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洁 刘洪帅
摘 要:新时代,公共美育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育教学的审美培养价值。高校公共美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推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们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助力公共美育课程建设纵深发展。高校美育在具体实践上需要营造尊重创新意识的美育环境,增加侧重培养创新能力的美育内容,提倡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和创造性表现的美育形式,充分发挥美育育人的作用,这也是公共美育文化传承的主题。
关键词:美育;高校;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本文系“新时代大学生艺术美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020SZJY-YB006)研究成果。
民族文化昌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点,且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五千年,文化之河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乃至全球人类的宝贵财富。由于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外国文化思想大量涌入我国,造成大家对新思想新潮流格外热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对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明,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在相互借鉴,也在相互碰撞,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质、海纳百川的胸怀,形成了独具特色、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由于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文明遭到重击,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历史沉积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受到破坏。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新时代的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应该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保持自身文化的命脉,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高度的自信心,保持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避免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深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发展中的重要主题。
高等院校是国民素质教育培养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高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具有实效的。公共美育应该贯穿高校教育全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学生们更需要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丰富自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情怀,积累以想象为核心的审美经验,发展创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促进身心的和谐自由发展。面对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运用美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如何讓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人文素质的营养,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的。让新一代的大学生热爱历史文化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生活,感悟历史文化生活,这样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到学生的肩膀上了。
一、高校公共美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美育的思想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在夏商周时期,礼乐教化的思维观念已经达到一定的文化自觉程度,其中,“中和”的审美思想表现得很明显。中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就十分看重艺术审美,他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随着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历朝历代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美育的独特看法。这些观点凝聚成一种民族价值观、一种生活态度,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志,形成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需要后人继承流传。高校作为高素质学生培养的基地,更加需要让学生们领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是值得自豪、骄傲的。这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与方法。公共美育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同时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公共美育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创新激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美育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审美感受力和理解力,培养其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种创新力的内在动力不仅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并且也能辐射到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力和人文创新力。
其三,可以有效建立学生的人文世界观。公共美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充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美育可以生动有趣、潜移默化的方式用心传递,也就是通过真、善、美传递审美的兴趣、审美的愿望、审美的态度,以心灵沟通,增强情感交流,把教育转化为内心需求,从而达到内心的共鸣。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 欣赏美,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自愿把教育内化为内心的需求,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美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做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公共美育不再是简单讲述各门类的艺术鉴赏,更多的是传递艺术文化,促进人文文化的传播,帮助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们建立完善的世界观。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公共美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推进
(一)高校公共美育的标准
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就是高校公共美育的保障,我们要根据这些方针政策制定美育标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高校公共美育要包括两个方向的内容:第一,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帮助大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二,在公共美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学生深入认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党和国家最新的文化建设政策为社会文化的繁荣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开展美育课程内容的时候,在众多中外艺术文化选择方面要有主观能动性,有意识选择价值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传承理念”为主的艺术文化。
(二)高校公共美育推进的方式
高校公共美育工作主要以两种方式推进:一种是课堂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艺术课程模式,另一种是课堂以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第一,课内美育。高校教师的品质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素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要有强大的民族自觉文化意识,关注时事政治,有意识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公共美育增强学生认知、思考和判断能力,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高校在推进高校公共美育的工作中,可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开展各项校园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公共美育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到高校校园公共文化艺术的策划团队中,对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创作、创新给予指导,注入民族文化,开展国民艺术文化特色活动。高校要鼓励校园公共文化藝术活动创新,鼓励创作作品体现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工作者在设计创作作品时,应注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地方艺术特色元素。
高校公共美育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有民族自信心的心理。学生们在年龄、阅历、性格、修养、生活环境、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要通过审美来增强认知水平、判断力、思维变通力,更好地站稳立场,明辨是非。高校公共美育应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陶冶人文情操,增强学生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灵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产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魂,而文化的传承就是这魂中必不可少的。高校美育在其中就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艺术美育格局,传承文化艺术经典。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3-16.
[3]郑小筠.华韵清辉:艺术教育在清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穆瑞洁,大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刘洪帅,大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