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庄园街道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栖霞 2653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也称猪蓝耳病,它是危害全球生猪养殖业的烈性传染病,甚至被称为猪的“艾滋病”[1]。
PRRS于1979年在加拿大首次被发现,此后在北美迅速传播,主要表现为死胎、弱仔大量增加,新生猪和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大增,仔猪肺炎严重,生长速度急剧下降。几年后,德国明斯特也暴发了类似症状的猪流行性疾病,但是并未发现两者间有明显的联系。此后该疾病迅速在全球传播,波及亚洲和南美。1992,该疾病被正式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相应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其后对该病毒的研究发现,在北美和欧洲造成蓝耳病暴发的罪魁祸首并不相同,虽然它们是同一种病毒,但是分属于不同的毒株。目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士以及南美部分国家外,其他地区均有蓝耳病病毒分布。1995年,我国北京地区首次从由加拿大进口的种猪中分离到 PRRSV。此后该病从华北流向全国,于1996~1998年出现暴发高峰[2]。在中国发现的高致病型PRRSV属于II型PRRSV(即北美型),该毒株致病能力特别强,目前在俄罗斯、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也相继出现。
本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美洲型变异株(NVDC-JXA1株),属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科(Arteriviridae)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成员,是一种小的、阳性的、单链的RNA病毒。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相对平滑,呈球形。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其与马动脉炎病毒(EAV)等其他动脉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相似,基因组约15 kb,有8个开放性阅读框架(ORF)编码特异性病毒蛋白[2]。目前,在欧洲已发现类NA毒株,而在北美发现了类EU毒株,它们之间的抗原差异模糊复杂。南美及亚洲的大多数PRRSV毒株属于类NA株,病毒有可能通过生猪及猪精液的贸易而传播。
PRRSV在pH5.5~6.5时非常稳定,但可被脂质溶剂、高温迅速灭活。其不耐干燥,对低浓度去污剂敏感,氯仿、乙醚等溶剂也可快速将其杀灭。
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具有易感性,但不同年龄的猪易感性有一定差异。怀孕中后期的母猪(特别是怀孕90日龄后的重胎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初发呈暴发性流行,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目前该病呈区域性不同状态的流行,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在美国中西部,PRRS暴发遵循季节性模式,于10月开始流行。科学界对造成这种季节性模式的原因尚不清楚,尽管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病毒在寒冷季节的稳定性有关。最近有报道称,该病的流行与感染其他某些病毒有关。猪群一旦感染该病即持续带毒,被污染的猪场即可成为疫源地。试验表明,野鸭也可感染PRRSV,并可通过粪便向外界排毒。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通过唾液、尿、精液和乳汁向外排毒,既可水平传播,亦能垂直传播。
该病的潜伏期为3~10 d。病畜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绀,其中以耳尖最为常见。眼结膜发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部分病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衰竭而死亡[3]。怀孕前期的母猪出现流产症状,怀孕中期的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弱胎、畸形胎,产后无乳。公猪感染后表现出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以及射精量少等症状。仔猪多发生死亡,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出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以及轻瘫等症状。
在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符合以下两条之一的即可确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呈阳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此外,PRRS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多种疾病存在相似的发病症状,在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故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蓝耳病与非洲猪瘟不同,其防控难度要远大于后者,因此必须引起从业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养猪群体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多是在发病后才赶紧进行治疗。对PRRS的主动防控有很多方法,如重视引种、实施疫苗免疫、开展野生动物控制等,要找到适合自身猪场的防控措施,只有这样才会减少PRRS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猪场要提高防控意识,科学规范养殖。如果要引种,则引种前应先赴引种地了解疫情,严禁从疫区引种。即使从无疫病区引种,也要选择蓝耳病抗原抗体双阴性猪场的种猪[1]。
猪场生物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评估PRRSV可能的入侵途径,识别风险类别,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还应重视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合理制定免疫计划。
疫苗免疫是防控猪瘟、猪蓝耳病等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应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定期开展免疫效果评估,对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猪只及时予以补免,以确保免疫效果。当前疫苗类型有灭活苗、弱毒苗和基因工程苗,我国市售的多为灭活苗[4]。
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在治疗上坚持抗病毒、防继发感染和保健的原则。针对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一般是使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如干扰素和转移因子。在预防上可尝试采用此方法:于每吨饲料中定期添加20%替米考星500 g+10%多西环素500 g+黄芪 、金银花、连翘 、党参 、枯草芽孢杆菌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