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志军,寇东东,王 姣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民医院:1.神经内科;2.康复医学科,陕西汉中 7233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每年新增病例数在200万以上,脑卒中后易出现吞咽困难、运动、认知、言语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约有8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动作笨拙而不协调,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2-3]。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的首要要求是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神经功能与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4]。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是一种新型的运功疗法,其在康复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可改善机体神经、肌肉、关节的功能[5-6]。该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应用时具有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扩大受限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与缓解疼痛等作用[7]。因此,本研究具体探讨了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年龄40~75岁;发病前无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病史。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昏迷;合并精神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非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下肢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失语、不能配合或无法交流。根据随机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4例,两组患者的病程、改良Ashworth分级、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按摩患者肢体,放松肌肉,每次15~30 min,1 d 2次;积极给予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每次45~60 min,1 d 1次,共8周。观察组:给予基于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的功能锻炼,遵循肢体运动模式,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坐位,做抗阻力、被动、主动的运动,早期进行肢位摆放、呼吸、站立、翻身、坐位平衡等训练;中期进行立位平衡、体位转换、单腿搭桥、负重、步态等训练;恢复期进行上下楼梯、步行、四肢协调等训练。每天上午与下午各训练2次,每次30~60 min,共8周。两组在锻炼期间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降压、改善脑部供血,以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运动功能略受影响,基本可独立生活;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运动功能有障碍,需家属照顾;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在治疗前后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美国Motion Analysis公司)分析患者的步态指标,要求患者按标准姿势站立行走,按习惯速度行走12 m,记录步长、步频、步速等指标,所有数据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3)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评定,包括髋关节、膝关节最大屈曲角、伸展角等指标。(4)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操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步态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步态指标比较
2.3两组下肢关节运动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髋关节、膝关节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关节运动参数比较
2.4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8]。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丰富的侧支循环可以对缺血的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这也是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基础[9]。
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可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也可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及脑组织缺血、缺氧,但是疗效持续性不强,患者容易复发[10]。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是一种囊括了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和关节松动术的新型运动疗法,其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强化关节周围深层小肌群的运动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的关节功能[11]。有研究显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不仅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还可以有效减轻痉挛状况[12]。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的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原因为机体控制运动系统的能力下降,大脑中枢对执行动作的计划和启动困难,从而引起肢体的运动冲动和感觉传导阻断,导致功能障碍。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可形成占位病灶,压迫周围的大血管,使血管收缩,诱发钙离子大量内流,在细胞内不断聚集,并进一步代谢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导致继发性损伤[13]。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的髋关节、膝关节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从机制上分析,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可使患者脑血管扩张,激活损伤部位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促进受损病灶的侧支循环及早建立,改善因脑细胞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修复。柳学勇等[14]的研究发现,采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机体失去高位神经中枢控制功能,造成步态异常,影响患者独立运动能力,从而影响康复效果[15]。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遵循先被动、后主动、再抗阻力,从躯干到四肢,从简单到复杂,先减重再抗重的运动原则,可以有效提高偏瘫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16]。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的应用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的应用要求较高,在部分医院难以推行,且研究的样本量不足,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的应用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