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廖博贤 李清香 邓玉萍 黄燕霞 莫新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的转型,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1]。此类改变往往伴随着各类疾病的构成变化,基于此类变化进行疾病谱的编制与患者数据的分析极为有必要,同时此类数据的分析与编制也是进行针对性的疾病防治策略制定的科学依据,能够有效地反映当今社会疾病的构成情况[2]。故而我院特选取某院2012—2019年的259 994例住院患者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相关疾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支持,现报告如下:
通过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选取某院2012—2019年收治259 994例住院患者数据作为本次数据库建立的原始资料源。
主要诊断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3]进行编码统计,采用Excel及SSPS 22.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患者疾病谱情况、不同的性别与年龄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采用ICD-10进行分类统计,总计分为20类,按照占比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依次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眼和附器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例,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异常,耳和乳突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见表1)。
表1 2012—2019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分布 (n=259 994)
2.2 2012—2019年不同性别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分布情况
经数据对比发现,此259 994例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占47.41%,女性患者占52.59%,男女性别比例为1 ∶1.11。前10位疾病统计,男性110 907例(占89.97%),女性122 008例(占89.23%),前10位疾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 ∶1.10,男性患病构成比最高前3位是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女性患病构成比最高前3位是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不同性别疾病构成有一定的差别且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差异,见表2。
表2 2012—2019年不同性别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分布情况一览
2.3 2012—2019年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疾病分布情况
在不同年龄组别中,<1岁患者主要以起源于围生期疾病为主,1~14岁患者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15~44岁患者主要以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为主,45~64岁患者与≥65岁患者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见表3。
表3 2012—2019年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疾病分布情况一览
在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过程中,疾病谱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疾病谱进行合理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相关工作的展开,并对于实际工作中的人、财、物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从而促进专业结构的总体优化与调整[4]。基于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患者的疾病种类与构成往往与其年龄、性别的不同有较大的关联。本次研究中前十位的疾病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肿瘤与起源于围生期疾病,这10种疾病是某院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占所有住院患者87.48%,同时也是某院进行针对性的疾病治疗与相关预防的重点所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与国内部分文献研究中的数据大体相近[5],但与郭彩凤、魏晋林等[6-7]学者的研究中数据情况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地域性差异是研究数据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原因。主要可能是与地域位置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疾病种类的差别,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的健康知识教育水平与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了构成比例上的区别。
在某院259 994例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123 266例,女性患者136 72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 ∶1.11。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除去女性特有的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外,男性出现系统疾病的情况相对于女性而言较多,男性损伤和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疾病,男女排位分别居第1和4位,比例1 ∶0.46,这与男性比女性更多频繁奔波、接触外界,更多从事有潜在人身受伤风险工作相关[8]。其次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这与郭文燕等[5]学者文献指出的情况相似,其在文献中认为,这种情况主要可能与男女家庭责任的分配,工作生活压力大,吸烟、喝酒、交际应酬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联;也有可能男性与女性某些生活方式、生理构造等不同,造成疾病谱的性别差异。而在肿瘤方面,男性患者出现肿瘤的情况相对于女性较多,这与国内文献[9-10]的研究有所偏差,文献中认为由于女性出现生殖器与乳腺肿瘤的可能性较高,从而会使得女性患肿瘤的数量高于男性比例。而本次研究中的数据指出,男性同样是肿瘤疾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与饮食结构的变化,男性出现恶性肿瘤的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男性近年来的肿瘤发病率与女性基本处于持平状态,甚至略有超出,提示应及时开展男性癌症筛查工作[11]。
在本次数据中我们发现,而不同年龄组别中,<1岁患者主要以起源于围生期疾病为主,1~14岁患者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提示呼吸系统疾病与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在婴幼儿与儿童中的高发病率,针对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多与孕期和分娩过程有所关联,提示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健康知识教育,普及相关孕期与围生期知识、定期进行检查的重要性,保障新生儿出生质量与母婴安全;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则多半因为儿童的身体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致,呼吸系统容易遭受外来侵袭而感染,同时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15~44岁患者主要以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为主,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多由于医疗性流产,要着重强化相关性知识与合理避孕措施的教导。45~64岁患者与≥65岁患者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这可能与中年饮食与肥胖有所关联,心脏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位居前3位,而心脑血管病则是老年人因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血压,配合治疗,劳逸结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方式尤为重要。同时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也比较高,呼吸系统疾病则多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且多有合并肺部疾病所致,提示要注意饮食的控制与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某院2012—2019年这8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并根据疾病谱的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开展疾病防控与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由于某院承担本县城区域及乡镇的医疗保健工作,因此对顺位前10位的疾病,应该加强防控意识与相应疾病的筛查管理,从而有效提升医院诊断、治疗、服务水平,强化医院竞争力与社会形象,更好地保障当地就医人群健康,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有效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