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安磊,周海涛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全体劳动者充分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截止2020年底,我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4.38%(1)《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8月27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2021年10月14日。,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要求,此后便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核心主题。当前,学术界重点分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重要表征与类型属性、行动逻辑与制度体系、发展方式与实践路径等关键问题,亟需强化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面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夯实技能社会的人才根基,需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夯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谋划未来发展趋向。
近年来,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体系化,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不断健全,类型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渐明确,体制机制框架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备了相应的法规基础、实践基础、治理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改革总目标的特定背景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于法有据、有法可依。《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法律政策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规保障。
第一,2010年至2013年,职业教育领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实践持续推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重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改革思路和未来方向定了总基调。2011年至2013年,为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促进职业院校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渐次落地。
第二,2014年至2017年,高职院校改革探索全面深化。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议程。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相继出台,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和人才培养的主动权。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从优化布局结构、提升基础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上承《教育规划纲要》布局、下接五年职业教育发展重点。
第三,2018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8年审议通过并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基本确定,也为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2019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旨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几经修改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正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新《职业教育法》将为“十四五”时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2021年,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开创“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良好开局提供了政策框架。
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2)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这个观点不仅是类型学理论的实践运用,更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点和实践基础(3)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1期。。
第一,类型教育的定位基本确立。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由中职、高职(专科)、本科教育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由过去单一的专科院校组成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体系发展,我国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大学”已有20多所,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在积极论证和探索中,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规模及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逐渐得到了社会认可。2010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招生310.50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46.92%;到2020年高职(专科)院校已有1468所,招生524.34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4.20%(4)《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8月27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2021年10月14日。。10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类型教育的特色道路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跨界、整合、重构三大特征,需要由学校一元主体转向校企双元主体办学(5)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光明日报》,2019年3月12日。。为彰显职业教育的开放办学属性和类型发展特色,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相关部委下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目前,全国已经建设了1400多家职教集团,布局了500余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了1400多个专业点(6)王继平:《扎根中国大地,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2018年11月7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1107/sfcl/201811/t20181107_353850.html,2021年10月14日。。此外,为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部培育了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初步构建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十四五”时期将有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第三,类型教育的培养布局基本建立。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率先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领域的改革探索,不断规范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不断完善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等领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反馈交流机制,初步建立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长期改革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外部管理体制、内部治理体系、办学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治理基础。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首先,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指引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央地分级管理、地方落实主责、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多元参与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国务院层面调整完善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更加明确,部门协同配合、地方落实主责的工作机制更加顺畅,职业教育改革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其次,政府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简政放权,不断扩大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师评聘、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分类评价机制,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在全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治理框架。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建立了以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在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实习实训、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校园安全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第三,高职院校办学运行机制逐渐制度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面向在读学生和企业职工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培养,夯实技术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高职贯通培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让更多学生获得了出彩人生;“双师型”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素质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7)《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10月17日,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sfcl/201910/t20191017_403938.html,2021年10月14日。。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道德和技术并修、全面发展的理念得到师生普遍认同,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有研究者分析了1978年至2018年相关数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存在单向耦合关系,即职业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8)祁占勇、王志远:《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及其协同路径》,《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2010年以来,高职院校在助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就业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为“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能力基础。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9)《〈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2019年5月8日,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20/sfcl/201905/t20190508_381005.html,2021年10月14日。。从教育部统计数据看,2010年至2020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累积达3000多万人,这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支撑各行各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和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职业教育也被摆到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位置。国家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寄予了厚望。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和民生责任,2019年、2020年超额完成了大规模扩招的任务,助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同时,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大规模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有需要的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一个高职毕业生,可以带动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子脱贫。职业教育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其中高职院校在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10)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4期。。因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素质和就业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十四五”时期将会有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走进高职院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各国推进技能战略的新挑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使命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新定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特色与结构布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办学模式与培养方式、经费投入与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面向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结构布局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一,办学理念和模式相对滞后,没有根本脱离普通教育的束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在相当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等,符合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一些区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力量储备相对不足。
其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结构和布局需要优化。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在高职院校布局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同步谋划,一些发展质量高、产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缺少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调研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没有及时对接,“就业难”与“技工荒”的问题同时存在,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与专业匹配度高的工作,但一些新产业新行业新工种却找不到能力与之匹配的技术工人。
其三,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盲目追求升格更名、提高办学层次,但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学校教育体系封闭化,学生没有获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体验,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岗位职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面对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的新趋向,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还存在一些关键堵点。
其一,高职教育办学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以政府办学为主,1131所公办高职(专科)院校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77.04%。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仍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投入占比超过60%(11)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8期。。
其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需要完善。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性矛盾仍然存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另一方面,个别省市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下放不够充分,一些地区对考试招生、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管理、经费使用等微观环节管得过多、过细,在学校内部治理方面,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不健全,职业院校章程不完善,学校自主办学能力有待加强(12)平和光等:《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5期。。
其三,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的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在生均经费拨付、教师队伍建设、基金项目支持、奖助学金覆盖面等方面,没有得到与公办高职院校同等的待遇;还有个别地区在职业院校设置审批上私设门槛、提高职业教育行业准入标准,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预期。
面对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新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市场需求“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其一,“关门办学”思想仍然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的紧密对接,产教分离堵住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过多依靠基于知识为本和课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结构前瞻性不足、特色不明显,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遍重视。
