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患病猪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体重下降为特征。各日龄的猪均易感,但对仔猪的危害最大,日龄越低死亡率越高。低于2周龄仔猪的病死率高达90%~100%,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但是影响生长速度,降低养猪效益。该病常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仔猪病死率更高,给诊断及防治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该病的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成员[1]。该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2],病毒结构包括一条RNA链、核衣壳蛋白 (N)、突刺蛋白(S)、膜蛋白(M)、包膜蛋白(E)和囊膜,其中与致病力和毒力关系最密切的是突刺蛋白(S)[3]。S蛋白由S1和S2两个亚基构成,首先S1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在S2的作用下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RNA侵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4]。因S1能够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其结构的改变通常能够改变病毒对细胞的嗜性。目前S蛋白是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无抗原相关性,但是与犬冠状病毒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有抗原交叉关系,犬、猫被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携带者。同时,猪呼吸道冠状病毒被认为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突变而来。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其中,十二指肠、空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发病早期猪的呼吸道和肾脏中含量也相当高,提示早期预防注意飞沫和尿液传播。该病毒怕热,对乙醚、氯仿及紫外线敏感。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逸出,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空气等,健康猪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有50%的康复猪带毒,排毒时间长达2~8周。有些猪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很快停止排毒,但是病毒在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当外界环境突变导致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重新排毒,引起大批感染。除猪外,犬可能传播该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可通过接触和乳汁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该病经常与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导致仔猪死亡率增高。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不同疫区的流行情况不同。在新疫区最严重,发病率高,病毒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猪,导致病猪发生不同程度的呕吐和腹泻,哺乳仔猪发生严重脱水,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最高;在旧疫区病毒持续存在,随着易感猪增加,如果仔猪出生或哺乳仔猪被动免疫力降低,该病呈持续发生,但是发病率相对较低。
肠道既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场所,又是抵抗病毒入侵的重要生理屏障。完整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小肠上皮细胞变性明显,由圆柱形变为扁平至方形的未成熟细胞。病毒还能够破坏肠道上皮机械屏障的完整性。肠上皮细胞遭到破坏后营养物质、水及电解质大量流失,肠道渗透压异常升高,导致仔猪发生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同时小肠绒毛细胞萎缩会减少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很短,传播迅速,几天内可蔓延全群。仔猪突然发病,表现出呕吐、频繁水样腹泻、口渴及脱水等症状,粪便呈黄绿色,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势依日龄而异,日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5],10日龄以内的患病仔猪多在2~7 d内死亡。随着仔猪日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猪康复后生长发育不良。
育肥猪的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正常或偏低、口渴、消瘦和脱水等症状,个别猪呕吐、腹泻,粪便呈黄绿色,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有气泡。通常可自然康复,极少死亡。
母猪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母猪与仔猪同时发病,表现出体温升高、呕吐、喷射状水样腹泻、乳房萎缩及泌乳减少等症状,少数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症状。但是也有些母猪只表现轻微的临床症状,甚至无临床症状。发病母猪一般经3~7 d康复,极少发生死亡。
病猪脱水明显。胃内有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黄绿色液体,肠腔变大,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黏膜绒毛萎缩。肾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对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的小肠组织或肠内容物制成悬液,口服感染2~3日龄不喂初乳的仔猪,试验猪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则证明含有病毒。
感染后病猪的血清中会产生抗体,利用中和试验测定病猪血清中的抗体即可确诊。
从刚发病的猪空肠组织中提取病料,接种经胰蛋白酶处理的猪肾细胞进行培养,可见到猪肾细胞出现细胞病变,甚至空斑。
取腹泻病猪空肠制作肠黏膜抹片,经风干后用丙酮固定,再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是否有荧光,有荧光则为阳性。
采取患病猪血清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血清抗体Dot-ELISA检测方法检测,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适用于对该病的快速诊断[6]。
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一种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新型免疫标记技术。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可检测该病[7]。
该病的流行受环境、营养和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影响,所以应当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当发现猪感染发病时,应当立即将病猪与健康猪隔离饲养,并对猪舍、用具、分泌物、排泄物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对仔猪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及卫生,供应清洁饮水。不从疫区引进猪苗,运输车辆严格消毒。为减少病猪的肠胃负担,可以暂停哺乳或喂料。
有研究表明,复方参附汤、复方连翁汤、复方参术汤和苦参碱能够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作用,维持细胞的活性,抵抗该病毒的感染,还能够提高相关抗病毒因子的表达,抑制病毒增殖;黄芪多糖能够调节病猪的免疫功能,通过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发挥抗病毒作用[8]。
目前对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对脱水的病猪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和葡萄糖注射液,也可以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物质。保护胃肠黏膜可以用鞣酸蛋白。针对呕吐比较严重的病猪,可以注射2~5 mL维生素B1[9]。
日粮中补充维生素有利于动物生长、肠道发育以及增强免疫功能,并能够缓解不同应激带来的负面作用[8]。维生素D能够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功能,进而缓解应激源对机体的损伤,从而缓解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肠道的损伤。
可以用30万~50万单位链霉素、4万~8万单位庆大霉素混合后给病猪灌服,也可用0.3~0.5 g/kg体重诺氟沙星散温水溶解后对发病猪进行灌服,每天 2次,连续用2~3 d。对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猪可两种方法并用,以提高治疗效果[9]。
妊娠母猪在产仔前1个月,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使母猪产仔后乳汁中含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体,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可大大提高哺乳仔猪对该病的抵抗能力[10]。
总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传染源难以彻底清除,很多康复猪虽然没有症状但是仍然带毒排毒,很难将这部分猪彻底查出。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特别是在产房母猪会传染给仔猪,很难切断其传播途径,疫苗的效果也达不到将所有猪转变为非易感猪。因此,很难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等环节完全控制该病。这就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该病。通过隔离和治疗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源,通过清扫和消毒等方法尽量切断传播途径,通过管理、营养、中药和疫苗等途径提高仔猪抵抗力,使其不容易感染。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使该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减少其对养猪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