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静
(青岛广雅中学(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市北分校),山东 青岛 2660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使初中生具备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培养初中生自尊自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让初中生具备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就要从最基本的教学观念上进行革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教师也始终固守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总目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师需要综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氛围,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课堂氛围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将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中,用更加深刻形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文明与家园”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可以选取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学习演唱节目中的音乐作品,用全新的形式演绎优秀的诗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歌作品,感受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诗歌音乐的情感共鸣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以教材为依托,教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导向,教材中的内容清晰和详细地说明了初中生需要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核心素养,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初中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更要深入和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整合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综合不同年级和不同单元的教材内容,以系统的专题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系统化的专项内容学习中具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时,教师可以综合七年级上册的“友谊的天空”和七年级下册的“在集体中成长”等内容,通过整合不同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集体中建立友谊,在集体的团结互助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中具备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恰当的生活现实情境,通过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让学生专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1]。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实现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动学生进入到故事情节中,并适当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视频和音乐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思考。例如,在“走进法治天地”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法治节目中的典型事例,通过观看法治故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法治故事进行改编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实践有非常深的关联,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用生活事例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初中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治素养[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传统的评价机制还会让教师的教学越来越偏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学生也会因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意识地关注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忽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践的关系,无法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保证评价机制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综合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内容,无法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融合到评价机制中,也可以通过家庭互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和全面的评价。
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的创新目标,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