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发展的思考
——以增城区图书馆总分馆发展为例

2021-03-27 11:19:45
中文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馆制总馆分馆

(广州市增城区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300)

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由来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指在一个合适的地域内,由一个或多个建设主体,建成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形成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图书馆总分馆制起源于西方,2000年,上海市开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工程建设,形成了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以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以一卡通作为区域总馆业务开展的着力点,实现总馆与分馆资源共享,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首例。

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现状及发展

“十三五”期间,增城区制定了《增城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2015-2020)》《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总馆建设试点和镇、街道分馆专业化改造试点方案》等相关文件,旨在进一步拓展基层服务,同时参照别的地方的建设模式,在分馆建设中采取直属型和协议型(直属型即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协议型则是总馆对分馆只起到业务上的联系、辅导的作用,对分馆的人、财、物没有支配的权力。如“图书馆+企业”的模式,与医院、学校、电力公司、企业等共建的基层服务点,其中的图书并不能储存于总馆之中,也不对外开放,总馆对其的业务辅导只针对一些特殊群体)。

目前,直属型与协议型同步布局的模式在国内区县级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被广泛利用,尽管在各地推行过程中,落地的模式有所差异,都脱离不了以区域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向街道、乡村等扩展的实质,通过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扩大其服务范围,最终区域化、体系化,达到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作用的本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一些不足:

1.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存在布局上不够科学性、合理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由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但建设过程中未制定相关的考核、建设标准。出现有些地区建设选址较随意,规划也不够合理,建设处于位置偏僻、群众基础少,服务效能低等问题。如增城区分馆规划建设中,未对选址充分考究,镇街间基层文化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图书馆覆盖率高的镇街分馆+基层服务点有5个,低的镇街还未有分馆,文化服务难以普惠均衡。

2.图书馆专业人员匮乏。部分地区虽然按照政策进行总分馆制建设,也对相应的硬件设施、文献资料进行了配备,但由于固有的管理机制因素,图书管理职业准入制度未建立、职业专业化较低。部分分馆在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专业化程度较低,高层次人才较少,难以支撑服务效益的持续增长。

3.业务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基于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立起来的分馆,严格意义来说,总馆并不属于分馆的行政上级部门,因此在业务开展、业务管理略显尴尬。

4.政府主导统一,行政干预过多。当前国内大部分实行总分馆制的图书馆,由当地政府进行统一主导、规划,建设资金也有政府全权负责。在资源整合以及建设资金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政府财力精力有限,过多的行政干涉,造成建设筹资渠道单一,造血功能不足,分馆建设规模上受到限制;忽略了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领域最具有专业性质的机构组织,分馆建设实用性更需要其给具意见。

5.分馆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统筹协调难度大。当前用于建设总分馆的资金,除文化部门资金外,还涉及其他职能部门,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意见难统一,各自为政,在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规划出现部门化、碎片化现象。除总馆为分馆提供图书馆管理系统端口以及技术、业务上指导外,并无更多地参与,图书文献资源的采购上则由分馆自行负责,书商按总馆的要求完成图书编目配送。受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影响,各部门、各环节条块之间、块块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缺乏有机配合和整体规划,限制了建设资金的整合、有效使用。

三、十四五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1.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日益规范化、规模化、智慧化。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十三五”期间总分馆制的初具模型,“十四五”将在良好基础上规模日益扩大,服务日渐完善。二是紧跟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十四五”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将整合更多的阅读资源,实现从纸质图书到数字化媒体形式的过渡。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信息发布及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读者不仅仅随时随地获取阅读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与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咨询、交流等,实现“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

2.明确人才专业方向,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一是将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人才建设相结合,对馆员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其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二是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复合型发展。三是加强对核心人才的选拔。

3.合作共荣,打造公共图书馆化服务共同体。由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的模式将被打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共建共享弥补基层公共服务短板和投入不足,实现多元化服务供给,办馆主体呈现多样化。

4.精准解读用户需求,搭建互动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手段,将图书馆的文化、教育职能与社会各阶层联系起来,打造成为一个集阅览、文献外借、交流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空间,搭建良性互动平台,拉近公众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提升服务效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

“十四五”,总分馆建设将扎实前行,不断总结经验,由点到面深入开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接轨信息社会的到来,创新模式,为公众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

猜你喜欢
馆制总馆分馆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西部论丛(2020年1期)2020-10-13 12:16:11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卷宗(2020年7期)2020-05-20 15:06:32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文化产业(2020年15期)2020-01-02 19:07:28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52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魅力中国(2018年34期)2018-03-22 02:18:38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出版人(2017年3期)2017-04-14 12:46:12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与情报(2011年5期)2011-08-11 03: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