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俏 王朝晖 徐东 陈志杨 古淑辉(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期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等。传统医学中,有针对痛经病因病机论述,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因此常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关于痛经的病位,《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中提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多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宋《妇人良方大全》亦载:“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2]冲任督三脉气血旺盛、运行通畅是女性月经正常排出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痛经的病位在胞宫,与经络联系密切。
相关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温度特性[3],经穴体表温度检测方法包括:热敏电阻温度计、液晶显像方法、半导体测温计、红外热成像技术等[4]。其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可显示出人体能量代谢状态,具有客观准确、简单方便、对人体无损伤、可重复操作等优点[5],是现代最常用的检测手段,红外成像技术与经络理论相结合亦是现代经络研究热点之一[6-7]。近年来,部分学者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相关经络腧穴的体表温度进行检测,并分析不同治疗手段干预下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变化,试从经穴温度特性这一角度出发对原发性痛经进行分析,总结相关规律。
张文征等[8]对30名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30名非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30名健康女性进行了红外热图的拍摄。将所收集到的红外热图进行分析发现,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体表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女性,这种差异在肢体末端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寒凝型与非寒凝型痛经患者的红外温度则无明显差异。杜潇怡[9]利用长波非制冷便携式红外热像仪,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以及健康女性月经前、月经来潮第一天、月经后的穴位体表温度进行检测,并总结相关规律:①月经来潮第1天,两组穴位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的是太冲穴、三阴交穴;②月经结束后第三天,两组穴位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的是水泉穴、地机穴及血海穴;③月经来潮前与月经结束后第3天,痛经组左右同名穴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的是太溪穴;④月经来潮第1天与月经结束后第3天,痛经组左右同名穴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的是太白穴、太冲穴。张俊茶[10]检测健康女性与原发性痛经女性经前1~2天、经期第1天、经后第3天经穴温度,统计分析发现:月经前,两组地机穴、血海穴、悬钟穴体表温差具有差异性;正常组经前与经期第一天,太溪穴体表温度存在差异性,正常组经期第1天与经后第3天,三阴交穴体表温度存在差异性;痛经组经前和经后第3天,水泉穴、太冲穴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
综上,原发性痛经患者与正常女性部分经穴温度存在差异性,且能被红外热像仪所检测;太冲、三阴交、水泉、地机、血海、太溪、太白等穴位温度特异性可能反应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发作。
吴桂雯等[11]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进行针刺,应用红外热像仪观测针刺三阴交穴前后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和三阴交穴体表温度的变化。实验发现:①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及三阴交穴体表温度低于健康女性;②针刺三阴交穴后,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体表温度显著升高。梁峻铨等[12]观察秦氏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将60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名,治疗组运用秦氏飞针术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经治疗后,腹部红外温度由(34.57±1.42)℃升高至(35.69±1.32)℃,视觉模拟评分由(5.13±1.32)下降至(1.72±0.54);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腹部红外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视觉模拟评分(5.42±1.84)下降至(4.15±1.22)。与对照组相比,秦氏飞针更能降低原发性痛经疼痛程度,疗效更为确切。
另一方面,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动物实验相结合,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研究亦有展开。杨佳敏等[13]将寒凝证类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不做针刺,三阴交组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组针刺关元穴,血海组针刺血海穴,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大鼠针刺前后经穴体表的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间段各组经穴体表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状态:①三阴交组、关元组针刺0~5 min后,左侧三阴交穴、右侧血海穴体表温度下降;②三阴交组针刺5~10 min后,右侧三阴交穴、血海穴体表温度升高;③三阴交组针刺20~30 min后,右侧三阴交穴体表温度较模型组和关元组显著升高;④三阴交针刺30~40 min后,右侧血海穴体表温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罗丽[14]则在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及血管舒缩物质影响中发现:针刺三阴交穴后0~5 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平衡,10~40 min则出现温度失衡;针刺关元穴后40~60 min左右两侧三阴交穴体表温度逐渐恢复平衡。由此可见针刺三阴交穴对治疗原发性痛经起效快,持续时间较短,针刺关元穴起效慢,持续时间却更长。推断三阴交穴治疗寒凝证痛经急性发作更具优势,关元穴则更适宜用于对寒凝证痛经的长期治疗。张玲[15]将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进行针刺分组,施以不同刺激量的针刺手法,结果显示:未进行针刺的痛经大鼠,在5~60min各个时间点,左右两侧三阴交穴体表温度具有差异性;刺激量大的痛经大鼠在针刺后10~40 min,右侧三阴交穴体表温度高于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朱世鹏[16]在不同针刺刺激量与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经穴温度相关性的研究中亦发现:强刺激可以引起穴位及穴位连线体表区域的温度明显变化。
