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燕 陈慧
摘 要:注重媒介素养不仅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大学生群体加强自我修养,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的内在需要。结合“微”时代的传播特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应着重在媒介信息的“生产”、信息内容的“把关”和社交媒介的“使用”上下功夫。唯有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力量,构建多层次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共同夯实学生成长成才的媒介素养底蕴。
关键词:微传播 高职学生 媒介素养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类短视频等“微”媒介为代表的微传播得以高度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占比达99.3%;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32%;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2.7%,35.1%和29%。从中可以看出,手机以压倒性优势占据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已相当稳固。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亿,占手机网民的99.2%,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占手机网民的81%;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37亿,占网民整体85.6%,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占网民整体46.8%,这些数据表明,网络信息化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网络应用的使用门槛,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社交、娱乐、获取信息、线上学习、办公等各类需求。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代下生存,媒介素养正成为个体适应时代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之一。对于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正处在建构阶段的高职大学生群体来说,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辨识和抵抗不良媒介信息的侵扰;如何避免形成手机依赖,消耗过量时间在繁杂的社交应用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媒介,负责任地发布、传播信息,利用媒介有效开展社会交往和协同合作,提升自己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这些皆是高职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补上的一课。
1 媒介素养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崇尚真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的自我修养需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表面上看,貌似我们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也更容易了解“真相”,但现实是,事实的真相反而更加难以辨别。因为,“井喷”的信息洪流中,有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真实信息,也有令人真假难辨的谣言,此时,想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辨识真伪,做出正确判断,实属不易。但惟其艰难,才更需智慧。正是在与伪科学、谣言斗争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凡事多方求证,方可做出选择和判断。也正是这个过程,学生逐步培养起崇尚真知,尊重事实和证据,勇于质疑和探究的理性思维能力。
技术赋能提升数字化能力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更重构和拓展每一个现代职业人的职业能力。例如,信息时代下的危机公关,是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件,因此,诸多企业要求一线员工对舆论危机和冲突要具备基本识别能力,以便将潜在的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而这种能够在海量信息汇聚而成的数据“洪流”中见微知著,对苗头性的信息进行收集、辨别和预防的能力,恰恰依赖于个体的媒介素养。再比如,伴随着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等新职业纷纷出现,为求职者带来了更多新選择和新机会。事实证明,信息传播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和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而言,想要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就应在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学生非技能领域媒介素养的培养。因为,当今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和自身职业发展的“硬本领”。
与时俱进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项必备能力。因为,在5G、信息媒介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变化”成为了唯一不变的事情,这让每个人深切地感受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迭代升级的媒介传播技术不仅催促着每个人主动学习,也让个体在不断完善媒介使用技能、信息生产能力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尤其对高职学生群体来说,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常思考,会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亦如操作软件的不断升级,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
2 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20世纪前叶,西方学者为保护公民适应复杂的媒介环境,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1992年美国国家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这一媒介素养的概念被众多学者所认可,也对我们开展高职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以“微”为特征的信息传播赋予了媒介素养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更加丰富的内涵。
理性“把关”信息内容是提升媒介素养之基。微传播时代,海量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客户端等一系列“微”媒介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对四面八方而来的信息,高职大学生群体亟需提升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进行辨别的能力。正如《今日简史》中所述,“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为了一种力量。”[2]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空前繁多、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时,具备问题意识,养成思考习惯,在理解媒介信息之前,敢于自问。谁是信息的创作者?其可信度如何?为何创作这条信息?该信息会引导我们开展何种思考或行动?如何确定这条信息的真假?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来做好信息消费过程中的自我把关。
有效“生产”媒介信息是提升媒介素养之核。在微传播背景下,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界限渐趋模糊。相较于传统媒体中的职业传播者,普通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提供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信息表达甚至公然挑战良知。针对这一问题,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信息把关人”的职责,负责任地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因为每发的一条朋友圈,一段微视频,甚至表情图都承载着语言的力量,或正面或负面地反作用于受众的情绪、思维与行为。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每天接触的是一个充满阳光、理性,正能量的信息平台,而非倾倒抱怨戾气的垃圾场,因此,为了维护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一个“信息人”加强自律精神,什么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守住道德底线。除此之外,虚拟信息空间更非法外之地,学生虽不是专业的媒体人,但身为一名普通网民,理应树立法律意识,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恰当“使用”社交媒介是提升媒介素养之要。微传播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形成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网格模式,这种以“分享”和“互动”为主要特点的新模式,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交网络,更对高职学生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所述,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学生无论是聊微信、发微博还是进行在线课堂互动,都置身于自己营造的“拟态媒介环境”中。在这种媒介环境之下,如何利用媒介开展社会交往,如何选择交往对象、辨识交往对象的真实性,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并避免对社交媒介的过度依赖而造成对现实社交需求的淡化与恐惧等,这些都是媒介素养教育应迫切关注与着力解决的现实
问题。
3 协同发力,构建教育共同体
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网络生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互联網发展领域,就是人民对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需要。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大力开展专项行动,加强网络生态治理。2019年,针对涉网犯罪案件,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情况,相继开展的“净网”“护苗”“秋风”等专项行动重拳出击,有效整治网络空间乱象,为亿万网民特别是青年学子营造了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
守好学校本位,构建课程育人格局。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课堂教育主渠道,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之举。通过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包括选修课及相关主题报告、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学理上深化对信息媒介的客观理解;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借助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平台,仔细梳理企业岗位需求中的“信息化元素”,将其列为教学计划的重要方面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推动媒介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站、滚动信息发布屏等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夯实健康成长的素养底蕴。信息化时代,学生个体媒介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家庭作为孩子身边的课堂,是引导其健康成长和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家庭教育对个体媒介素养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们可以从生活入手,依据孩子自身特点“约法三章”,合理规划网络娱乐时间,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使用信息媒介;在收听新闻和浏览资讯时,引导孩子关注权威机构信息;当前“宅”家学习状态下,指导孩子有效筛选网上学习资源,这些都应成为家庭教育的日常。每个家庭唯有时时挖掘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才能夯实个体健康成长的素养底蕴。
课题项目:2019年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微传播语境下媒介素养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作用研究(ZJ002)。
参考文献:
[1] 缪志波.“互联网+”时代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J].今媒体,2017(12).
[2] 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M].中信出版集团,2018:1.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北京市 10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