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021-03-27 12:00陈松林
中文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同伴游戏幼儿

陈松林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武汉 430223)

幼儿期亦称角色期。幼儿渴望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但又不得不凭借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社会角色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以满足心理需求。正是在这种相对实际的社会性活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生动地实践各种社会角色,模仿他人的社会行为,体验他人的观点和情感,逐渐形成和发展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获得态度、价值、需要、交往技能及其他能使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品质。在学前教育改革继续深入和持续推进的当下,尽管重教学轻游戏的现象明显减少,但“导演”幼儿的角色游戏,忽视角色游戏对加快幼儿社会化进程的作用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更有教师认为角色游戏不符合时代脉搏,常以其他游戏取而代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角色游戏能够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

个体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经验,遵守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所提出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角色游戏的展开过程,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社会、掌握行为规范的最好实践。角色游戏中的角色都是作为一定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载体出现的。幼儿扮演了角色,就要按角色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和要求去表现一系列的角色行为,也就是用角色本身所包含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如“娃娃家”里,“爸爸”和“妈妈”持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小医院”里,“护士”对“病人”体贴入微、精心护理;“和谐号动车”上,“乘务员”护老携幼、礼貌待人;“娃娃餐厅”里,“厨师”技术娴熟、服务周到……这些良好的角色行为正是幼儿对社会行为准则认同的结果。反复、轮换地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履行各种角色的行为职责,就能使幼儿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逐步感知、理解角色的义务和责任,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并从中自然领悟和体验社会对他们未来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习惯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及行为规则,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迁移于现实生活,为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由于幼儿扮演的角色多是成人,他们知觉并模仿的是成人的特征、品质和态度,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人类活动的社会意义,因而表现出的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往往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这样就可以缩短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1]。

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自我意识愈正确,社会化发展就愈顺利。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从区分物我开始萌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的增加,儿童又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具备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到了3岁左右,大多数儿童进入幼儿园,这时,他们已不满足与成人交往,而需要“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从同伴那里衡量和测量自己,通过他们的帮助了解和发现自己”。因此,这个时期,角色游戏所提供的惬意场所能使幼儿的自我意识获得新的发展。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分配角色时,常爱选女孩当“护士”,选男孩当“解放军”,选能力强的当“教师”“将军”,让能力弱者扮演“幼儿”或“士兵”,其中蕴含着性别标准和能力标准。当选者不但乐意接受这种分配,还往往以此为标准作出相应的自荐或自选。在这个分配或自选角色的过程中,幼儿是在用具有社会性的标准考察他人、衡量自己。这样,幼儿既可以认识和了解他人,又可以通过角色伴侣对自己的反映来认识和了解自己。这种角色互动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扮演角色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幼儿在实际的模仿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者的高尚情操,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在把“我”(扮演者)与“人”(扮演的角色)进行比较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促进其去自我中心化。

三、角色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社会化的形成过程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同伴群体的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任何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是基于合作和交往进行的。如“娃娃家”里有父与母、父与子、母与子的交往;娃娃病了要送“医院”,既要与看病的“医生”交往,又要与打针、发药的“护士”交往;“娃娃”过生日,又有可能与“菜场”“超市”“公园”和“点心屋”里的营业员发生交往。角色游戏的情境和各种角色的存在,促使幼儿广泛接触他人,使他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游戏的深入和联系网络的扩大,幼儿之间交往的空间也愈大,交往的频率也愈高,其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愈强。同时,游戏中的交往对象、情境、目的和内容的多样化,也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们自如地再现着成人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及交往的艺术,体验着与人合作的乐趣,将会强化他们的交往意识,形成他们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2]。

四、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1.在角色游戏中能增强幼儿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和主角,他们享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游戏时,幼儿自选主题、自选角色、参与游戏设计、准备游戏材料、发展游戏情节的过程,都是在锻炼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同时,游戏过程还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在“照相馆”里,一位妈妈要给坐不稳的小宝宝照单人照。一时,摄影师很为难;他想了想,找来一块布把抱着宝宝的妈妈身体遮住,宝宝靠在布上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照片美极了,妈妈很满意。这样,幼儿进入角色成功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便增强了他们行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在角色游戏中能提高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角色游戏的规则内隐于角色的行动之中。一定的角色只能采取他“职责”范围内的行动,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游戏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幼儿自我控制。游戏中我们常看到,一个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当他承担了一定的角色(即使是他不太喜欢的角色)时,就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以期符合角色要求。产生这种行为约束和自我调节的动机,是为了能够出色地扮演角色。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以一种想象的身份--角色出现,这就需要幼儿把自己当作他人来认识,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实现其角色转换的过程。因而,游戏中幼儿能够信守交往规则,能够设法驾驭和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制力和坚持性。

3.在角色游戏中能培养幼儿的协作行为

角色游戏自始至终都要求幼儿为了能被同伴接受并能够维持同伴之间正在进行的交往作出一定的努力,他们或自我克制、自我调节,或积极影响同伴,改变同伴的行为,从而协调自己和同伴以及和群体的关系。游戏中,幼儿有时或因自己的意愿与实际需要的角色不吻合,或因自己的意见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或因材料得不到满足、行动得不到支持而发生争执。这时,幼儿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一方面,要有说明自己意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有理解和接受别人意图的忍让态度,固执己见,就会终止游戏。然而,游戏的结伴者由于兴趣相投,都不希望游戏终止,所以,短暂的争吵和相持之后,又会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地合作,兴致勃勃地游戏,矛盾得以自我解决,游戏情节得到发展,同伴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可见,争吵也是幼儿的一种社会学习和社会监督方式。它为幼儿掌握自己提供了机会,能给幼儿怎样才能友好地跟同伴游戏的反省机会,使其悟出团结协作的道理,感受到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和愉快。也弥补了因家长的过分保护而造成的幼儿缺乏的各种逆境锻炼,促进幼儿养成在社会生活中轮流、分享、协商、合作与调适的习惯,领导与服从的态度,谦虚、帮助、友好、诚实等品质,使幼儿在发生阻碍这种特定的“社会秩序”中得到相对自治。这种相对自治现象的出现,正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体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作为幼儿期最具特色的角色游戏,能为幼儿营造各种“社会”场景,能让幼儿尽情地深入特定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形成社会化行为规范意识以及提升实践性综合能力,是幼儿易于接受又充满趣味的社会学习方式,也是帮助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同伴游戏幼儿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