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论语》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中的融入为例

2021-03-27 11:06杨俊华田素民通讯作者
中文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解剖学论语

杨俊华 刘 靖 田素民(通讯作者)

(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生理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引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所蕴含的智慧对当今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我们挖掘和弘扬。

《论语》记录着孔子的重要思想与言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作为世人思想与言行的法则而存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笔者通过研读《论语》,发现其中不少内容蕴含深刻的医学知识,可作为医学教育中促进讲授和学习的材料,既能增加医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在大学阶段,通过现代医学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继续滋养他们的人文情怀。简言之,这样将医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举措,既是以文助医,更是以医助文,从而在医学教育领域以实践来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号召。以下为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把《论语》中与医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融入人体解剖与生理学教学的具体尝试。

一、教学实践探索举例

食不语。在讲解咽部的形态与功能时,可对该句话进行阐释。在进行咀嚼和吞咽活动同时,如果再使用喉、软腭、舌、牙、唇等发声器官进行语言活动,则容易造成水或食物进入喉梨状隐窝、气管、鼻腔等部位,从而造成呛咳、气管异物、鼻腔异物等情况。会厌在喉口的开放与闭合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该过程如果进行得不顺利如何会导致呛咳。软腭在吞咽过程中如何防止食物经鼻后孔进入鼻腔。在讲授这些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时,均可融入“食不语”这句话。

寝不尸。在讲解解剖学姿势、脊柱生理弯曲、躯干内大血管走行部位、胆汁引流方向、输尿管注入膀胱引流方向、淋巴管导管注入静脉角的引流方向等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时,均可融入“寝不尸”这句话。朱熹注释“尸,谓偃卧似死人也”,意为睡觉时不能像死尸一样平躺。朱熹应该是根据古人停尸体位来解释的,却暗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只是当时没能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知识进行详细阐述。笔者认为,这里的“尸”字可理解为解剖学姿势,则“寝不尸”可理解为睡眠时不宜采用解剖学姿势的体位,即不应采取仰卧睡姿。这与传统养生理念中的“卧如弓”相一致。仰卧睡姿,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不如侧卧睡姿好,因为仰卧位时,腹部的重量使得腰椎容易向背部弯曲。仰卧睡姿,会造成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腹腔干、门静脉、肠系膜动静脉等诸多大血管受到腹腔内脏的压迫,增加血液引流的阻力,影响内脏血液循环的通畅程度。胆汁经十二指肠后方引流至十二指肠降段后壁,在仰卧位时,恰好是逆重力方向引流,不符合人体结构的固有生理规律。输尿管注入膀胱的方向、淋巴管导管注入静脉角的引流方向的相关机理与胆汁引流方向类似。关于这些管道结构的引流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之间的联系以及仰卧体位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笔者曾于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专门加以讨论[1]。

寝不言。在讲解血压调节、呼吸调节等章节时,可融入这句话。当然,卧位时也不是绝对不能讲话,这里应该是指当处于卧位时,讲话不能太多或时间太长。这符合现代医学知识,因为讲话时,胸腹腔的压力增加,喉内声带活动使得呼出气流阻力经常处于增大状态,这就使得脑部的供血压力增加,且不利于脑部静脉血向胸腔回流。这一情况在卧位讲话或唱歌时,很容易体会得到。在站立或端坐体位,由于脑部处于人体最上方,重力对血流的影响可减小长时间讲话造成的脑部血液灌流压力的改变。另外,如果睡觉前谈论太多,会导致大脑兴奋,则不容易入睡,影响睡眠质量,造成健康损害。

