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昌 方勇超 彭天磊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鼻中隔高位偏曲与前组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20例鼻中隔高位偏曲儿童的鼻窦CT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根据有无前组鼻窦炎可分为CRS组(60例)和非CRS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鼻中隔偏曲形态,比较CRS组窄侧鼻腔的Lund-Mackay CT评分分布情况。结果:CRS组鼻中隔高位重度偏曲占比高于非CRS组(P<0.05)。CRS组窄侧鼻腔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分布与宽侧鼻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鼻中隔高位偏曲严重程度与前组鼻窦炎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鼻中隔高位偏曲;前组鼻窦炎;鼻窦CT
鼻中隔偏曲是由于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结构上的畸形,形态向一侧或两侧偏斜,可影响鼻腔生理功能。慢性鼻窦炎(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指持续≥12周累及鼻窦和鼻腔黏膜的炎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2]。鼻中隔由骨和坚韧的软骨构成,将鼻腔分隔为左右两腔,多项研究已表明,鼻中隔偏曲程度与CRS及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结构变异的发生关系密切,但研究对象大多是成年人,对儿童相关性研究较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CRS引起的临床症状对儿童生活状态、生长发育和学习效率有不同程度影响,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3]。本研究分析鼻中隔高位偏曲与前组鼻窦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年就诊于新都区人民医院的120例儿童鼻中隔高位偏曲患者,收集其鼻窦CT及相关临床资料。排除标准:颌面部外伤、鼻窦手术史、良恶性鼻腔占位、腺样体肥大超鼻咽部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鼻出血;家族哮喘病史、鼻炎具有药物性以及过敏性以及单纯上颌窦囊肿;CT图像结构被破坏或者显示不清楚。
1.2 研究方法
按照马氏法中鼻甲前缘、对应的鼻中隔存在的偏曲以及游离缘以上范围均属于鼻中隔高位偏曲;对于高位偏曲范围以下则属于鼻中隔低位偏曲。鼻中隔角度测量方法就是找到鼻中隔鸡冠部位,沿着此垂直往下到颌骨是第一条直线,第二条直线则在鸡冠和鼻中隔骨到软骨突出处,测量这两条线并记录,角度小于8°为轻度偏曲,8°~15°为中度偏曲,大于15°属于重度偏曲。
1.3 观察指标
采用Lund-MackayCT评分系统评价每侧鼻窦炎的严重程度。鼻窦:0、1、2分,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部分浑浊,2分表示全部浑浊;窦口鼻窦复合体:每侧0~12分,总分0~24分;0分属于无阻塞,2分属于阻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鼻中隔偏曲形态比较
两组鼻中隔偏曲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鼻中隔高位重度偏曲高于非C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RS组鼻腔宽窄侧的Lund-MackayCT评分分布情况对比
CRS组窄侧鼻腔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分布和宽侧鼻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CRS为现代临床常见病,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独立或相互作用下导致的鼻-鼻窦黏膜慢性炎症过程。CR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最为常见的为鼻中隔偏曲,尤其高位偏曲与鼻道相对应会对鼻窦引流形成阻碍,同时还会导致中鼻甲解剖出现异常,提高鼻窦炎发生率。在鼻内镜手术中对鼻腔、鼻中隔解剖异常相关的病因进行处理,尤其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是保障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举措之一。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生密切关联,但因高位偏曲患者对侧窦口鼻复合体解剖较为异常,因此易发生鼻腔粘连,对整体手术结果形成影响。随着近些年医学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在耳鼻喉诊断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鼻腔鼻窦结构解剖进行多平面的重建,更有利于观察,临床应用价值明显[4]。
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鼻中隔偏曲鼻窦炎患者中,左右两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鼻中隔偏曲后两侧鼻甲及钩突在各自鼻腔中并无差别。鼻中隔偏曲宽大侧虽存在宽大空间,但鼻腔宽大侧的下鼻甲、中鼻甲、钩突通过黏膜会发生代偿性肥大,甚至其骨性结构出现代偿性增大,以便与宽大空间保持相互适应。正常情况下,鼻中隔偏曲的鼻腔两侧通气道应保持在相近比例,只有达到相似比例才可维持两侧鼻腔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平衡[5]。本研究结果显示,CRS组高位重度偏曲明显高于非C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鼻中隔高位偏曲程度与前组鼻窦炎严重程度呈正比。有研究报道指出,未达到鼻腔两侧空气动力学的平衡,鼻腔宽大侧的下鼻甲、中鼻甲、钩突会发生代偿性增生肥大,并在光镜下可见片区侧重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个数增多,或体积处于增大状态,且基地膜增厚,间质血管发生增生与扩张,以及间质纤维组织也处于增生状态[6]。此外,电镜下对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组织观察时,该组织也处于明显增生状态,毛细血管血管内膜出现宽样空隙,小静脉内皮基底膜逐渐透明,间隙增大[7]。有研究证实,宽侧鼻腔所吸入气流更易发生涡流,更易对黏膜造成损伤;且宽侧因气体速度的逐渐下降,弥漫在空气中的细菌、粉尘等微生物更易黏附在鼻腔中而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大黏膜增生速度。同时,在测量中发现,鼻甲与钩突为进一步达到两侧鼻腔空气动力学平衡,且整体鼻腔空间不变的状态下,参与代偿的黏膜与骨结构会发生过度代偿,从而使宽侧比例增加,降低窄侧,令其产生狭窄且欠通畅状态,继而形成前组鼻窦开口的阻塞与狭窄,严重时黏膜纤毛清洁输送功能丧失,形成感染灶[8~9]。严重鼻中隔偏曲可引发双侧慢性鼻窦炎,而窄侧慢性鼻窦炎可造成机械性阻塞以及窦口同期改变,加之并发严重前组鼻窦炎时临床情况相应加重。因此,临床在对鼻窦炎性病变处理时,应对鼻中隔高位偏曲积极矫正,便于术后对中鼻道宽畅积极引流,防止鼻道产生粘连。
综上所述,儿童鼻中隔高位偏曲程度与前组鼻窦炎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J].中国医刊,2013(11):103-105.
[2]张爱军.多层螺旋CT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8,33(5):394-396.
[3]赵平,陈清生,蔡吉勇,等.能谱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的临床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27(9):638-642.
[4]魏君,李琳.鼻腔气流动力学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杂志,2017,31(8):647-649.
[5]房宏伟,林淑萍,孙士铭.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关系的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23(6):545-547,556.
[6]岳伟.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1):64-66.
[7]窦晓辉,李小敏,熊彬彬,等.慢性鼻窦炎与鼻中隔偏曲相关性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8):570.
[8]赵丹.鼻中隔偏曲、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的临床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9]罗晓,梁传余,徐开伦,等.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率影响差异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7):7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