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秀萍 侯 沧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院校立足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服务、销售、生产等岗位的一线操作者,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是大国工匠的接班者。中药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店购销岗位、医院药房发药岗位、药厂的生产岗位等,作为治病救人的药品,其产、购、销的每个环节都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以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操作规程作为基础。但是作为中考分流下来的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专心,缺少自律能力,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佳。以教师讲授与设立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主导的“对分课堂”有效地解决了这种困境。
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最早在自己所教授的心理学课程中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将教学清晰的分为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1]。改变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生成状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吸收、内化和建构知识新体系[2]。
中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考分流的落榜生,他们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无缘高中[3]。通过调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按要求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则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二是虽然也认认真的听讲、踏踏实实完成作业,但对于一些知识点理解困难,尤其是数理化的学习困难户。他们在初中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存在感,更加谈不上成就感和荣誉感。在他们的认知里课堂是老师和优等生的课堂,与他无关。“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发言,尽情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克服由来已久的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所积累的挫败和自卑,鼓舞斗志,向阳生长。
作为一名在中职院校从教二十余年的专业课教师,经历过无数次的尴尬时刻:带领学生回顾前一次课的主要知识点台下鸦雀无声,只能自问自答;点名提问同学磨磨唧唧站起来一言不发或者声音小到同桌都听不到、甚至有的同学觉得回答问题“太尴尬”;授课过程中无法互动,气氛沉闷。“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重构了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一步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是后续学生问题讨论的基础,学生只有用心听讲、认真思考才能为自己积累素材,为了在讨论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学生会更加主动的听课并思考消化;分组学习的模式也能起到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和监督作用,青春期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积极讨论的热情,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减轻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压力。
中药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点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用到多门专业知识,只有做到所有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岗位的需求。以药店中成药零售岗位为例:对中成药上架摆放要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法规要求;顾客进入药店选购药品,与顾客沟通交流要符合《公关礼仪》的文明用语与仪态要求;了解患者的病情须熟知《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辨证;选择用药须熟知《中成药商品学》各种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使用注意等;对于比较复杂的病症还需要依据《常见病联合用药指导》选择多种药品联合用药等。因此,要做到“学有所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定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多年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的结果发现:在使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前,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动手能力差、见到顾客张不开口、遇到问题不能主动解决,须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指导才能独立工作;学校自2017年通过班级试点,逐步在专业课教学中全面开展“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来,毕业生普遍受到用工企业的一致好评。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我们将张学新教授发明的“对分课堂”的“三部曲”改良成“五部曲”:学生提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答疑、学生内化吸收、设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汇报交流[4]。
教师利用网络、纪录片、公众号、自行拍摄、邀请学生共同拍摄等多种方法和渠道,收集资料,制作关于中药材生长环境、产地加工、真伪鉴别、临床应用、日常保健、药市动态等各方面信息的小视频,上传到“云班课”或者班级微信群等公共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使他们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和求知欲进入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利用30—40分钟的时间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授,并随时接受学生提问进行答疑解惑。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学生提前观看的小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了解同学们对于视频的观看情况,以便在课后分别对其进行表扬鼓励或者启发引导,并针对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要求进行改进。
给学生留出5—10分钟时间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思考、内化吸收,在此期间可以向教师询问,对于同学疑问较多的内容教师再进行重点讲授,个别问题单独讲解,直至同学疑问尽解。
具体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由教师独自设立、选用新闻报道的药品质量问题、百姓生活中的保健问题、企业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所见所闻、师生模拟场景设立问题等多种形式,尽量与生活实际和企业岗位需求相关联,力求真实。一方面,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遇事不慌、勤于思考、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和处事风格。
利用30—40分钟的时间学生分组讨论,遇到问题比较复杂不能当堂解决的可以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进行,由教师灵活掌握。这一过程是“对分课堂”的关键一环,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并非置身事外。要在宏观上把握讨论气氛,既要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防止小组里的“一言堂”;又要防止由于意见不同,话不投机导致言辞过于激烈而引发矛盾。要在方向上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指导学生需要用哪方面的知识进行解决。例如,指导学生翻阅相关教材或工具书,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权威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信息等。汇报交流阶段最初由教师主持点评,逐步由各小组派代表轮流主持,教师监督,最大程度地把舞台交给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中职院校中药专业课程“对分课堂”的开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师期待的教学效果,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充足的素材,所有的课前小视频都需要教师自行准备完成,很难做到全面覆盖;三是缺乏合适的教材,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对分课堂”要求教材知识体系完整,但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依然是按学科编写,只能依靠教师的知识广度进行补充。
针对以上问题,拟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与学生进行针对性谈心,了解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内在原因并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帮助,一点一点地带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二是开展第二课堂,组织中药饮片识别、药用植物培养、中药保健等兴趣小组,通过搜集网络信息、实训操作、企业参观实习等多渠道打开视野,同时用手机记录下来,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又帮助老师积累了教学素材;三是集全院之力,研发 “工学一体化”教材,既能保证教学需求,又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随身教师”。
总之,“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院校中药课程的教学以来,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模式,从学生反馈到企业反馈、从学生的表达能力到学习能力、从学生的文明礼仪到处事风格,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惊喜。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将持之以恒,负重前行而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