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娇娇 雷根平 董 盛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陕西咸阳 712000
水肿普遍认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使水液潴留体内所导致的疾病,临床上反反复复,给患者、医者带来极大的困扰。雷根平主任面对这一问题潜心钻研《伤寒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从六经辨证论治水肿,且见效显著。本文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个方面系统地介绍其对水肿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雷根平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沈舒文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是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科技部、省部级、厅局级等多项课题,发表出版论文、专著多篇,其对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水肿病的治疗有其独特见解。现描述雷根平主任从六经辨证论治水肿的思想及临证经验,供各位医家荐读。
《素问·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1],表明水肿病与肺肾二脏相关。《千金方》“此病皆从虚损所致”[2],认为其是正气不足虚损所致。《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指明水肿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失调所致。《古今名医荟萃·水肿》“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水不通而为肿”,从六经的角度阐述了水肿病的由来。
一般认为水肿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常与肺脾肾相关,标实常见于外感风、寒、湿、痰、热、瘀等。对于水肿病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开鬼门,洁净府”讲出了水肿病的总治则,发汗、利小便,使水有出路;同时通过针刺使阳气得以宣行,达“平治于权衡”的目的[3]。《证治汇补·水肿》从阴阳、分汗渗、阴虚宜补、邪实当攻等方面讲了水肿的治则[4]。《肘后备急方》在水肿病治疗中明确记载了对盐的限定[5]。当代名医张勉之、蒋健教授强调补肾活血、清热利湿、化浊排毒在水肿中的运用[6-7];吕仁和主张从风论治[8]、六对论治[9];张炳厚推崇补肾八法[10-11];杨宗善提倡分期论治,扶正祛邪[12];叶传蕙、王小琴、杨霓芝等推崇化瘀利水、健脾益肾法[13-15];韩婧、何泽云教授依据朱丹溪的“提壶揭盖法”,认为治疗水肿关键是恢复脏腑间气化[16-17]。刘新祥、段富津、马鸿斌治疗水肿时主张脾肾双补,注重顾护脾肾[18-20];李培旭、王亿平教授主张肾性水肿主要从气、血、水论治[21-22];何立群、张琳琪等提倡肾病水肿从肝论治,立论于肝肾二脏[23-25]。各种医家学说层出不穷,从侧面说明了水肿病临床受众广、疾病类型多、不易治疗等特点。
凡病不外六经,精于伤寒法,乃可通治杂病。盖杂病之规矩准绳,已毕具于伤寒中也。雷根平主任阅读经书,与伤寒大家杜雨茂、刘渡舟等学习,并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水肿从六经辨治临床效果显著,故提出六经辨证论治水肿。认为治疗水肿病时应把握水肿处于六经的阶段,抓住六经的辨证纲领,明白太阳经的寒热经腑证、阳明经腑不同、少阳枢机不利、太阴寒湿与升降、少阴水火不济、厥阴寒热错杂等特点,快速抓准病因病机,从各个阶段依次判断水肿的转变及预后,从源头治疗而快速起效,防止其反复发作。
雷根平主任认为,水肿的发生看似离不开肺脾肾三脏,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预后均与六经密切相关。太阳为六经藩篱,统摄全身肌表营卫。外邪侵袭首犯太阳,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脉不利,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气不能正常运行,则见水肿。外感入里化热或饮食不节等均可引起阳明证,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引起水肿,最终造成水热互结伤阴。邪入膜原,处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气和水不能正常运行,亦出现水肿。太阴脾虚,或者外邪传入太阴,均可造成其运化水湿功能失司,引起水肿。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等,正不能胜邪,肾阳肾气虚弱,气化失职,水液潴留。邪入厥阴,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往往存在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加重水肿,使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六经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一经病变极易影响其他经,使之生病,则再影响其他经络,循环往复,使疾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因此,从经典入手,从六经辨证水肿在临床上极为重要。
