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杨智慧 张 莉 李心怿 李美丽
(1.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2.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相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鲜明价值性,重点阐释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其本质特征在于铸魂,即建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主观性。大学生德育教育又具有深刻知识性,内在要求是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求,重点阐释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具有一定客观性。大学生德育教育价值性和知识性是紧密联系、内在一致的,德育教育通过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专业知识教育也不同程度融合着自有的德育教育资源,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达到塑造价值观的目的。构建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共同发力、协同推进。二是坚持宏观指导与微观创新相结合。德育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1]。构建德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强化宏观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又要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融入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创新实践,商讨制定专业标准,研究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各地域、各学校、各学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架构与价值体系,将专业教学评价与德育评价有机融合。三是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高校主抓相结合。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高德育素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是德育教育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评价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地位,提高理论、情感、责任、行为等方面的认同感。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居主导地位,教学内容的规定、设计影响制约着学生的知识、观念和态度,决定了评价体系设计的科学性。要引导专业课教师关心关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判断、情感选择,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关系认知等方面,及时进行价值引导、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德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要把德育教育建设成效作为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高校主抓的职能,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重要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
根据教育部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关要求,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总体格局应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构建[2]。一要基于高校分类来构建。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工作设置的有关文件规定,国家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在实施德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职能定位为基础,根据高校分类科学设置德育教育任务目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比如,同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型大学宣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道路自信;应用型高校则通过世情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培树基层建功立业的志向。职业技能型高校更多把脉学生需求,加强职业价值引领,把德育元素融入工作场景。构建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时,也应当遵循高校分类的总体思路,合理设置不同类别高校的德育教育教学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推动形成德育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二要基于课程设置来构建。要紧密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构建以德育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含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课、报告论坛讲座、实践类课程同心圆式的“一核五圈”德育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课程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这样“既坚持了课程育人主渠道,又充分发挥了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目前这种做法已在不少高校和地区推广。比如,山东大学已形成以德育教育必修课为核心、100余门德育教育示范课为骨干、4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德育教育”体系,并根据各类课程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门别类开展德育教育教学评价,收到了良好效果。三要基于专业分类来构建。高校课程“二八”特点较为突出,即专业教师占高校教师的八成以上,专业课程占开设课程的八成以上,专业学习时间占学生总学习时间的八成以上。这就决定了,要坚持把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教学规律、科学精神,将德育元素“隐形”地融入课程教学,建立基于专业分类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了良好育人效果。比如,理工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伦理的塑造,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以维护粮食与种子安全为己任,经管法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素质能力,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理想,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等。四要基于教学内容来构建。从教学内容看,德育教育评价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4]。
一是明确教学目标。目标体系主要分为三层:顶层设计目标。也是把握宏观方向的目标。要建立运转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高校“德育教育”有效落实。顶层设计目标要科学合理,使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都能围绕目标展开。专业课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加入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价值取向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求真”同时,涵养人文情怀和价值伦理追求,培养正确价值观。课堂教学目标。要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课堂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不仅传授业务知识,更要传播先进思想理论,启发学生自觉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专业育人和德育育人一体化。二是确定参与主体。德育教育评价首先要解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主体,也是对具体教学活动作出评价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对教师德育教育综合考核与整体评价,检视德育教育教学意识、转化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相关指标,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发展需求进行归纳,以此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此外,高校和院系要把教师参与德育教育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评价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完善评价指标。人才培养效果是德育教育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5]。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德育教育评价的首要标准,从师德师风、德育素养到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置评价指标、考核点,全面考核评价德育教育教学成效。借鉴CIPP评价模式,德育教育评价可以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绩效评价四个方面来展开。背景评价可选取“需求评估”“德育基础”“专业基础”三个二级指标;输入评价可以选取“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组织保障”作为二级指标;过程评价可选取“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和“监测督促”作为二级指标;绩效评价可选取“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四是创新评价方法。德育教育教学的浅隐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多样性、灵活性。所以,德育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单从一个角度、单靠一个方法来实现。否则,就很难得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就会失效,不利于德育教育目的实现。因此,要将生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创新完善,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促进德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构建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夯实工作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