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玉
(辽宁省喀左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 喀左 123000)
2019年对阜新市的彰武县、阜新市林草局及其林业高新园区,朝阳市的双塔区、龙城区、建平县等几个颇具代表性的辽西重点地区的林下经济情况作了详细调查,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彰武县双庙乡发展了“林-菌模式”:即在哲林4号杨树林下(行株距4 m×3 m)挖一条宽约110 cm的沟,重点栽培香菇、鸡腿菇、平菇等食用菌,可利用面积比例为400 m2/667 m2,每667 m2产值可达10000元左右。“林-禽模式”,即在杨树林下放养白鹅,通常3个月可出栏,单鹅重达3.5 kg,市场售价为12~14 元/kg。“林-油模式”,即在采伐迹地更新营造的哲林4号杨树(行株距4 m×2 m)的行间套种花生8~9垄(垄距45 cm),每667 m2裸地可产花生300~350 kg,地膜覆盖者花生产量可达500 kg强。“林-蔬模式”,即在杨树林下间作西瓜,杨树行株距为(8~9)m×3 m,单个西瓜重达4~5 kg,批发售价0.60~1.00元/kg。“林-花模式”,即在林下种植万寿菊,垄宽60 cm,长势和效益皆较好。
彰武县冯家镇发展“林-粮模式”:紫穗槐(行株距6 m×1 m)与玉米间作,紫穗槐具有降碱、肥地、防风、固沙、增效(编织)等多重作用,效果很好,可以说是一种沙地特殊的经济模式。
彰武县三家村永辉红树莓合作社旗下的“辽宁彰武永辉红树莓园”。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红树莓行株距(3~4)m×1m,通过在红树莓林下套种花生、土豆、蔬菜等,实现以耕代抚,每667 m2额外纯收入200~300元。树莓选用的是抗寒新品种海尔特斯、秋莓、双季莓,栽后3年即可进入盛果期,无需防寒,从农户回收果实的价格是6.00~8.00 元/kg。主要施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氨基酸液肥、叶面肥等。生产出来的红树莓果酒、饮料口感良好。
阜新市林业高新园区园区2007年即开始在杨树林下试种中草药,在辽宁省中草药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试(播)种的中草药品种有:轮叶党参、射干、穿地龙、知母、柴胡、板蓝根、桔梗、防风、薏米,此外尚套种有菊花、景天、菊芋等经济作物品种。杨树品种为欧美107杨,行株距5 m×3 m,行间套种中草药6垄,垄宽60 cm左右。引(试)种的中草药品种长势正常,适合当地环境。
朝阳市双塔区骆驼山子村发展南果梨林下间作紫心地瓜(紫薯)。南果梨行株距(5~6)m×3 m,林下间作地瓜6垄,每667 m2可产地瓜3000 kg,售价(2.00~4.00)元/kg。孙家湾乡五家子村发展杨树林下间作烤烟(“林-烟模式”)情况。赤峰杨行株距5 m×3 m,行间可种旱烟7垄,旱烟行株距60 cm×50 cm,每667 m2间作产值2500元左右。
孙家湾乡曹家窝铺村发展大枣-玉米、大枣-花生、大枣-地瓜等的间作套种情况,枣树行株距4 m×3 m,可套种作物6垄,垄距55 cm,效益皆较好。
朝阳市龙城区联合乡中药材基地北五味子林下套种黄芩、防风、双花等中药材,长势良好,规模大、模式多、管理规范、间作讲究。龙城区林下养殖服务中心开展林区池塘养殖林蛙。
建平县黑水林场发展新植的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下间作豆类(7垄)、谷子(7垄)、覆膜晚熟西瓜(2垄)、玉米(5~6垄)和甜菜等情况,因套种作物之不同,每667 m2的经济收益在1500~3000元不等。
承德颈复康药业有限公司黑水中药材基地,南果梨(行株距4 m×2 m)林下栽种甘草和黄芩苗根17垄,每667 m2可产苗木20万株。植苗种植的甘草和黄芩,每667 m2植苗2万株,2年后收获,产量1000 kg左右,回收价6.00元/kg,平均每667 m2每年可获收入1500元左右。当然,亦可直播种植,1年生收成药材,2年生收成种子和药材。此外,还有铁芪、苦参等,当年或多年收获药材,每667 m2可产1500 kg,3.20元/kg。
义成功乡开展杨树林(行株距5 m×3 m)下套种甜菜;太平庄乡开展南果梨(8年生,行株距5 m×4 m,单株产梨10~15 kg)林下行间覆膜套种4垄青椒(每667 m2收益3000元左右)和2垄土豆(每667 m2收益500元左右),以及南果梨林下间作烤烟(烤烟行距1.3 m,覆膜种植)、豆类等情况。
由于林粮间作科技含量不高,林下间作玉米、谷子、豆类、花生、西瓜、香瓜、南瓜等粮蔬作物,已成为农民的致富途径,广大农民对土地依赖和重视程度高以及迫切致富的心理诉求,成为研究推广林下经济的重要民意和民情基础。
科技创新与支撑是林下经济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的杨树林,一改传统的行株距(4 m×3 m或5 m×3 m)设计,采用双行窄带(2 m×2 m×8 m)这种明显带有“聚集栽培”[2]特点的新的模式,不仅会增加木材产量,更使间作期限延续更长;同属“林-蔬模式”,林下人工种植苦菜、苦麻子、蒲公英等人们追求的带有“乡土”特色的天然蔬菜,稍加管理提前上市并连续采收多茬,高效;“附加值”源自科技创新和支撑。惟有科技的创新与支撑,才能让林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个别林农为单纯追求“林下”套种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竟然违背林木管理相关法则和规程,把大扁杏修剪成一根独干儿,甚至大有本末倒置之势。这为林业管理部门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跟踪检查,全程监督?
林下经济是一个关乎“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在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切实搞好引导和服务很重要。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目的地招引一些有实力、讲信誉的“公司”,在“产-学-研结合”以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关键“链条”的衔接上,做好服务工作。一个可行的模式是:市场无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科技(润滑剂、催化剂)=产业化(做大作强)。
高收益项目,诸如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草药等项目,基本上都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双重特点,面对这种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的林下经济项目,林农是非常谨慎的,没有“公司”介入并辅之以最低保护价收购之保证,很难付诸实施。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到实践中去,发现并注意总结群众的创举,亲身实践科技创新,发现简单事务中的科学性问题,让高技术平民化。简而言之亦即:沉下去,接“地气”,有发现,善总结,助致富,谋发展;体察民情,洞察民意,体味民苦,了解民盼,汇集民智,凝聚民心,服务民事。再怎么高级的办公室和性能卓越的电脑,也都无法代替亲赴大自然和生产实践对灵感的捕捉和刺激作用。在辽西欠发达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的关键抓手,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