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外伤导致以及感染等,患者发病后主要的临床反应包含额纹消失、病侧无法进行鼓腮、嘴角漏气、闭眼无力或无法闭眼、口歪眼斜以及听觉和味觉出现障碍等[1]。患者发病后会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大的伤害[2]。周围性面瘫患者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发病年龄主要在20~40 岁之间,且易发于秋冬和冬春的交替时期[3]。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常选用针灸,其对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近期有研究表明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并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5]。为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展开此次研究。本研究主要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接受针灸治疗的8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接受针灸治疗的8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龄最大68 岁,最小23 岁,平均年龄(45.61±8.87)岁。实验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最大69 岁,最小24 岁,平均年龄(45.65±8.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都具有齐全的病案资料,且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应用电针仪刺激患者印堂穴、四白穴、鱼腰穴、阳白穴、颊车穴、迎香穴、地仓穴、承浆穴、下关穴等位置,15 次/疗程。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遵照医嘱给予患者科学的用药指导,同时实施合理的心理和生活干预。在完成治疗后定期进行回访,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
1.2.2 实验组 应用康复护理:①护理人员应给予日常的面瘫部位局部按摩。在实施按摩前,先取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以发挥通络血液的作用。然后开始按摩工作,以大拇指自下而上依次按压患者的印堂穴、颊车穴等,并轻微抽动患者面部其他穴位,从而达到刺激其面部神经的目的。在按摩期间,护理人员应掌握所用力度,并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充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针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及时予以针对性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6]。按摩以10 min/次,3 次/d 为宜。②护理人员应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面部功能恢复锻炼和穴位按压。在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耐心地对患者闭眼、咀嚼、耸鼻、鼓腮等动作进行指导,锻炼患者的面部神经,从而预防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护理人员应调节和保持患者训练中的节奏,单个动作以10次为宜,3次/d。同时,护理人员应科学的自上而下以手掌按压患者的地仓穴、四白穴等位置,从而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面神经功能,5 min/次。③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予以针对性处理。临床上,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美观,同时患者还难以完成闭眼、抬眉等动作,极易引发患者的忧虑抑郁、焦躁自卑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应向患者主动进行交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慰和疏导,讲述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成功案例,为患者恢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④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尽量选择软食以保护其咀嚼功能。针对眼睛和嘴唇无法闭合完全的患者,应使用适当的药膏或者药水进行涂抹护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佩戴眼罩、口罩对眼睛和口腔予以保护。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康复时间及满意度。
1.3.1 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双侧的额纹、鼻唇沟都恢复至原有对称状态,面部表情也完全恢复,可正常进行抬额皱眉和闭目,在进食的时候食物残渣不会留于齿颊之间;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双侧的额纹、鼻唇沟都基本恢复对称状态,闭目不紧,口眼歪斜症状较为轻微,在进食的时候食物残渣不会留于齿颊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面瘫症状没有发生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满意度 评估以自制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满意:>90 分;②基本满意:70~90 分;③不满意:0~69 分。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显效5 例,有效28 例,无效7 例,总有效率为82.50%;实验组患者显效8 例,有效3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7.50%。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n(%)]
2.2 两组康复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康复时间为(17.14±1.35)d,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为(10.82±1.06)d。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满意19 例,基本满意12 例,不满意9 例,满意度为77.50%;实验组患者满意29 例,基本满意9 例,不满意2 例,满意度为95.0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后,面部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如造成病情的延误,可能会对面部神经造成永久性伤害,导致患者的面部形象以及面部功能出现不可恢复的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因为面部的变化给患者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针灸虽然可以有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情进行改善,但是治疗周期较长,有相关研究表示,在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如辅以康复护理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对于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10.82±1.0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14±1.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并且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在康复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有助于患者更主动的配合治疗;同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穴位按压和按摩,帮助患者进行全身经络疏通,可以有效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有改善面部微循环,促使患者的一些症状得以改善;对患者进行面部功能锻炼,增强面部肌肉的活性,可以有效激活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应用康复护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