其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整体提高。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虽然扎实,但面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缺乏系统化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弱。
其三,一些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内部动力不足。从校企合作意愿看,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寻找品牌企业的支持、合作意愿较强,但一些品牌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费力不讨好、没有得到实惠,校企合作意愿较低。从校企合作方式看,大部分企业仍以共建实习实训场地、接收毕业生实习、派驻技师指导等传统形式为主,没有深度参与培养目标制定、学科专业规划、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施、素养技能标准研发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体量巨大,但规模大并不代表着质量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优质高职院校和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其一,高职院校增加数量不多、增速不快,优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2010年以来,高职(专科)院校从1246所增加到1468所,招生数从310.50万人增加到524.34万人,在校生数从966.18万人增加到1459.55万人,专任教师从40.41万人增加到55.64万人。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但增长规模和速度不明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13)《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8月27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2021年10月14日。。
其二,部分群体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不畅,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增加。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尽管“十四五”时期将有更多群体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在高考报名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却逐年增加,因此高职(专科)院校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报考报到率不断下降,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新型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退役士兵等非传统生源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但他们却无法通过常规考试招生办法进入高职院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提升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扩大。
其三,师资数量和质量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规模数量上,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落后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在专业素质能力方面,有些高职院校过多强调师资队伍的高学历,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引进的教师缺乏产业经验和实践背景,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全面提高;在队伍结构上,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小,同时,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结构比例不合理(1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2月13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1年10月14日。。面对主动融入新发展阶段的职责和使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方式上实现内涵式跨越。
面对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升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平的新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战略地位、经费投入、社会资本进入等方面仍有痛点、淤点。
其一,各地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视程度不一。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地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做法,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政策不够、环境氛围不佳、改革效果不彰。在经费保障方面,有些省份财政统筹力度不够、地市级财政保障不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落实不到位。
其二,民间资本投入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发展历程看,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总体规模不大,增速相对缓慢,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整体意愿需要全面激活。调研发现,一些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在财政部门没有户头,很多地方行业和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得不到公共财政的生均拨款支持,学费以外的办学经费需要企业从主营收入中拨款补助(15)任占营、童卫军:《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
其三,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仍然存在。总体来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重学位学历、轻技术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仍然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存在“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学”的情况;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时过多强调学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应聘时处于劣势甚至受歧视的地位,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保障普遍不高。
面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完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加大多方投入力度。
类型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科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类型教育定位,凸显应用型办学方向,优化高职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幅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引导更多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需求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提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创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职责对接;以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服务行业市场一线为基本原则,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6)平和光等:《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5期。。
二是统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引导一大批应用型高校向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吸纳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能力强、新产业新行业容量大的地区倾斜;更多鼓励一批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向经济相对薄弱的西部、东北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重点支持一批高质量高职院校向“三区三州”等主战场倾斜,充分释放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作用。
三是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坚持特色发展、多样化探索,统筹资源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做实新兴交叉融合学科,实现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与现代产业、市场行业、新兴职业的无缝链接。积极对接新发展需求,建立高校、行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主体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集群。
办学体制机制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多元化办学体制机制,实现高职院校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转变,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依法举办职业教育。
一是明确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主体职责,进一步强化财政、发展改革、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职责。针对性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管理力量分散的情况,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领域高职院校的指导;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与行业部门或品牌企业的衔接机制,统筹经费投入使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管理、质量监督评估等相关事项(17)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8期。。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政府一手包办”向“提供管理和服务”过渡,发挥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依法依规进行公平性监管的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特别是要用政策红利引导支持一批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积极举办高职院校,发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形成企业和高职院校反哺的良性互动。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对接《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新规定,组建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进程,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准入、设置审批、人才待遇、扶持政策等相关制度,消除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高职院校主要是按就业导向的要求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与产业企业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和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界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加快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责任和权利。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主体职能,将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强化企业重要主体责任,将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并将其作为评选各类示范企业的重要参考,构建新型政校企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评价体系,不断增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影响资源配置的权重,并将其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引导高职院校将更多精力用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
二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建立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鼓励品牌企业依托或联合高职院校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设立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拓展高职院校办学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这些先行先试的高职院校提供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为企业参与办学吃下“定心丸”。
三是重组开放式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明晰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规格,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研究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细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扩大优质资源是职业教育提质扩容的核心任务。“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是分类扩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面对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加快落实“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改革,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持续增加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开办社区学院或升格为高职院校,为城乡新增和存量劳动力提供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引导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型高校,并积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拓展更多类型的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落实“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更好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推进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和“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面对生源结构多元和服务对象多样的现状,不断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构建“多样化评价、多元化录取、多渠道入学”的考试招生体系。探索“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学位证书紧密结合,建立权责明确、分工合作的证书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鉴定中的实施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多方主体参与职业技能认证、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三是统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鼓励职业院校自主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用政策手段引导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的教师交互锻炼、双向流动;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大幅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1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2月13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1年10月14日。。
加大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投入水平,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营造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水平。通过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标准引导带动投入,在保障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鼓励各地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健全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持续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质量声誉等相适应的经费动态投入制度;有效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有效覆盖非营利性民办高职院校,并根据当地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情逐步提高拨款水平。
二是加大职业教育专项投入。以“十四五”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为契机,以“双高计划”为基础,加快建设一大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提高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水平,通过专项投入补齐历史欠账和高职扩招后的资源短板;中央财政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专项资金给予奖补支持;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以合作共建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学校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在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健全高职院校筹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运用基金奖励、项目申报、政府购买、税费减免、土地划拨等政策手段,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提供新增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和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在境外开办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把高等职业教育办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