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玖文,骆 意,陈梦圆,龚年金
(1.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44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科医生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1]。该病若不加以规范化治疗,最终会出现慢性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及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慢阻肺属于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2],该病发病前期病位在肺,因早期迁延不愈,逐渐影响脾、肾、心。本文主要探讨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及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慢阻肺的发病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久病失治误治使病情迁延不愈导致肺虚是基础;其二,卫气防御功能失调,以致六淫之邪侵袭是疾病加重的主要因素。该病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本虚有气虚和气阴两虚,主要影响肺、脾、肾等脏腑;标实为外邪、痰和瘀等。中医认为,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以标实为主,而在稳定期侧重于本虚。唐彬等[3]将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归纳为3个方面。其一,脏气虚损是内因,与肺、脾、肾、心关系尤为密切;其二,痰饮和血瘀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三,外邪是该病发生的诱发因素。张伟等[4]指出,肺、肾与慢阻肺关系密切,疾病发生内因在虚,关键在肺、肾,以气虚和阳虚为主。黄刚[5]认为慢阻肺的病因病机以虚为本,主要是气虚,受累脏腑在肺、脾、肾,以痰、瘀为标,气虚血瘀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总之,慢阻肺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和标实,平时表现为本虚,此时患者病情较为平稳;感邪时表现为标实,此时患者病情正处于发生发展阶段。
2.1 急性加重期 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病情相对严重,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治疗上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常用方法有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温阳利水等。黄伟旋等[6]采用清肺活血汤(鱼腥草、金银花、瓜蒌、桔梗、芦根等)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疗效明确,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卢丽君等[7]观察清肺化痰定喘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清肺化痰定喘方对痰热壅肺型患者的肺功能及肺活量有改善能力。宋宏雷[8]运用活血化瘀方(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等)治疗血瘀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有效率为92.5%,且对患者的全血黏度和肺功能指标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继续应用和探讨。黄文华等[9]采用温阳定喘方联合西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结果显示该法可以有效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且可以减少C-反应蛋白含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李艳琴等[10]予中药汤剂(生黄芪、白术、熟地黄、山萸肉等)联合氧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结果发现患者经过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减少,疗效显著。
2.2 稳定期 患者在稳定期病情平稳,以本虚为主,虚中夹实,治疗上以补虚固本为主,兼以攻实。瞿丽莉[11]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阻肺缓解期患者48例,辨证为肺脾气虚证,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疗效满意。沈建丽等[12]采取参芪补肺汤对慢阻肺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加以治疗,治疗后发现总有效率达96.67%,患者肺功能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显著。郭永红等[13]观察补益肺肾方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31例,其方药组成包括太子参、丹参、五味子、白果、茯苓等,通过观察发现补益肺肾方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肺肾气阴两虚型患者,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明显。席玉镜等[14]采用补肺纳肾法治疗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基础方组成为熟地黄、党参、黄芪等,结果显示根据补肺纳肾理论结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后,可以减少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肺通气。张晓梅等[15]给予理肺益肾方口服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方由黄芪、当归、瓜蒌等组成,结果表明理肺益肾方可以补益肺肾、活血化痰,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其他中医外治法,如中药外敷、穴位埋线、八段锦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慢阻肺患者症状,稳定患者病情,其共性在于操作简单、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不同之处在于,中药外敷和穴位埋线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腧穴等部位,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效果;八段锦是通过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肺通气,增强肺功能。具体方法如下:
3.1 中药外敷 穴位贴敷疗法直接将药物作用于体表腧穴,有祛邪外出、调和营卫之功,主要选用宣肺化痰和止咳平喘等药物,常用药物有吴茱萸、附子、黄芪等,选穴常取肺俞、脾俞、肾俞等穴。顾娟红[16]以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膏(吴茱萸、芥子、延胡索、附子等)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结果表明吴茱萸膏具有宣肺祛痰及平喘等作用,达到了临床治疗效果。常平等[17]用中药外治法穴位贴敷(党参、黄芪、紫苏子、地龙等)治疗稳定期患者38例,取穴肺俞、肾俞、膻中等,治疗后发现,穴位贴敷可以使药效直接作用于脏腑治疗疾病,达到了临床预期疗效。
3.2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的延伸和发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将肠线埋入特定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气和血的作用,常选用的部位有肺俞、肾俞、膻中等穴。廖毓香等[18]选取肺俞、肾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以穴位埋线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1年后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咳痰喘等症状改善,疗效明确。黄怡等[19]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30例,选穴肺俞、定喘、丰隆,对照组西医常规处理(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以穴位埋线法治疗,结果发现穴位埋线法联合西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抑制外周血中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子(NF-κB)的活性。
3.3 八段锦 八段锦属于中国古代保健疗法之一,有强身健体、舒筋活血之功。习练时身体要稳、动作要柔、松紧适宜、动静结合,方可形神合一。黄宝驹等[20]探讨健身气功八段锦辅助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脾两虚型患者的效果,结果表明,八段锦训练配合常规西医治疗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肺通气。虞萍等[21]观察八段锦训练对于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八段锦训练可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该病可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并发症更加大了治疗难度。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稳定病情,且中药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能高。不仅如此,辨证施治和病证结合也是其独特优势,但不足之处是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科学统一规范,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方式方法不科学。因此,建议在以后的临床科研中,须合理评估临床效果,统一明确中医证型,做到科学量化,以便合理辨证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