思想感情上的架构,就不可能表现出画中的意境之美,做到情景交融。

三、山水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美术艺术作品的高度表现,“无我”并不仅仅缺少了个性思维表达情感,而且这个思维表达情感不会直接外漏,关键是透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传递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的山水画作的意象是客观的,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思,但观者又不能直接看出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每个人都可以对画作做出自己的解释。根据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来看,回到事物本身,而不是从文本解释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但是我们并无法否决文本于其中的绘画出现的必然性,它也供给了人类鉴赏品评与阐述的对象。

山山水水本无“情”,不管是“有我之境”,或是“无我之境”都将山水画的无“境”,所赋给了他们的真挚实感,并最后转换为真情表达。在宋初期,不少艺术家学五代荆浩之画风,崇尚形似,并讲究美术创作中的气、韵、思、景、笔、墨等,这当中又以关仝、李成、范宽三人的绘画最为突出代表。此时的山水画创作讲究用更为单纯的客观手段和笔墨形态来勾勒大自然风景,以表达艺术家的人生理念和思想格调。所谓的无我之境,正如陶渊明在其词中所言,既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又如元好问的《颖亭留别》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开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我之境的艺术特征是在客观地揭示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赋予审美对象以主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进而使之获得人与物的情感融合,并以此表达主观的审美感受与审美理念;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独立发展于中唐前后期,以元代为界,五代、南宋等时代的画家以整体的方式客观真实准确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景,是无我之境的反映;而元代和以后明清的画家则常常通过自然界景色来表达主观的情感,并寻求笔墨趣味,将画的“形似”和“神韵”放在了次要地位上,是有我之境的反映。元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以中国文人画传统为例,传统山水画中的题字与山水画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互为补充,画中的情感内涵也在诗词文章的渲染下,变得愈加浓郁绵绵。艺术家的心灵渗入传统山水画作中,带给观者从未有过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共振。如此,有我之境的中国山水画在元代达到了高峰阶段,这也就是宋元山水画蓬勃发展的巅峰。中国古代的画作除了要让事物之间的形态相类似之外,还追求情感与意境相一致,如果单单的是形态相似的话,会让整幅画缺少神韵,要将情感和内涵融入其中,才能够保证作品展现出意境美。画家们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观察到的山水等事物和景象,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和改变,将灵魂和情感赋予其中,最终展现出形神兼备的状态。除此以外,山水画还会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很多相关的诗词旁边就会附上一些山水的画作,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需要不断地被发现,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比较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山水画中意境的主要表现,山水画意境的语言表现,以及中山水画意境空间的呈现等几个方面来说,都是画家在作画中需要关注到的,让更多的观赏者本身可以体会他们这些山水画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山水画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意境,离开了意境的山水画会缺少了画作的核心。当代山水画创作要利用精湛技法的笔墨和构图,将意境更好地与山水画与之融合,让大众充分地联想和感受其中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1981年11月。

[2]宗白华,《美学散步》,1981年6月。

[3]钟宝,《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分析》,2021年。

[4]王彩凤,《美术界》,2017年。

作者简介:

刘智佳,女,汉族,吉林省洮南市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中国画专业山水方向。

猜你喜欢
意境
谈高三古典诗歌意境教学
意境民族
春色满园
试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创意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