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教育部门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史料实证作为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史料实证探究为研究内容,首先阐述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简析文物史料的实证,最后研究文字史料的实证。
关键词:中学教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一、 引言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核心素养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这些核心素养在相互交融后构成了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而史料实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核心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进行探究,并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进行探究,是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史料实证的基础是获取、整理、辨析和利用史料。历史属于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这种特性促使史料成了沟通历史和现实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感知过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正视和评价历史的重要条件。国内历史学家对史料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认为史料学就是历史学,虽然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但却从侧面反映出,史料对于历史而言,至关重要,是还原历史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探究历史时,只有将史料作为佐证,方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此外,史料还是历史客观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尊重史料,才能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支持。
由于历史久远,因此,诸多史料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截至目前,我们可以参考的史料,主要以文献、口述、图像和实物为主,这些资料可作为历史依据使用的,就是所谓的直接史料。而可以满足后人研究需要的就是间接史料。但不同种类的史料,在呈现形式和产生时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其价值观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史料,也会因为作者的不同,存在主观性色彩。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利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印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 文物史料的实证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的机会和时间逐渐增加,怎么读懂其中的历史展品,属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文物中讀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文物史料与普通的文字史料相比,具有更高的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字史料可能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失真或缺失,但保存完整的文物史料却可以反映出完整的内容,将其与文字史料相结合,有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新课标对史前时期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但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注重文物史料的应用,仅凭借苍白的语言,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的兴趣。而运用文物史料,则有助于历史真实感的增强,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察文物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解答历史的过程,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会随之提升。教师想要让学生树立文物证史的意识,应满足学生对文物史料的需求,并依据文物史料展开推测。文物史料的实证方法如下所述。
(一)选择文物史料的原则
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原始居民生活为例,在查阅资料后得知,河姆渡遗址作为原始居民遗址,所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万件以上,而半坡遗址出土文物数量虽然少于河姆渡遗址,但总量同样超过7000件,由此可见,原始居民生活极为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确定多类文物。这些文物包括原始居民的住宅、饲养家畜的遗迹、水井遗迹等,并凭借这些遗迹,确定原始居民以农业为生。在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定,修建房屋、饲养牲畜、共同劳动。为证明这一观点,需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料,比如农作物、厨房用具和纺织品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时,必须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取文物史料,确保所选文物史料能够反映出原始居民的真实生活情况,比如水器、容器和食器均属于厨房用具,教师应加以选择,但选择数量不宜过多,通常情况下,选择数量不超过2件,便于学生理解即可。将上述原则作为依据,在进行原始居民生活教学时,所选择的文物图片总量为90张,其中半坡遗址文物图片42张,而河姆渡遗址文物图片为48张。
(二)运用文物史料的方式
考虑到只给出图片,学生由于知识有限,可能会无法理解图片所表达的信息,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因此,教师所展示的文物图片必须与文字说明相结合。为了使文物解读的趣味性增强,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文物图片为载体制作了各类小卡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按照不同的遗址,对这些文物卡片进行分类。
(三)文物史料的解读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物解读步骤,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让学生将出土文物一罐粟粒作为依据,阐述历史结论,并给出种植粟米、制造陶器等参考。同时,允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文物卡片,通过观察文物卡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对文物用途加以推测,从而掌握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按照人数和学习基础,将学生分为多个研究小组,每个组员都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将研究成果汇总,得到历史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物研究报告,教师需要在研究结束后,要求各研究小组负责人讲述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应耐心倾听和记录,并探讨河姆渡与半坡居民生活方式的异同点,并探索深层次的原因。
在研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点评和提示,并通过问题导向法的运用,拓展学生思维。在研究小组完成交流后,由教师对半坡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异同点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导致两种文明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先民为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会不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相同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农耕文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两个遗址的挖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先民的生活,并在头脑中还原他们的生活场景,这对于初中生学习和了解历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文字史料的实证
(一)文字史料实证的重要性
解读文字史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中考改革制度实施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历史素材;(2)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存在偏颇,甚至存在历史认知歪曲的现象。比如,某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学阶段,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其中一道问题是:你知道哪些三国历史?获取途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为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华容道义释曹操、赵云单骑救主等内容,他们获取这些历史的主要途径为小说、游戏、影视作品和动漫。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与真实历史之间存在的差距十分巨大。如果学生将其奉为经典,则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教学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对文字史料进行研读和探究,较为枯燥和乏味,对于中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对三国热的利用,可有效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想要突破学生对三国历史的错误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真实文字史料的引入,其中由西晋史学家所编著的《三国志》是最真实的文学史料,具有应用的价值。
(二)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选取《三国志》中的内容
在進行初中历史教学《三国鼎立》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教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东汉王朝已无力管理地方,地方军阀长年混战,导致北方民不聊生,对当时中国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北方各大军阀中,以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为雄厚,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并利用计策一统北方,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有问鼎天下之势。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联军,但却铩羽而归,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魏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无力南下,蜀汉和东吴也因此获得了喘息的空间,最终形成了曹魏控制北方,蜀汉控制西蜀,东吴控制东南地区的格局,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在三国鼎立格局形成过程中,赤壁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过度神话了诸葛亮的作用,同时贬低周瑜,如果学生将三国演义作为正史,难免会产生对历史人物认知偏差,此时,教师应引入《三国志》对赤壁之战描写的片段,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表现十分出彩,整个赤壁之战仿佛是诸葛亮的独角戏,但事实上,只有智激孙权和火烧赤壁存在事实依据,其他情节属于虚构情节,由此可见,小说只是艺术加工品,不能成为史料依据。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文物史料和文字史料的探究,都属于对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分组合作和问题导向等方法,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实证探究,将史料作为依托,探索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与此同时,考虑到文字史料实证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文字史料的趣味性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降低学生理解史料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91.
[2]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8):126-127.
[3]王梅.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实践: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衰》教学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101.
作者简介:
谢婉茹,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