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2021-03-27 11:17朱思宇于同月朴春丽
吉林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北沙参益气健太子参

朱思宇 ,于同月,朴春丽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 518034)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的干燥块根,主要含皂苷、环肽及挥发油等,还含大量的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块根含果糖、淀粉。临床常用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中药的剂量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经典名方中太子参的用量及配伍,总结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太子参的经验,探讨太子参的临床用量及其配伍规律,进而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医籍记载太子参可通过配伍相应中药治疗汗病等。古现代方药用量折算因时代度量衡不同而变化,如东汉一两约13.8 g、宋金元一两约41.4 g、明一两约37 g、清一两约37.3 g[1]。如桂枝参芪煎(清《重订通俗伤寒论》引卢氏方),太子参(二钱约7.5 g)补气健脾、生津润肺,黄芪益气升阳,两者配伍以增益气健脾之功,主治伤寒过汗、误汗,自汗不止、气脱者。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心脏疾患时,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特别是气机郁结、气阴两耗的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病症,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其中太子参补气生津,合欢皮擅宁心悦志,解郁安神,此二味意在益气和阴、舒畅心脉,令心气旷达,木气疏和,则胸痹心痛即可蠲除,其中太子参用量多为15~20 g,缓解期改予丸剂巩固,太子参(90 g 与他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4.5 g,每服太子参约0.9 g)[2]。治疗小儿便秘的脾胃虚弱证,朱良春认为塞因塞用,以补发治之,重用太子参与白术,太子参健脾益气,与白术合用以鼓舞中气,奠定中土,恢复脾胃功能,其中太子参用量为9 g[3]。

2.2 周仲瑛 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哮喘患者若长期反复发作,痰从寒化则可伤及脾肾之阳,痰从热化则可耗灼肺肾之阴,可进一步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治疗哮喘风邪伏肺,气阴两伤证,常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太子参生津润肺,配伍北沙参、麦冬共奏益气养阴之功,太子参用量为12 g;哮喘稳定控制后,丸剂缓固,以太子参配伍麦冬、北沙参清热益气养阴,其中太子参日服12 g[4]。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肺实肾虚,痰热内蕴,气阴两伤证,常用太子参伍用北沙参、麦冬以滋养肺阴,太子参用量为10~12 g[5]。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气虚卫表不固证,常用太子参益气健脾,伍用黄芪以补肺、脾气固表,太子参用量为12~15 g[6]。

2.3 方和谦 国医大师方和谦辨治内科疑难杂症,如哮喘病、脾胃病、肾病等,注重顾护脾胃,培中升清。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内阻型哮喘,脾虚泄泻及脾肾气虚、水湿内停型水肿常用太子参益气健脾,与茯苓、白术配伍,行四君之功,培中益气,其中太子参用量为15 g[7]。

2.4 裘沛然 国医大师裘沛然认为晚期肿瘤,瘤毒弥漫,邪气盛而正气衰,脏腑戕害,如果贸然攻邪,必致偾事,诸气皆虚。故应先扶胃气,脾胃为生化之源,药用人参粉冲服,其他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佐以枳壳、陈皮等流动之品,冀以苏胃。治疗肿瘤的气血亏虚证,应用太子参与白术、茯苓等相伍以益气养血,太子参益气健脾,用量为12 g[8]。应用膏方治疗胃痛,用太子参、生晒参等补脾胃,其中太子参用量多为150 g(未说明每日具体用量与使用方法)[9]。治疗喘咳的肺肾气阴亏虚证,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加减,在补肺气、滋肾阴的基础上加入太子参以益气,太子参用量为15 g[10]。

2.5 张镜人 国医大师张镜人认为心悸一病,不外虚实两端,临床多见由虚起病,久病因虚致实,病因多为外邪入侵、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常累及肺脾肝肾。自拟四参饮(丹参、太子参、南沙参、苦参)为主之膏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肺脾两虚、心气亏损证,太子参、党参益心气,养心阴,其用量轻灵以避免气机壅塞,膏方中太子参、用量为60 g(与生地黄、熟地黄、北沙参、麦冬等取汁收膏,每服1 汤匙,温开水调送,临睡前服,未说明每日具体用量与使用方法)[11]。

2.6 路志正 国医大师路志正创新性地提出了“燥痹”的中医病名,将干燥综合征纳入本病的范围中,应用益气养阴、甘凉濡润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自创润燥饮(太子参、北沙参、白术、山药、丹参等),选用太子参补脾益肺,养阴益气,作为治疗气阴两虚证候之主药,配伍白术、山药以补脾益肺,益气养阴,太子参用量为15 g[12]。治疗产后痹证的营卫失调、脾虚湿阻、肝脾不和证,以防己黄芪汤加太子参等药治疗,其中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苦温燥湿、和中补脾,两者合用使健脾益气之功更胜,太子参用量为12 g[13]。路志正治疗胸痹主张从调理脾胃入手,认为脾胃功能失常是本,湿浊痰瘀痹阻不通是标,标本兼治,才是治病求本之法,常用药对太子参配黄精,黄精药性不燥,既擅补脾胃之气,又能育脾胃之阴,太子参益气养阴生津,两者合用能顾护气阴,太子参用量多为12~15 g[14-16]。治疗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心肝郁结,肺胃化火,脾虚痰阻证,常在生脉饮、沙参麦冬汤、黛蛤散基础上,加用太子参生津润肺,伍用南沙参、麦冬以益气养阴,太子参用量为10 g[17]。治疗便秘,常用太子参配伍升麻、枳壳,其中太子参补脾益气,升麻提升中气,枳壳疏降肝胃二气使升降相宜,太子参为15~20 g[18]。治疗顽固性失眠气阴两虚证,常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用太子参益气生津,伍用西洋参以益气养阴,补而不燥,养而不腻,太子参用量为12 g[19]。

