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2021-03-27 14:52
中文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影响课堂

王 越

(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杭州路中学,山东 青岛 266700)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困惑:复习课讲起来比新授课还要累,经常还讲不完课,学生学起来却跟新授课一样茫然无措。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环节和例子,学生木然不为所动,找不着配合的节奏。

我们经常说,大家也都达成共识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蕴藏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可以为课堂提供持久旺盛的热情,可以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兴趣从哪里来?有的同学喜欢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求知若渴,有的同学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课堂愿意学,课后也喜欢探讨相关内容,有的同学对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感兴趣,喜欢上他的课,有的同学地理学科成绩好、进步大,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如何让学生对地理复习感兴趣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知识基础,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关于情境创设

1.蹭热点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国际、国内、身边的新闻时事,尤其是现在的学习强国APP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及时准确便捷获取新闻的渠道。还要留心每天是不是二十四节气、有没有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等,寻找热点中能和地理产生关联的敏感点,将其转化为地理复习的情境创设素材。例如,第一,雄安新区热点,当时列出这样一份关联知识清单:新区发展优势、日本产业迁移、美国阳光地带、巴西迁都、首钢搬迁、青钢搬迁、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等。第二,港珠澳大桥通车热点:香港澳门的发展特点及优势、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建桥通车的意义、人工岛与海底隧道的作用、青岛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拟规划建设的烟大海底隧道……这些具有类似特征的知识联系到一块儿,就可以提取出不少有用的信息。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就不是单纯去了解掌握一个热点问题,而是以这个热点问题为线索,引出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

2.接地气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地理的价值。在教学中,必须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改编教材中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地理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增加了复习的趣味,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关于乡土地理的内容,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山东、青岛那些考试内容范围里面列出的,还要结合身边真正有乡土气息的事例进行地理分析,这个并没有地域限制。

二、关于复习变式

创设情境能让复习变得生动接地气,归根到底我们的目的是要保证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模式上,笔者说一点自己比较受益的做法,就是复习的变式。比如,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以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居民与经济等为结构框架,逐个环节进行复习。这种通式复习就像阵地战,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复习任务明确,知识框架固定,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优秀生完全可以根据结构框架自主复习。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模式固定导致新鲜感缺失,兴趣度和活跃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有的学生甚至会困倦打盹。复习的变式则是通过打破固有框架,改变观察角度和方法,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挖掘现象里隐藏的要素。

1.化简为繁

每次复习《日本》这一课,笔者都喜欢将教材知识点问题化,以教材为素材,展开分析,条分缕析,深挖细钻。比如: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这种地理位置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海岸线长,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有利发展海运、渔业、造船业等。多山地丘陵——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对人口分布什么影响?对种植业、林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对生产生活、建筑材料结构等有什么影响?世界火山地震带是如何分布的?多山的岛国——对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影响?富士山顶常年积雪——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瀑布、温泉、湖泊广布——地热资源、旅游业资源。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对植被类型的影响。领土狭长——对南北气温分布的影响,对东西降水分布的影响。海洋性特征明显——气温和降水有什么表现?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夏季太平洋沿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夏秋季节西部和南部经常遭台风袭击——太平洋沿岸夏季风为东南季风,受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东部和南部,为什么会是西部?那这样一节课,课堂容量是非常大的,我们是在复习《日本》这一课吗?可以说不是,我们是借助日本这一载体进行知识的拓展外延,让学生的思维格局在深挖教材细节的同时,又能跳出教材局限来看教材,将教材变成跟地图册一样的工具,跟资料库一样的原始材料。

2.因果互导

复习过程中,分析地理问题时,理清因果关系非常重要。一种思路是循因究果。比如,复习中国的气候,我们可以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三个方面开始,按照前因后果的顺序导出结论。纬度位置影响了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长短,造成不同纬度气温分布的差异,根据活动积温,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地形地势因素,一方面,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另一方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海陆因素,因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夏季;夏季风和海陆因素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降水量的不同,再加上蒸发量的影响,造成各地干湿程度不同,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它们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另外,受面积大内陆广的影响,我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比较明显。另一种思路,就是由果及因。筛选几个有趣的结论作为起点,把线头捏在手里。学生根据新授课学习的知识,一条一条倒推捋顺,编织到一起成型。

3.联想拓展

每节课四册教材和地图册准备到位,当复习到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识点时,能进行同类串联或者差异比较的,就让学生翻书查找,以挑战性增加课堂乐趣。比如,有一节课复习地中海气候的时候,提到该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叶片小且表面有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笔者就随机联想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减少水分蒸发这句话除了在这,七、八年级四册教材中还有哪些场景提及到过?有学生马上想到干旱的环境,说七上学到的阿拉伯人白色长袍戴头巾。笔者说确实有这个功能,但还有重要的是反射阳光,透气挡风沙。当然也会有学得比较细的学生想到八上提到的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暗渠引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避免水分大量蒸发。还有八上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活动题里提到的宁夏种植硒砂瓜,这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长期干旱,昼夜温差大。在旱地上铺上砂砾,再栽种西瓜,白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夜晚水汽冷凝后经砂砾下渗……当然有人会说,抠这么细有意思嘛。笔者想说,不是有意思,而是很有意思。这不是在抠知识点,也不是搞一些生冷偏门,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加挑战性。看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表现就会知道:不论是平常学得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拿着四册书在翻。因为学得好的学生也会一时串联不起来,而学得不好的却可能先从书中翻到了相关段落。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一起翻书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教材进一步熟悉的过程,更是多方串联、思维拓展的过程。

三、关于地理口诀

地理这门学科属性不太鲜明,高中属于文科,大学属于理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交叉。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运用地理口诀来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是八上交通运输业铁路干线的分布。虽然重要的铁路线不是很多,但学生记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笔者这样来处理的:“黄河北,京包兰,沪昆位于长江南。宝成昆,太焦柳,京广京沪夹京九。滨洲绥,京哈连,陇海兰新横中间。”本来宝成成昆线、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自西向东按顺序排列,后来觉得京九线放在最后更押韵,就改成京广京沪夹着京九线。

二是复习四大盆地的地理特征,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塔里木,天山南,沙漠绿洲油气田。准噶尔,天山北,牧场广阔有降水。柴达木,地势高,聚宝盆里有珍宝。四川盆地面积小,紫色盆地条件好。既体现出四大盆地的位置关系、重要特征,又突出自身特色。

三是复习中国的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发展农业生产热量较为充足。这样简单一句就可以“温大热小寒带无,中低纬度热量足”。

四是在一些小的知识点上,也可以进行有意思的简单记忆。比如,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三条河流:“毕业了向北流,北冰洋里游一游”。那我们还做了一个“三个姨,三浪花”这是用来记什么呢?学中国的河流时,长江上的重要水利枢纽三峡和葛洲坝经常弄反顺序,那再把上中游分界线宜昌加上,可以记为“长江三葛宜”;黄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的顺序,加上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可以记为“黄河三浪花”。这样记,不光是名称印象深,并且是按照河流流向的顺序,不容易弄混。

口诀千万条,实用第一条,多背不常用,学生两行泪。我们也会遇到,口诀抄了一篇,学生背了一顿,一检测还是感觉记不住,不能用于实战中。这种情况,问题在老师身上。老师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编写的口诀,或者根本自己就记不住口诀的内容,在复习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不能及时调用,导致学生费事背的功夫白费,遗忘规律就会发挥作用。好多看起来很好用的东西,到了自己身上就不好用,产生水土不服。

只要我们在复习课上用心设计,调动兴趣热情,激发复习活力,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教材影响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在课堂花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