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银兰,林 兰,倪 青,王立军,陈 岩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北京 10010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推拿科,北京 100053;4.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北京 10005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DR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2],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病程15 年以上者患病率60%,病程超过20 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3]。
林兰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首席研究员,全国第四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六十余载,医术精湛,尤其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从师临证,收益良多,兹将林兰教授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经验整如下,以供临床借鉴。
DR 属中医眼科“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血灌瞳神”及“暴盲”等内障眼病。林兰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故在临证中强调抓目疾之根本,治疗侧重肝脾肾。
1.1 从肾论治 视觉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肾精具有特殊意义。《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傅仁宇曰:“目乃先天之窍,肇始之元明。”这些记载说明肾精是构成视觉的物质基础,又是原动力。肾为水脏,神水之源,《灵枢·五疲津液别篇》记载“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故津液化为神水与肾密切相关[4]。林兰认为消渴目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肝气挟火上扰目络,迫血妄行则云雾移睛、暴盲,或消渴日久,气血津液失输,目失濡养则视物昏渺。此外,林兰提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均属于微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与中医学肾与眼的关系颇为相似,互为因果[5]。肾气亏虚,气化失调,水液潴留出现眼底渗出、黄斑水肿等[6],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多伴有视网膜病变。
1.2 从肝论治 肝对维持视觉功能起到重要功用,《灵枢·师传》说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之坚固,视目小大。”《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肝藏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视觉功能,《审视瑶函·目为至宝 论》云:“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 。”说明目依赖肝血视万物、辨形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知医必辨》云:“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不病 。”林兰认为消渴患者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结,瘀血凝滞于目络或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肝肾同源,若水不生木,则肝阳上亢,迫血妄行,出现隔云视物、不辨明暗[7]。
1.3 从脾论治 脾胃是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伤寒明理论》云:“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糖尿病患者多为痰湿肥胖体质,常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日久伤阴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林兰认为脾气升清无力,酿浊生痰,上蒙清窍致视瞻昏渺,或脾气亏虚,失于统摄,血溢脉外而导致血贯瞳神。脾升胃降与肝木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甚为密切,林兰遵循治未病思想,提倡“抑木扶土”原则,脾实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顾脾防传;脾虚者注重健脾,兼以疏肝,达到“土得木而达”。
林兰遵循中医四诊八纲理论,对糖尿病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创立了“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分别代表糖尿病早、中、晚3 个不同发展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消渴病变证范畴,应与糖尿病有相似的发病机理[8],其特点也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兼夹血瘀,因此本病的辨证属“三型辨证”理论的扩展和延申。糖尿病视网膜视网膜病变与血瘀有一定关系[9],两者均为血流不畅、血液瘀滞、血管阻塞[10],并且两者分布按照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发展顺序递增。糖尿病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阴虚日久,津枯血燥,脏腑精气不能上输目窍,目络失养或凝结成痰瘀。病情发展致气阴两虚则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不畅瘀血阻于目络。晚期病情加重后,从气阴两虚逐渐发展为阴阳两虚,真元耗伤,脏腑虚损,阳虚则寒凝,影响目络的血液运行,又导致新的瘀血,因此瘀血既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中的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11]。
林兰重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中医辨证为纲,西医分期辨证为目,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为5 型。
3.1 肝郁气滞,目络受阻 多见于糖病视网膜病变I~Ⅱ期,查眼底可见微血管瘤、视网膜静脉扩张或有出血点。症见视物昏蒙,头晕目弦,口燥咽干,善叹息,心胸满闷,舌红,苔簿黄,脉弦细。治则:疏肝行气消滞;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2 脾虚湿盛,痰浊阻络 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III 期,眼底可见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伴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有出血斑。症见头晕头重,眼前黑朦,或如蛛丝飘浮,伴胸满纳呆,肢体困重,大便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治则:健脾化痰通络;方药:温胆汤加减。
3.3 肝肾不足,水亏目暗 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IⅤ期,眼底可见视网膜极后部白色棉绒斑,或有玻璃体出血,静脉迂曲成串珠状。症见目眩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口干,眼前时见红光满目,或一片乌黑,舌质红,苔薄少津,脉弦数。治则:补益肝肾明目;方药:驻景丸加减。
3.4 气血两虚,目失所荣 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Ⅴ~Ⅴ期,眼底可见新生血管、纤维增殖、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症见视物昏渺,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则:补气养血明目;方药:八珍汤加减。
3.5 阴虚阳亢,火伤目络 多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ⅤI 期,眼底可见纤维增殖、视网膜前或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危候。症见骤然目盲,或黑影遮睛,头晕目眩,耳聋耳鸣,急躁易怒,目赤面红,口苦咽干,舌红而少苔,或苔薄黄。治则:清肝凉血明目;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韩某,女,45 岁,2019 年2 月11 日初诊。诊断糖尿病13 年,双眼视力下降2 年,伴有头晕头重,胸闷纳呆,少气懒言,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腻,脉濡滑。FBG 8 mmol/L,HbA1c 7.7%,BMI 26.5。检查:右眼0.4,左眼0.15,双眼前节(-),OCT:眼底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大量出血,黄白色渗出波及黄斑区,黄斑囊样水肿。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 期,脾虚湿盛,痰浊阻络;治则:健脾利湿,化痰通络。处方:半夏10 g,茯苓10 g,枳实10 g,炒白术10 g,竹茹10 g,陈皮10 g,薏苡仁12 g,丹参10 g,红花10 g,桃仁10 g,益智仁10 g,覆盆子10 g。水煎服,日1 剂。
2019 年3 月20 日二诊:患者自述视物清晰,右眼视力提高至0.5,FBG 5.7 mmol/L,HbA1c 6.7%,OCT:眼底出血渗出部分吸收,黄斑水肿减轻,大便成形,少气懒言有所改善,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了4周。
2019 年4 月16 日三诊:右眼视力提高至0.8,FBG 5.3 mmol/L,HbA1c 5.7%,OCT:眼底出血大部分已吸收,黄斑轻度水肿。
按: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目前无根治办法[12]。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与发展的基础。林兰认为本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错综复杂,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必须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个体化辨证,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才能延缓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患者属于痰湿之体,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统摄无力,目络之血外溢;聚湿成痰,上蒙清窍而视物不清。治疗以健脾利湿,化痰通络,方药给予温胆汤加减。益智仁、覆盆子是林兰常用的药对,能益肾健脾、除湿、止泻。加桃仁、红花、丹参可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