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3-30 11:47阿拉腾其木格王志勇俞波李建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双腔起搏器

阿拉腾其木格 王志勇 俞波 李建飞

在临床老年人常见疾病中,心律失常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从而使该疾病的发病人数随之增加[1]。手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其中以植入心脏起搏器最为常见,以达到缓解心律失常的目的。但该种治疗方式具有有创性,易增加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数据调查显示,约有75%~80%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为老年人。根据以往研究表明,临床对于老年人应用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但是对于高龄人群应用的研究较少[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60 例高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植入类型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80 岁;②具备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手术指征[3];③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史患者;②恶性病变者;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观察组年龄80~92 岁,平均年龄(86.12±2.97)岁;男18 例,女12 例;合并症:高血压12 例、糖尿病10 例、冠心病2 例、慢性支气管炎6 例。对照组年龄81~92 岁,平均年龄(86.55±1.97)岁;男19 例,女11 例;合并症:高血压13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4 例、慢性支气管炎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两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其中对照组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具体如下。在患者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做一纵向切口,并分离头静脉,按照常规方式植入,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心耳放置心房、心室电极,并对起搏电极参数进行调整,后将电极和起搏器固定在囊袋内,术后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并采用沙袋压迫6 h。在患者右锁骨、左锁骨中间偏外侧的方向将脉冲器置入皮下,穿刺方式:确定患者腋静脉穿刺点,根据头静脉走行对穿刺进针方向进行分析,在三角肌、胸大肌沟间1~2 cm 处进入患者锁骨下方,使其能与沟内侧呈平行,而进针角度需与患者呈30°,进针处为人体腋静脉部位。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均在患者右心室心尖处进行固定,对患者起搏参数、起搏模式等进行选择,对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在患者出院前实施心电图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在出院后1~12 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起搏程控仪测试参数、胸部X 线片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判定,其中包含四个维度,如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①心理健康:包括焦虑、抑郁、记忆力、孤独感、应变能力;②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③情感职能:包括语言、记忆、理解判断、执行等;④生理功能:包括饮食、睡眠、行走、自我料理、大便自我控制、家务操持等。每个维度分值为0~100 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心功能指标:于植入3 个月后测定LVEF、LVESV、LVEDV。采用美国Accusson128型超声多普勒诊断系统进行检查,由同一操作者测量患者LVEF、LVESV、LVEDV。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 级,且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 级,各项临床症状相比治疗前明显好转,视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和心功能均未改善,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植入心脏起搏器3 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植入心脏起搏器3 个月后LVEF、LVESV、LVEDV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植入心脏起搏器3 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

表2 两组植入心脏起搏器3 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显效18 例、有效11 例、无效1 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其中显效10 例、有效10 例、无效10 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17,P=0.003<0.05)。

3 讨论

在研究中,临床对于高龄患者适合哪种心脏起搏器未能明确,而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患者无论是植入单腔或双腔心脏起搏器,均能够产生一定效果,且术后病死率以及心脏血管发生风险相比也无明显差异。双腔起搏器具有植入方法简单、价格适中、安全性高等优势,且能够使患者的治疗需求得到满足[4,5]。但临床对于高龄患者应结合其病情、手术耐受力、年龄、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因素,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工作,加强医护人员对于穿刺技术的培训,从而促进手术顺利开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该项方式为创伤性治疗,具有较高的并发症,根据各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患者采用该项治疗方式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容易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若对患者无法实施有效的治疗,容易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6]。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均将起搏器成功置入,而部分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与电极脱位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心腔结构、患者年龄、电极的物理性能等具有密切相关性,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还包括囊袋积血,主要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术后止血不彻底、术后患肢早期活动、术前未对抗凝药停止使用引起的,同时起搏综合征是由于患者丧失了房室收缩同步性,丧失了心室充盈辅助作用,从而导致房室传导,而起搏器感知障碍和起搏器位置异常、抗干扰能力、灵敏度不恰当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感知过度、感知失灵[7]。

高龄主要是指年龄在80 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和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减弱,尤其人体周围脂肪浸润、胶原纤维增厚、心肌缺血性改变、窦房结构的变化等,均能够影响患者心室传导阻滞。心脏起搏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临床对于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的研究尚无统一定论。在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中,主要分为单腔、双腔,其中单腔心脏起搏器在早期一般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固定牢靠、电极导线易定位等特点,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得以提升。但该方式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使患者LVEF 水平下降,进而引发左心室重构,其原因考虑为高龄患者在将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导致其心力衰竭风险增加,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导致心力衰竭发病率不断增加;心室起搏电极通常位于人体右室心尖部位,在起搏后,易改变患者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从而使一部分心肌出现收缩、另一部分心肌出现舒张现象,导致心室舒张活动在空间、时间两个方面存在不一致性,延长患者整个心室舒张过程,影响患者左室的舒张以及收缩功能[8-10]。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心脏起搏器前,应对患者的手术适应证、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进行充分、全面考虑。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植入心脏起搏器3 个月后LVEF、LVESV、LVEDV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高龄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效果显著,且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不会影响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高龄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双腔起搏器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措施
心电图检查在鉴别心脏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启动与感知功能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时间寿命及影响因素分析*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自制双腔T管在胆道探查术后的应用体会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依从性分析及健康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