2.7 邹燕勤 国医大师邹燕勤认为肾病除有肾虚的诸多表现外,脾虚气弱的症状也比较突出,治疗肾病,消除蛋白尿,常用太子参益气生津,配伍生黄芪健运脾土,以资先天,其中太子参用量为20 g,生黄芪40 g[20]。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 仝小林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肾病前期的脾虚积热,肾络瘀滞证,常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合抵当汤加减的基础上,加入太子参以健脾益气,配伍干姜以增益胃气之功,太子参用量为15 g[2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温度异常脾虚郁热证,在升阳散火汤加减的基础上,加入太子参益气生津,配伍甘草以补脾胃之元气,太子参用量为15 g[22]。

3.2 黄煌 黄煌治疗外邪入里,里热内盛的发热,常在退热汤(柴胡、黄芩、连翘、生甘草)的基础上,针对汗出较多的患者加入太子参以益气养阴,配伍柴胡以和胃气,太子参用量为15 g[23]。

3.3 池晓玲 池晓玲治疗肝硬化的肝郁脾虚血瘀证,常在膈下逐瘀汤的基础上,对于气阴两虚较甚者多加入太子参、黄芪以增益气养阴之功,太子参益气生津,用量为30 g[24]。

3.4 陈少仕 陈少仕治疗顽固性失眠,常在逍遥散加减的基础上,针对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者,加入太子参益气健脾,配伍黄芪以增益气之功,太子参多用15 g[25]。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白术 治疗脾胃虚弱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寒湿瘀阻证,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补中益气,两药合用调节人体气机,其中太子参用量为10~15 g,白术为6~15 g[26-27]。治疗久病或胃肠肿瘤术后兼有胃阴不足的脾胃虚弱者常用太子参平补脾胃,补气生津养阴,白术益气健脾,两药合用以补益脾胃,太子参用量多为9~30 g,白术为10~30 g[28]。

4.2 配伍三七 治疗多种肿瘤气虚血瘀证,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两者相伍以增益气活血之功,其中太子参用量为15 g,三七5~6 g[29]。

4.3 配伍当归 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当归补血活血,两者配伍以益气活血通脉,其中太子参用量为20 g,当归10 g[30]。

4.4 配伍茯苓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茯苓健脾利水,两药合用共奏平补脾胃,益气生津,健脾渗湿之功效,太子参用量为15~30 g,茯苓为20~30 g[31-32]。

4.5 配伍黄芪 治疗肾性蛋白尿,太子参补脾肺之气,黄芪健脾补中,两药合用以生津润肺,益肾气、固脾气、补肺气,太子参用量为15~20 g,生黄芪为20~40 g[3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肾气虚、痰阻血瘀证,太子参健脾益肺,黄芪益气健脾,两药相须为用,益脾气,补肺气,扶助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助驱邪外出之力,其中太子参用量为20 g,黄芪为30 g[34]。

4.6 配伍沙参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证,太子参益气生津,北沙参养阴益胃,两药合用以增益胃生津之功,其中太子参用量为30 g,北沙参10 g[35]。

4.7 配伍春砂仁 治疗贫血、清宫术后阴道流血不止、崩漏血止后、经期延长、黄体期、安胎等,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春砂仁开胃温脾、理气止胎,两药合用以增太子参补益之效,太子参用量为15 g,春砂仁5 g[36]。

4.8 配伍山药 治疗小儿哮喘邪热壅肺证及肺脾俱虚、痰热内伏证,太子参益气健脾,山药补中益气,两药合用以增益气之功,太子参用量为10~20 g,山药12~25 g[37]。

4.9 配伍麦冬 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太子参补益脾肺元气、生津止汗、定虚悸,麦冬养阴生津,两药合用补气养阴、生津润肺,太子参用量为10~15 g,麦冬10~15 g[38]。

4.10 配伍生晒参、西洋参 治疗崩漏,太子参益气生津,生晒参补气益血、西洋参养阴生津,三药合用以益气生津,养阴血,其中太子参用量为30 g,生晒参6~10 g,西洋参8 g[39]。

5 小结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太子参及其用量经验,得出汤剂中太子参临床用量范围为6~45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为0.9 g。根据病、证、症,寻找枳实最佳用量与配伍,如养阴生津可配伍沙参、麦冬、五味子等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顽固性失眠,汤剂用量为10~30 g,丸剂用量为0.9 g;益气健脾可配伍茯苓、白术、黄芪治疗慢性胃炎、肝硬化、特发性膜性肾病、贫血、经期延长、哮喘、干燥综合征,用量为6~45 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有降糖、保护心肌、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降脂、延长寿命等药理作用;太子参不宜与藜芦同用,表实邪盛者慎服。本文通过总结古现代医家运用太子参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

猜你喜欢
北沙参益气健太子参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益气健胃散对脾虚泄泻仔猪治疗效果的观察与评价
关于南沙参、北沙参是否属于“十八反”之我见
沙参临床注意事项
沙参名称历史沿革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
太子参危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