因此,原发性痛经患者左右两侧经穴温度存在差异,这也验证疾病状态下人体易出现穴位温度失衡现象。针刺可改变相关经穴体表温度,调节穴位温度失衡,而不同的针刺刺激量所起到的效果亦不同,强刺激的针刺手法对相关穴位体表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李蔚江等[17]研究艾灸地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机理,将76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采用艾灸地机穴治疗,对照组39例不予治疗。治疗组经治疗,视觉模拟评分由(5.65±1.59)下降至(1.50±1.12),任脉小腹区红外温度为(35.19±1.12)℃上升为(35.69±1.12)℃。由此可见艾灸地机穴可降低痛经的疼痛程度,提高任脉小腹区温度,改善痛经情况。陈日新等[18]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关元穴热敏灸前后的温度变化,发现:①原发性痛经患者在施以热敏灸之前,关元穴体表温度大多偏低;②关元穴经过艾灸之后,发生热敏化反应,产生以关元穴区为中心沿任脉或带脉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
张梅等[19]给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三阴交穴进行艾粒灸,观察艾灸前后大鼠经穴体表温度变化。实验发现,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以及三阴交与血海连线区域体表温度存在差异,左右两侧经穴温度处于失衡状态,艾灸后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三阴交与血海连线区域体表温差减小,恢复平衡。张伟等[20]则将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进行分组,分别对三阴交穴、关元穴进行艾灸,监测大鼠在艾灸前后两侧三阴交与血海连线区域体表红外温度,比较灸三阴交与关元效应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艾灸三阴交5 min后,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与血海连线区域体表温差开始减小,艾灸关元穴10 min后,左右两侧三阴交与血海连线区域体表温差开始减小。张伟等[21]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在艾灸不同时间点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时发现,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提前温度下降时点,同时能增加该段温度下降幅度。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而不是通过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达到治疗作用。
艾灸作为中医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温经通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等多种作用,对原发性痛经具有切实疗效。能有效减小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连线左右温差,缓解经穴温度失衡状态,同时能起到止痛作用,缓解原发性痛经疼痛。然而艾灸对于腹部温度的影响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常见的针刺、艾灸疗法,亦有学者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健身气功或中成药干预下的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变化进行研究,以期证明该治疗方法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兰彩莲等[22]招募20名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练习3个月易筋经,欲探讨易筋经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对比练功前后女大学生红外热像图发现:①练功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成像变得更为清晰规整;②通过练功,艾灸后任脉区域体表平均温度升高幅度增大;③通过练功,艾灸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达最佳效果的时间由原来的(11.1±3.15 min)缩短至(7.42±2.3 min)。由此证明练习易筋经可以有效增强痛经患者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传导效果,对痛经治疗有一定积极作用。李启佳等[23]运用HIR-2000型红外热像诊断系统,对8例阳虚体质、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在服用温水及定坤丹后进行104次全身扫描,统计发现:定坤丹能提高前额、面部、头后位上部、头后位中部、食指、中指、无名指、督脉、神阙、子宫、附件等11个区位基础热值。得出结论:①定坤丹的靶向性集中在与双眼底供血、脑供血、末梢循环和生殖相关的区位;②定坤丹通过提高子宫区位的基础热值来直接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常由子宫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子宫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内分泌及代谢因素、情绪因素焦虑抑郁等原因引起[24-26]。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药以非甾体抗炎药、抑制排卵药、钙离子拮抗剂等为主[27],起效相对较快,副作用却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痛经患者选择用针刺、艾灸等中医方法治疗。然而,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明确,亦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针灸临床治疗痛经选穴庞杂、规范的穴位研究较少;中药对证治疗效果显著,但是许多证型易混淆,辨证施治较难。对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进行研究,可为其诊断提供明确依据;分析不同中医干预手段下原发性痛经相关经穴的温度变化,则有利于明确不同治疗手段的作用机制,丰富临床痛经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纵观以上研究,对于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的探讨仍存在不少问题:①实验主要针对寒凝型痛经,对于其他证型的研究较少;②在实验过程中,大多依据传统选择三阴交、地机、血海、关元等穴位,对例如膻中、气中等近年来新被提出对治疗痛经切实有效的穴位[28]未有涉及,缺少创新性;③将中药与经穴温度特性相联系,对于原发性痛经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痛经的其他证型,如气滞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阳虚内寒型等,其经穴温度特异性均可研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扩大实验穴位的选取范围;另外,在研究中药在原发性痛经方面的治疗机理时,可将经穴温度特异性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