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汤配合刺四缝治疗功能性腹痛疗效观察

2021-08-10 03:04杭金玉方一珺黄惠娟林婉婷漳州市中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江西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食积腹痛功能性

★ 杭金玉 方一珺 黄惠娟 林婉婷(漳州市中医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功能性腹痛,是儿科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该病患儿多以长时间腹部隐痛为主诉求诊,除腹部彩超偶有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各项辅助检查多未见明显阳性结果,但是腹痛症状的反复发作,还是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日常生活,对家长来说也是一大心理和经济负担。在目前通用诊疗标准中,功能性腹痛归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中提出,该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肠互动障碍所致,腹痛症状的产生与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黏膜及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变化息息相关[1-2]。目前在临床上排除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后,西医多采用调节肠道菌群或者舒缓平滑肌紧张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主张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社会心理干预[3]。通过上述治疗后,患儿腹痛症状确实能得到缓解,但仍易复发。对此,笔者以小儿功能性腹痛中医辨证属乳食积滞证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自拟腹胀汤结合刺四缝疗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有效减少症状复发,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儿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腹痛患儿共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12周岁,平均(7.30±2.69)周岁。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3~12周岁,平均(7.34±2.27)周岁。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拟定:(1)表现为腹部持续性疼痛;(2)与症状和进食、排便等生理行为无关;(3)伴随日常活动能力降低;(4)已排除临床表现为腹痛的其他胃肠道疾病;(5)发病时间≥6个月[1-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4]中小儿乳食积滞型腹痛病拟定。症见脘腹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大便秽臭,舌苔厚腻。

1.3 纳入标准 (1)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符合西医功能性腹痛诊断标准;(3)符合中医小儿乳食积滞型腹痛病诊断标准。

1.4 排除标准 (1)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儿;(2)不能配合治疗患儿;(3)存在胃肠道外疾病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4)合并其它系统疾病患儿。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口服654-2片(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706),0.1~0.2 mg/kg/次,3次/d,腹痛症状消失后停药;(2)口服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日本东亚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批号:S20110044),1片/次,2~3次/d。共治疗4周。

1.5.2 观察组 (1)口服自拟腹胀汤。方药组成:太子参、大腹皮、枳壳、山楂各5 g,麦芽10 g,茯苓8 g,钩藤6 g,马蹄香、甘草各3 g。对症加减:大便偏干结,改枳壳为枳实6 g;腹胀症状明显,酌加木香、延胡索、槟榔各6 g;纳差症状明显,酌加谷芽10 g。为方便患儿服用中药,采用本院全成分颗粒制剂冲服(1剂等分为2袋),6周岁以下患儿,1袋/d,6~12周岁患儿,1剂/d,分早晚温服。(2)刺四缝:1次/周。共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以患儿临床症状是否改善为主要观察指标,结合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及临床诊疗经验拟定症状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后对腹痛、食欲减退、大便异常的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其中0=无、1=轻、2=中、3=重[5-6],见表2。治疗期间,若患儿症状完全消失,则停止药物干预,纳入治疗有效范围。所有患儿治疗完成后4周,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儿症状复发情况,若症状再次出现,记为复发,若症状完全消失记为未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1.7 疗效评价标准[7]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部分症状消失或症状改善为有效,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60) 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痛、食欲减退、大便异常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上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60) 分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60)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大便异常程度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1.97±0.76 1.33±0.75 1.55±0.75治疗后 0.12±0.42*Δ 0.15±0.36*Δ 0.23±0.46*Δ对照组 治疗前 1.98±0.62 1.23±0.74 1.37±0.92治疗后 0.33±0.54* 0.35±0.52* 0.47±0.60*组别 时间 腹痛程度评分食欲减退程度评分

2.3 两组症状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结束后4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情况,观察组复发率为6.67 %,对照组复发率为4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复发情况比较(n=60)

3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五脏六腑皆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8],常呈现出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状态。当邪气内侵,患儿就容易从“肝有余脾不足”转化到“肝旺脾虚”的病理状态。此时,木旺则克土,若不及时“伐木”,土就会更加虚弱,患儿就更容易因脾虚食积而引发乳食积滞型功能性腹痛,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如果不从整体观念入手,只从脾胃论治,也许症状可以暂时缓解,但是久而久之,肝气时刻压制着脾气,稍有不慎,腹痛就会再次卷土重来。故笔者认为从调和肝脾的角度来治疗腹痛病(乳食积滞证),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切入点。

本研究采用自拟方腹胀汤。方中以太子参益气健脾,茯苓利水渗湿,共奏健脾之功,以调脾之先天不足;大腹皮下气宽中,枳壳行滞消积,两药相合,使气机得以畅通,疼痛得以缓解;山楂健胃消食,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在消食导滞的同时,加入马蹄香温中散寒、理气镇痛[9],钩藤清热平肝,以泻肝经之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消食导滞、疏肝健脾之功效。

构成本方的药味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较为全面,有效性均得以证实。其中太子参所含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炎症修复及调节肠道黏膜免疫损伤的作用[10]。茯苓水浸剂对家兔肠肌存在着直接松弛作用[11]。大腹皮具备抗炎和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12]。枳壳、山楂对胃肠道平滑肌均起着双向调节作用[13-14],从而缓解腹痛症状。另外,山楂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14]。麦芽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松弛平滑肌、助消化作用[15]。钩藤更是明确具有消炎镇痛作用[16]。马蹄香也有一定的抗炎抑菌作用[17]。综合以上药物的药理作用为缓解消化道痉挛、调节肠道菌群和消炎作用,在药物作用机制上与对照组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采用刺四缝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在普遍认知中,四缝穴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但是四缝穴与肝、小肠以及三焦也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18]。挑刺四缝穴除了可以调理脾胃气机外,《针灸大成·九针图》有云“四缝四穴……三棱针出血”“锋针……今之所谓三棱针是也”[19]。杜思敬在《针经摘英集》中指出“锋针……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19]。因此,刺四缝也是通过放血,来达到清泻肝之有余的目的,从而减轻肝对脾的压制,使脾胃得以顺利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实现“通则不痛”。

综上所述,腹胀汤配合刺四缝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儿胃肠功能,并能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食积腹痛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