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村石刻特点及其价值

2021-03-28 02:57王乐熊家欢崔婉玉姚磊
大观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刻

王乐 熊家欢 崔婉玉 姚磊

摘 要:千年古村落上甘棠,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中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石刻、凉亭、古桥自唐代以来,一直保存着大量的石刻。石刻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印迹和历史变迁,上甘棠村的石刻极富人文特色,文章对它的产生与发展、特点以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甘棠村;月陂亭;石刻

注: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湘文化遗产保护‘关联耦合空间形态研究——以湘贺古道永州段为例”“湖南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研究”研究成果。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湖南留下来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上甘棠村就是其中之一。上甘棠村坐落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是一个拥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多达200多幢,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上甘棠村是目前为止湖南省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上甘棠村除了七户人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该村的异姓以外,剩下的皆为周氏族人。自从宋代以来,周氏族人便在此处定居,世代繁衍,一直延续到今天。处在上甘棠村西南的谢沐河边的月陂亭是上甘棠村文化内涵体现最突出的文物,在月陂亭的石壁上,镌刻着各个朝代的石刻,可以说,这里是周氏族人的石刻家谱。周氏族谱记载:周氏族人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之乱,从山东青州迁至宁远大洞。唐宪宗年间,周氏一族再迁居永明县谢沐乡机峰山。唐太和二年迁居甘棠山。自此,周姓家族就开始定居上甘棠,延续至今已四十多代一千二百年了。

一、石刻的产生与发展

(一)石刻的产生

石刻的产生和发展一般取决于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湖南三面环山,是典型的丘陵地形,高山间布,有明显的垂直谱带,山顶屹立着奇石,植被茂盛。山多石头自然就会多,这为石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上甘棠村不仅因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还因为其众多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而闻名。秦汉以后,上甘棠村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地崖壁上题刻诗文,或寄情山水,或发愤抒怀,这些便成了上甘棠村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石刻的发展

根据石刻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上甘棠村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将石刻的发展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阶段。首先,先秦两汉时期是石刻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石刻数量相对较少,内容也相对简单。石刻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各种形式的石刻开始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宋石刻的繁荣,唐宋时石刻的数量、内容和价值都达到了顶峰,元代以后开始衰微,明清时期又逐步复兴。

二、上甘棠村石刻特点

(一)刻录方式

月陂亭,是上甘棠村南天然石亭,也是通向两广的古驿道。这里曾经是往来行人的休息之所,也是文人吟诗作赋的好地方。石刻就是把字刻在石上,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记录、纪念或表彰一些事情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数上,少则几个字,如“忠孝廉节”“月陂亭”等题刻,多则二三十行,例如《甘棠八景》石刻等。

(二)刻录内容

月陂亭石壁长20余米,存留着唐代至清代的摩崖石刻27方,其中唐碑1方、宋碑5方、元碑1方、明碑11方、清碑8方,另有无字碑1方。例如北宋靖康《步瀛桥记》《上甘棠众架石桥舍钱题名记》。咸淳《判府单溪题墨》,明洪武《邑侯歌齐彭公大丞平灭贼首邓四功绩歌诗》、天顺《甘棠八景》、成化《重建寿隆桥记》、嘉靖《修砌涧下洞路记》、万历《邑侯何公惠政之记》,清光绪《先贤嘉言事亲》等,以及乾隆“忠孝廉节”、光绪“月陂亭”等题刻。主要的内容是为历代各项建设纪事、讴歌当地风光的诗文和劝谕警示文等,是千年来周氏家族历史的宝贵记录。

刻于乾隆二十八年的“忠孝廉节”(图1)是众多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据《永明县志》记载,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时,曾率兵前往广西恭城平叛,驻扎在江永达两个多月。当时上甘棠村人周德源在文天祥属下任太守,为人清正廉洁,文山公亲笔书写“忠孝廉节”赠送给他。周德源将它带回故乡,后人将其作为座右铭。到乾隆二十八年,当时的永明县正堂,临摹了文天祥的手书,并请人将其镌刻于此。这四个字每字宽1米,高1.5米,凿工精湛,字迹优美。因为崖壁渗水,如今“忠孝”两个字各有半个字变了颜色。

三、上甘棠村石刻的价值

石刻可以反映上甘棠村居民的社会生活,它的研究与保存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反映了上甘棠村人在各个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氏家族在月陂亭上留下的石刻成为周氏家谱。它对于研究唐代以来的乡村历史、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对研究上甘棠村历史风貌有参考价值

月陂亭关于上甘棠的山水景观,有许多描述,如宋代石刻:“春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此外,明代《甘棠八景》石刻进一步描绘了上甘棠的风景,主要为昂山毓秀、清涧渔翁、甘棠晓读、独石时耕、山亭隐士、龟山夕照、西岭晴云、芳寺钟声。《甘棠八景》石刻中描绘的景致和自然景观基本一致,具有写实性,八首不同的诗描绘了八幅不同的画面,体现了八种不同的意境。上甘棠古村的桃源美景,从这里便可略窥一二,这些对上甘棠村景致的描述对研究当时上甘棠村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对研究上甘棠村古时的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有史料价值

北宋靖康瀛的《步赢桥记》说:“惟此甘棠之溪,循山沿畛,皆通往还,比官道缭绕,斯颇径焉,故人多由之。”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道路四通八达,商旅源源不断,明代该地区的商业活动比宋代更为发达。

(三)对研究上甘棠村等级制度及民俗有参考价值

《慈悲佛母他字歌》碑文是周氏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碑刻上记载着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是周氏族人留给后人的,传下了“与人为善、孝顺父母、耕读传家”的家风。村民们至今还在学习、诵读《祖训十条》等家规碑,并将此作为家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四)对研究上甘棠村历史人物、古代建筑、雕刻工艺等有参考价值

据月陂亭的石刻《上甘棠众架石桥舍钱题记》考证,寿隆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代栈道桥,而从《重建寿隆桥记》可知,它在明代又重建了。2009年寿隆桥被发现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造从木结构到石结构的转变,每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历史,对研究古代的建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对研究上甘棠村家族教育等有参考价值

《慈悲佛母他字歌》最能体现村庄居民的道德行为规范。青石碑上的八十一个“他”字集中讲述了关于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被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来。它规范着上甘棠村的道德文化,其中主要的精神至今仍给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启示,有利于村庄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上甘棠村的石刻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石刻保存完好,当人们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石刻对研究该地区社会的发展历程贡献是巨大的,无论是石刻的形式、内容,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都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丰富和传承该地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杰出的成绩,使得上甘棠村有了很高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涛.湖南宋代石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楊宗君.永州的摩崖碑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62-64.

[3]毛全周.碑林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审美意蕴研究:以湖南永州浯溪碑林为例[J].云梦学刊,2010(1):114-116.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石刻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Guilin stone carving 山水间的历史记忆——桂林石刻
千年石刻遭大学生非法拓印
实践文旅融合,拓展“安岳石刻”传承发展之路
五岳独尊
大足石刻博物馆开馆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