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帅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踝关节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是将人体自身重力负重形式从垂直柱状向弓状平面转化的重要关节,对维持人体运动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青壮年人群[1]。随着人们对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等认识的深入,骨折分型方法考虑也更为全面,包括受伤时姿势、外力方向和大小、骨折程度、韧带与骨折之间关系等[2]。因踝关节是下肢关节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关节,加上接近地面,承重应力无法缓冲,因此,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较髋关节及膝关节等部位更高,踝关节解剖复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确的骨折诊断和分型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常规踝关节X线片难以全面、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与骨碎片,增加了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的难度[3]。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了对骨折更准确和直观的定位,可更好地显示踝骨空间形态,为踝关节骨折的分型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次研究回顾7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分析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移位及分型等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踝关节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54.13±4.11)岁。
诊断标准:第一,有明确的外伤史。第二,X线检查踝关节正侧位片能够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踝关节CT平扫和重建能明确诊断与分型。
纳入标准:第一,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第二,踝关节X线和CT检查资料完整者。第三,可积极配合完成观察。
排除标准:第一,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其他严重系统疾病。第二,受试者主动放弃就诊,资料收集不完整。
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CR机采集踝关节正、侧位片,参数设置:管电流每秒6 mAs,管电压50kV。
CT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床方式,扫描范围为胫腓骨下段1/4至跟骨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软组织窗(W350, L45),骨窗(W2000, L700),层厚5mm,层距5mm,矩阵512×512。
X线片导入医学影像系统进行读片,根据Lauge-Hansen分类法进行骨折分型。CT扫描所得图像重建为0.6 mm的横断面图像上传至预想分析处理工作站,采用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图像特点采用Lauge-Hansen分类法进行骨折分型。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78例患者均拍摄了正侧位X线片与患肢踝关节CT扫描,并进行了三维重建。按照Lauge-Hansen进行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45例、旋前外展型15例、旋后内收型6例、旋前外旋型7例、垂直压缩型5例。
78例患者的CT图像对骨折线走形、骨碎片部位、移位情况和关节面受累等情况显示均较清晰。(表1)。CT三维重建确诊76例,诊断符合率为97.44%,X线平片确诊47例,可疑6例,漏诊25例,诊断符合率60.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类型显示(n)
表2 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诊断情况[n(%)]
踝关节主要由骨和韧带组成,骨质和韧带系统共同支撑其稳定性,骨性结构包括胫腓骨远端和距骨。胫骨远端膨大内向下方突出部位构成内踝,腓骨远端膨大部分构成外踝,胫骨下端后缘向后突出部位构成后踝,内踝外侧附着有关节软骨,构成内踝关节面,下胫腓后韧带使后踝加深,能对距骨在踝穴内的后移产生限制[4]。
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众多,患者多有高坠时足部着地、扭伤、暴力直接打击踝部等外伤史。患者可表现为伤后踝部肿胀、淤血、活动困难,严重时表现为足部循环障碍。踝关节骨折以关节内骨折常见,通常伴随软组织损伤,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对手术入路、术后固定方式等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和分型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5]。
目前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诊断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具有价格便宜、出片速度快等特点,可作为各类骨折的初步诊断方法,但由于踝关节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关节弯曲度大,X线正侧位片对一些隐匿性的细小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显示欠佳,这主要是由于X线正侧位投影过程中受踝骨骨骼复杂的结构和性状干扰,产生较多重影及伪影,干扰了对踝关节损伤情况的判断[6-7]。
随着CT技术的发展,螺旋CT(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软组织及细小关节损伤或病变的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MSCT的螺旋管线对受检部位进行一次扫描能获得多角度和多方位的图像,有效缩短了扫描时间;医师可根据需要,对原始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无须再次造影后进行拍摄,可减少造影剂使用;另外,MSCT具有强大的后期重建功能,其中MIP能够通过对窗宽和窗位的调节寻找感兴趣区域进行重点观察,消除叠影,可得到清晰的踝关节立体图像,减少软组织对骨折线的干扰[8]。MPR能结合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对骨折线、骨折断面、移位等情况进行显示,同时经过轴位片观察关节间隙情况,能有效查明关节腔内是否存在积液,从而推测软组织损伤情况。VR成像则弥补MIP的足部,可以通过对骨折立体结构的再现减少平面重建图像对骨折的漏诊和误诊,MIP、VR、MRP等三维重建技术结合使用能够实现对踝关节骨折形态、软组织损伤情况的多角度、多方位显示,对于骨折确诊、分型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图像对骨折线走形、骨碎片部位、移位情况和关节面受累等情况显示均较清晰,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97.44%显著高于X线平片的60.26%,提示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诊断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无创检查,扫描过程中无须改变体位,扫描速度快,可直观、立体地显示骨折特征,帮助阅片医师在三维立体空间中全面认识骨折情况,指导医师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