太阳主膀胱与小肠经,与少阴经心、肾相表里。雷根平主任认为太阳经为六经之藩篱,统摄人体全身肌表之营卫。外邪侵袭首犯太阳,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脉不利,则易发生太阳病经证,初期常见之。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气不能正常运行,则见蓄水证;若热入血分,致使膀胱瘀热互结,形成蓄血证。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功能失职影响及肾,肾之亦然。临床上太阳经水肿亦可以从经证和腑证上论治。临床上经证病机常见于阳气不足、水湿内停;临床表现为突发颜面部水肿或皮表水肿,伴恶寒发热,无汗,舌淡红,苔白,脉浮紧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来解表散寒,宣温水湿。若出现发热重于恶寒,热不甚,可加越婢汤,按照病情变化增减药物份量。若出现太阳中风证,可用防己黄芪汤或玉屏风散。腑证蓄水证常因表邪侵袭,膀胱气化不利,临床表现为水肿,少腹满,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滑,治以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以五苓散为主方。蓄血证多因外邪郁久化热或热入血分、邪瘀互结所致。临床常见水肿日久,兼有舌脉血瘀症状为主,治以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法,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
阳明主大肠与胃,并与太阴经肺脾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腑,运输排泄食物残渣;胃为水谷之海,充养全身肌肉。胃的纳谷腐熟需借脾阳和脾津相助;大肠的传导之功需借肺气之下降与脾津液之下濡。雷根平主任认为阳明病水肿病机常为热盛伤阴,水湿内停所致。临床常见水肿伴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舌红少津,脉弦数。治以利水渗湿、养阴清热,予以猪苓汤。亦可见起病迅速,体质壮实,大便不通,可予以承气汤类,以荡涤肠腑,通二便,达到消水肿的目的。
少阳主三焦和胆,处于肌表与脏腑之间,是半表半里之经,沟通人体上下、内外之气机,是人体气机之枢纽。邪入少阳必会影响到胆和三焦,少阳枢机不利,则易引起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雷根平主任认为少阳枢机不利,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停留于身体各个部位,亦见水肿。临床上不必见寒热往来,若见水肿伴口干口苦,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治以调和肝脾、通畅气机,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若寒热之象不明显,且肢体水肿似有游走之性,轻重不一,可以四逆散合五藤一仙汤为主方,来疏理少阳枢机。
雷根平主任认为太阴主肺脾,并与大肠和胃相表里。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有宣发肃降之功。脾主运化,运送精微上归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之效而布散全身。肺脾功能失职则发生水肿。其病机常见于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寒湿内停。临床常见水肿伴腹胀或腹痛,口不渴,或有下利,舌淡,苔白或水滑,脉沉。治以温阳健脾、运化水湿,用理中丸为主方。但太阴虚寒易向少阴转化,故临床常加附子。临床亦见肺脾气虚、水湿不化之患者,治以健脾益肺、利水渗湿,常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治之,或加玉屏风散等。
少阴主心肾,与太阳经小肠和膀胱相表里。少阴肾经,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雷根平主任认为心火通过经脉和三焦下达于肾,以温肾助膀胱化气,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济。若各种原因导致心肾相济失调,则易产生各种疾病。少阴经其大多以虚证为主,有寒化证和热化证。寒化证表现为全身性的里虚寒证,多以心肾阳气亏虚为主;热化证表现为阴虚内热证,心肾阴虚,水火不济而生内热。与太阳经小肠、膀胱相表里,故可见出现太阳经病证的症状。其寒化水肿多为阳虚水泛,临床常伴见小便不利,全身乏力,欲寐,腰困,怕冷,下利,舌谈苔白,脉沉或滑,治以温补脾肾、扶阳利水,以真武汤等补益肾(气)阳方药为主。太少两感时,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水肿少阴热化证,常见于阴虚兼热郁水停,临床常伴见心烦、口渴,咽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红,或少苔,治以滋阴清热利水,以猪苓汤为主方治之。
雷根平主任认为厥阴主心包络与肝经,并与少阳经三焦、胆相表里,多以寒热夹杂为主。手厥阴心包络为心之外围,上为君火,君相相应,外邪入侵,多易化热,或阴虚内热伤阴;足厥阴肝经,内寄相火,主疏泄,易木乘犯土,伤气,且与肾同属下焦,乙癸同源,病易从阴化寒;且多患病时间长,伤及血络,可见瘀相舌脉。临床常伴见乏力,低热,心烦,舌质红,苔少,有瘀斑瘀点,脉弦数或弦涩。治以补气养阴、清热通瘀,以雷根平主任自拟方芪地固肾汤主之(黄芪30~120 g、生地30 g、芡实30 g、丹参10 g、荆芥10 g、白花蛇舌草30 g)。