曲肱而枕之。在讲解肩关节屈曲运动时,可融入这句话。人体解剖学中对关节“屈”的定义为:围绕冠状轴并使得构成关节的骨之间的夹角变小的运动。这一定义基本使用于所有四肢关节,但是对肩关节不太适合。学生在学习肩关节的运动时,经常感到困惑,因为当肱骨围绕冠状轴向前转动时,构成肩关节的骨(肩胛骨和肱骨)并未发生夹角变小的情况,反而是变大了。笔者曾检索中文和英文学术资料,未见有对此问题做出解释的内容。倒是《论语》中的这句话更适合用来解释肩关节的屈曲运动。该句话中的“曲”字,可理解为屈曲运动,“肱”字自然是指肱骨,“枕”字为动词,即将头部放在某一物体上。照此理解,肱骨只有以肩关节为支点向前运动,头部方能“枕之”,因此,肱骨以肩关节为支点向前运动就等于“曲肱”,也就是肩关节的屈曲运动。这一医文融合的教学探索,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融合,更是对古文进行创造性的解释,也是用古文对现代医学知识中含义有失精准之处进行妥善的弥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讲解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时,可融入这句话。人类的消化系统与动物相比,已退化了很多,如牙、胃、阑尾、直肠等远不如动物发达。这可能与人类长期摄入熟食和以精细粮食为食材的缘故。诚然,在近百年来形成的现代饮食习惯中,由于过于精细的食谱,反而开始提倡适度摄入粗粮,以利于消化道的活动和肠道菌群的平衡。但是在古时候,人们的食谱还是以粗粮偏多,从营养价值和消化系统的负担的角度,增加细粮的比例应该是更有利于健康的。

不得其酱不食。在讲解食物/营养物质的成分和消化液的头期分泌时,可融入这句话。酱内含有发酵后产生的氨基酸等诱发良好味觉体验的物质,既可作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带来的味觉体验又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消化液的头期分泌,从而促进消化活动。

唯酒无量,不及乱。在讲解消化系统对酒精的吸收及代谢时,可融入这句话。酒精与糖类、氨基酸类、脂类成分不同,它经过胃吸收,进而经肝门静脉系统运送入肝脏代谢。酒精的代谢速率因人而异,根据常识,同学们都知道每个人的酒量也大小不一,这种个体差异与每个人肝脏所具有的酒精代谢相关的酶含量/活性有关。酒精代谢能力强的个体,酒量自然就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所以《论语》有言“唯酒无量,不及乱”。虽然孔子所处的时代,没有酒精代谢的科学知识,但是《论语》提出的这种饮酒理念却十分科学,完全适用于指导现代的生活实践。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这两句话,涉及的现代医学知识是营养学、毒理学、微生物学。在没有现代科学和检测技术的古代,食物性状的判断只能依靠色、嗅、味等感觉。春秋时期,日常饭菜没有防腐技术,在夏季,一天之内,熟食即可发生变质,如变馊、变臭、变色等。《论语》中的这两句话是古人有效分辨变质食物的方法。

不时不食。在古代,没有现代农业,所有食材应该都是时令农产品,因此,这里的“不时”二字,不是指食材不符合时令,应该是指饮食活动没按照“饭时/饭点”进行。因此,“不时不食”是指进食应该按照特定的时间点进行。这一理念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因为,人体每日作息节律和胰腺等内脏活动都是有其固定时间的,如果进食活动没遵照固定的时间规律,将会造成代谢或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胆结石等。在讲解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时,可融入这一理念。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该句意为:即使有充足的肉类食品,也不应因嗜味而过量摄入,应将植物性食物与肉类搭配进食,避免偏食。孔子的这一饮食观念完全符合现代营养学及平衡膳食的原则。虽然肉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但过多摄入会引起热能过剩、胆固醇等摄入过量等问题,进一步诱发血压、血脂、血糖过高,产生肥胖、冠心病等健康损害。在讲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融入这一理念。在营养学、内科学相关章节的教学中,也可融入这一理念。

二、关于该教学理念推广应用的建议

以上仅以《论语》中部分语句为例,说明了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即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语句含义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二者的关联,尝试将其有机结合,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达到医文互益、医文互彰的效果。中医药典籍里,可用于这方面教育实践的内容无疑是非常丰富的,即便在医药领域之外的诸多传统文化典籍中,也值得深入挖掘与探索,结合医学教育乃至医学实践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新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解剖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
卫校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实践
半部《论语》治天下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