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

2021-03-27 14:52冀彩荣
中文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比一比心形图形与几何

冀彩荣

(乌鲁木齐市第92 小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利用这种经验,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以及有效的实施把学生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形成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一、提前预习体验,注重积累生活经验,为生活经验数学化提供经验支撑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自然贴切、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加强课前预习体验,结合学情合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为新课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例如,利用假期提前布置和生活实际有关联的实践作业,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寒假实践活动作业:第一,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搜集生活中对称的图画作品或对称的树叶;第二,做一次家务整理房间;第三,与家长一起购物,要独立观察、合理选择物品、独立付款结算。

学生合理规律度过假期生活的同时,不仅在实践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为下学期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储备。

二、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对接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教学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跃思维,让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对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数学学习,实现改造或重组生活经验,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效对接的过程中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逐渐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在生活性操作中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对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捕捉生活中数学现象,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对接,提升为数学活动经验,并将感性的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经验。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面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学生在生活中早就听说过“面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并没有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对面积的理解不全面。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起始教师出示心形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给这个心形设计颜色,比一比看谁设计得又快又漂亮,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心形,先沿着这个心形的边用彩笔描出它的一周,再任选一种颜色给心形涂色。在学生独立完成时,教师适时说:“你们设计的真漂亮,不过,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设计颜色时,怎么有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而有的同学却很慢呢?”在听到老师的问题后学生立刻发现有的同学的心形大,有的同学的心形小。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你说的心形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对“面积”认识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给心形描边、涂色的操作活动中,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就已经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对接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不一定等同,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例如,学生在给心形涂色时,有的同学涂的不完整,有的同学涂到心形的外面。在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表面,再摸一摸课桌面的表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在摸一摸的活动中,有的学生是随意的摸,并没有真正体验到表面的含义。基于此,教师引导比一比数学书封面的表面和课桌面的表面谁大谁小,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物体的表面积。教师适时出示长方体、皮球,请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表面的面积和皮球表面的面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追问、激励,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打磨的过程中进行经验改造,与数学活动经验进行了有效对接。

2.在验证性操作中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对接

验证性操作活动是先由教师进行示范、讲解、演示、归纳,再由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历验证性操作活动的过程,加深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内化,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实现经验的有效“对接”。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2.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识角的大小。教师先展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问:“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这时,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问学生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学生用眼睛不能观察出角的大小,用观察法有争议,引导学生用重叠法实际动手比一比,把两个角叠在一起,让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如果,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外面,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然后出示活动角,变大变小,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

学生对角的大小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并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识角的大小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观察两个大小明显的角,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初步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关系,再通过教师提供的角的模型直观观察、猜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的角用观察法一眼就能看出,而有的角用观察法不能一眼看出,这时就要实际比一比验证比较角的大小。

2.2 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的关系。先引导学生选择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发现三角尺的大小不同,但两个直角大小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比较两个不同颜色的角,大小一样,延长角的两条边,发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学生在观察、猜测、比一比验证的活动中,逐渐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感悟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操作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现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对接。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努力寻找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吗,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验证性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思考、体验,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对接,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1]。

三、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出新经验的过程,是经验“打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根据学情,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设计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激活,磨炼、积累、再加工,逐渐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

1.交流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激活经验

教学伊始,出示各种漂亮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等,引导学生说一说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①很漂亮、美丽;②它们都是对称的;③左右两边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有许多漂亮的图案,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作铺垫。

2.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提升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称的感性经验,但实际上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时,引导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对称图形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用对称的思想动手折一折,并把在折纸过程中的发现与组内同学交流。通过观察、操作、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认识“完全重合”,使学生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或上下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学生理解了“完全重合”,也就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的生活经验逐步提炼为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总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感悟,逐步积累的。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尊重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渐提升为数学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比一比心形图形与几何
比一比
比一比
比一比
心形贺卡
制作心形贺卡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