案例一:患者,女,35 岁,2017 年9 月12 日就诊。主诉:全身水肿2 个月余。现病史:患者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于外院诊治,确诊为“肾病综合征”,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服用激素1 个月后全身水肿,现为求中医治疗特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现症见:全身水肿,自觉身体肌肉僵硬,全身乏困,双手抖动,颜面部易发红色痤疮。汗多,头汗尤甚。平素怕冷不明显,口干,饮水可。纳可,夜休差,入睡困难。大便可,小便时有泡沫,夜尿1~2 次。现服用泼尼松6 片/d,塞可平早晚各2 片,骨化三醇1 片/晚,阿托伐他汀钙片1 片/晚,雷尼替丁规律服用。舌淡,苔少偏红,有瘀斑,脉沉滑。泌尿系B 超示:右肾肾盂分离。肾活检示:符合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17 年7 月27 日外院)。肝功能:谷草转氨酶45 U/L,谷丙转氨酶85 U/L,谷氨酰转肽酶140 U/L(2017 年9 月1 日外院)。中医诊断:水肿(气阴两虚、热瘀互结)。治法:顾护厥阴、补气养阴、清热通瘀。处方:芪地固肾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黄芪120 g、生地30 g、白花蛇舌草30 g、芡实30 g、荆芥10 g、丹参10 g、茯苓15 g、桂枝15 g、桃仁15 g、赤芍15 g、丹皮15 g、肉桂6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鳖甲10 g、石决明30 g、干姜30 g、连翘15 g、金银花15 g,7 付。患者一诊后症状明显缓解,主方不变,随证加减,直至激素减量到停用后,再以原方加减巩固治疗1 个月,随访3 个月,患者诉水肿未再出现。
方义:患者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后服用激素2 个月余,出现激素症状,结合舌脉,故辨证为热伤气阴,邪入厥阴,造成气阴两伤、热瘀互结。遂给予雷根平主任自拟方芪地固肾汤合桂枝茯苓丸,以补气养阴,清热通瘀,顾护厥阴。方中黄芪培土制水,健运脾气,利尿消肿,生地厚味,补肾填精,与黄芪共为君药以治本;臣以芡实补益脾肾;佐以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丹参通经活血、通利血脉;使以荆芥开宣肺气,下病治上。诸药相合,效佳力宏。采用“培、补、固、宣、清、通”[26]六法来治气阴两伤,水湿、湿热、瘀血互结所致的水肿。加之患者有瘀血体征,故用桂枝茯苓丸通络同时,助阳化气,减轻水肿。肉桂引火归元、鳖甲减轻热象,石决明重镇安神,连翘、银花清热,引邪外出。众药合力,补气养阴,清热通络,利水消肿,重镇安神,顾护厥阴,使邪气止步于此。
案例二:患者,男,53 岁,2018 年8 月14 日就诊。主诉:双足水肿3 个月余。现病史:3 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水肿,就诊于外院,给予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今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现症见:双足水肿,脚踝明显,右足较左足重。双足无明显感觉异常,周身余无水肿。稍乏困,腰酸腰困。平素怕冷,汗少,口干不欲饮,饮水少,纳食可,眠一般,大便不成形,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无力,尿不尽,夜尿2 次。余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胖大,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尿常规、肾功能均未见异常(2018 年7 月9 日外院)。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治法:温补太少二阴、补脾温肾、化气利水。处方:肾四味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方药:补骨脂20 g、菟丝子20 g、枸杞子20 g、仙灵脾20 g、川牛膝30 g、乳香3 g、制附子15 g、干姜15 g、甘草10 g、黄芪90 g、生麻黄10 g、车前子20 g,7 付。患者服药后自诉水肿有所改善,怕冷减轻,感觉全身畅通。遂主方不变,随证加减,服药3 周后患者水肿及兼症随之消失,电话随访3 个月,水肿未曾复发。
方义:患者年逾五旬,太阴、少阴阳气渐衰,阳不化气,故出现足部水肿,全身怕冷,小便不适,大便不成形等一派脾肾阳虚之象。遂温补太阴、少阴二经,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为法,给予肾四味合附子理中汤。方中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阴阳并补,重以补少阴之阳,助阳化气,培本固源,温补肾(阳)气,从源头改善全身症状;制附子、干姜、甘草同温太阴、少阴二经,改善全身冷象及水肿;牛膝、乳香、车前子,在补益少阴同时,重以利尿消肿,改善小便不适;黄芪补益太阴补气健脾,利水消肿;麻黄宣散外寒,兼以利水,用外阳引动内阳,使真阳得以复苏。诸药合用,温补太阴、少阴二经,化气利水。
水肿临床上多见,治疗手段多样,但有时却收效甚微,让人望而却步。六经辨证治疗水肿病是雷根平主任熟读经典、跟师伤寒大家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六经各自的特点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治疗水肿病的新思路。雷根平主任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各自致病特点及病机出发,分门别类地探索出治疗水肿的六大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疗效甚佳,患者普遍反映疗效好,为中医治疗水肿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故将其经验写出,供临床中医各家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