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沛坚 林海荣 邹书林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暴力行为发生情况、精神症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100)]。结果:观察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PI、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同时运用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还可以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存在交流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障碍,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以突然发生的攻击和冲动行为为主要表现,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当前精神分裂症的就业、管理、康复以及治疗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单位、各级政府的重要负担,同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暴力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60~74岁,平均(66.3±7.1)岁;女16例,男24例。观察组年龄61~75岁,平均(66.5±7.2)岁;女15例,男25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納入标准
(1)年龄≥60岁;(2)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入院时有暴力行为;(4)可以正常交流和沟通。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酒精或药物滥用史;(2)合并严重躯体疾病;(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4)中途退出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严格控制危险物品,避免患者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严格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评估。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为患者提供纸笔,告知患者可以随意涂画;然后让患者家属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效填写心理状态和精神评估表格;最后护理人员结合与患者的交流结果、患者家属的调查情况和患者的涂画,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2)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研究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感缺失,对他人的信任度不高,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明显障碍,严重影响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入院时,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患者,耐心给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帮助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做到有责任心、有耐心以及有爱心。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拉近护患距离,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认同。(3)心理疏导。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和信任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密切关心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适当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或交流的形式,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愤懑之处,并且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患者的心理负担比较严重,要严密观察其行为,避免产生自杀或者暴力倾向,确保其人身安全。(4)行为宣泄和情绪疏导。部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严重的暴力行为,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减少暴力行为。护理人员要带领患者寻找合适的宣泄途径,比如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同时要重视情绪疏导,积极组织患者参与户外写生或者集体活动,让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感受大自然和生命的神奇力量,有助于患者正确抒发内心情感,从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1.4 观察指标
(1)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包括伤害自身、伤害他人以及打砸东西等。(2)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激活性、焦虑抑郁以及缺乏活力,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3)运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共3个因子,分别是社会性活动技能、动性和交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社会功能越好。(4)运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10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共6个维度,分别是精神信仰、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以及生活领域,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BPRS、SSP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PRS、SS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PI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作为由精神症状群组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前尚未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等诸多因素有关[2]。暴力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精神病理症状,与反复发作性患者相比,首发患者的病情较轻,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减少其暴力行为[3]。心理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的是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的自我错误认知功能进行纠正的一种护理方法[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PI、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護理运用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主要为,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让患者意识到暴力行为是危险且错误的,增强其自控力,消除或减轻其对他人的敌对心理,从而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5]。同时,在心理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克服心理障碍,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同时运用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还可以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香兰.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3):103-104.
[2]丛燕.比较心理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7):152-153.
[3]李玲丽.家庭协同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9(5):77-80.
[4]杜芳,张利芬,金丽,张彦.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作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3):179-181.
[5]李君.对有暴力行为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9):214-216.
[6]邹玉红,于莲芝.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J].西藏医药,201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