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丽
(山西省临县一中,山西 吕梁 033200)
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意味着教育工作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到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发展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便在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进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不难看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则需要正视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的运用,文章便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推行,生活化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得以提出,其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生活经验去开展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以生活实践为辅助去促进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能够对地理知识展开自主探究。如此看来,通过生活化问题教学能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以最大合力去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立足于地理环境中,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地理现象等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来讲,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更加丰富,并且存在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去展开教学,学生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教内容去进行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引入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有效发展其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结合教材内容去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更多生活化问题去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主体意识。如为什么很多人在过年时喜欢去海南旅游?为什么东北地区还在大雪纷飞而长江两岸却已开满鲜花?通过这些生活化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便可导入陆地环境存在地域差异的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带来差异性的自然环境。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爬山经历,点名学生表达自己登顶的感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去讲述,从而意识到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湿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一山有四季”的说法有所领悟,对教材中的垂直地域分异差异知识点更容易理解。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抽象性的教材知识以生活化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发散思维,通过思考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一定能够探寻到地理知识的身影。所以,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要引导其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去发现地理知识,从而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讲解“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与回忆,提出“人类生产活动污水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雾霾的产生与人类存在怎样的联系?农业生产中是否也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等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严重,全社会都对这一问题提高了关注,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资源分配的矛盾也因此诞生且不断加重,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涉及地理方面的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则应当通过生活化问题教学让学生知晓环境问题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而且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对该节课的地理知识有所掌握,同时,也能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价值观念,更加珍惜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这正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表现。
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视程度,确保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取地理知识且加深理解。具体来讲,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多种方法手段去组织开展更多的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到台风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到生活中常用到的洗衣机,通过提出“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工作原理是不是与台风眼形成过程相似?”等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讲到自然灾害的危害相关内容时,还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究,通过资料搜索、交流讨论去研究生活中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环保局去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污水处理情况,以这种生活化的实践去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助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行,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因此,基于高中地理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应当更关注现实生活,采取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养成,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调动其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其今后学习与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