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2021-03-25 16:36张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量化管理量化班级管理

摘 要 班级量化管理作为近几年较为常见和流行的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并应用于实践。它优势明显,但在具体操作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规范过细以致严重束缚学生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量化管理的效果。除了这些,班级量化管理施行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呢?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和答案,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发挥量化管理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 班级管理 量化 量化管理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对班级进行管理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班级的应有作用,是一线教师应该重视的核心问题。大量专家和一线教师经过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很多班级管理的范式,比如,民主管理、动态管理、网络管理等等,各有优势。近几年,尤为常见和流行的是班级量化管理。

班级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管理家佛雷德里克·泰勒(F·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这套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是在企业工厂里运用,以把工业程序数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在企业取得显著效果之后,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并被广泛引进,其中当然也包括学校领域,学校将其用于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评价,颇有成效。随后,大量教师开始尝试在班级管理中采用量化管理并逐渐成为潮流。

一、班级量化管理的优势

班级根据各项教育法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性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围绕师生共同商定的某一个目标,在民主程序下制定出具体的评分细则之后,教师或学生代表据此细则对学生或小组在校的各项日常表现情况给予一定分值,用数字进行评价考核和管理评估,以促进学生言行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是班级量化管理。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评估、行为量化,因而可操作性强、清晰明确,既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又能促使学生自律自管,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详细合理细则下的加减分事项对学生行为和道德品质都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同时,老师还可依据数字为“晴雨表”,及时且相对全面地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生活的动态,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

正是量化管理的这些优势使得它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的青睐,在班级管理中被大量采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量化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不高;规范过细使学生束手束脚;量化数据的统计费时费力;部分学生为了量化分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导致同学对公平性产生质疑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量化管理的效果。如何减少其负面因素,最大化地发挥班级量化管理的优势,是每一位班主任在实行量化管理过程中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级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和答案,才能对症下药,显著提高管理效果。为寻求原因,筆者选择河南省新乡市某中学高中部三个年级的师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此次调研共有47名班主任和101位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结合对各班施行情况的观察,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量化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

1.管理程序不合理,班主任主导性过强,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量化管理过程中规则制定谁在起主要作用”这一问题中,老师和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分歧。64%的老师认为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规则,是制定和执行的共同主体。而69%的学生表示所在班量化考核细则是班主任制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经过访谈并了解细则制定过程后,发现矛盾并不在于谁来制定、有没有协商,而在于制定的过程中师生协商的程度和范围。

多数老师在制定量化管理细则之前并没有进行有关学生情况和情感认知的充分调研,个别教师甚至没有征询学生的意见直接拍板决定。即便有征询,老师也只是在极个别学生干部之间小范围地进行。大多数班级细则的制定过程是:班干部和老师初步制定方案之后,在班会上简单宣读,象征性征询同学们是否同意。老师没有给同学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合适的渠道来反馈自己对评分细则的意见,这只是形式化、表面化的民主过程。不仅如此,量化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对细则的增删改动只是居高临下地告知学生,甚至有老师情绪化地改动细则、随意加减分,这必定损害班级制度的权威性,使量化管理走向随意。

在“如果你对量化管理规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能否被采纳”这一问题中,有63%的同学选择“没有提出过”,这再次凸显了上述问题。充分说明学生在量化管理中只是被动执行者的现实,他们只要遵照规则行事即可。但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唤醒主人翁意识才能使班级良性发展。因此,不管是细则的调研制定,还是具体执行或更改监督,都必须让学生以班级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使管理程序最大化地民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量化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惩戒大于指导,制度重于人文,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健康

通过对比发现,很多班级量化细则中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是严禁、必须等约束性语言,引导性以及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少。而且在细则内容上,用于约束学生言行的扣分项目远远大于奖励表彰的加分条目,甚至有些文娱活动加分和个性化表现加分因为高中繁忙的学习节奏或者学校文娱活动突发性的更改而被取消,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展现自己艺术个性以获取加分的机会,最终,这些项目基本形同虚设。另外,在现实操作中,加减分项目也基本集中在纪律、卫生和学习这几个方面。问卷调查里,教师选择量化管理项目中比较重视的前三名分别是纪律、卫生、道德。教师的重视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点,因此在与师生访谈时,笔者听到最多的也是纪律、扣分等词。以上种种无疑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

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效率和公平,也迫于学校的压力,一味强调制度的严格落实与统一执行,像衡量商品一样用同样的标准和僵化的数字去评价和管理学生,把不能指标化和量化的事项指标化和数字化,用不变的数字评价变化发展中的学生,势必会使管理走向人心涣散。这些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不仅忽视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班级管理的简单化、表面化和形式化,而且过密细则和过严要求带来的条条框框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遏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也使得富有创造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机械、枯燥无味。就像在“你认为班级量化管理会给你带来心理压力吗”的问题中,51%的同学认为量化规则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压力,其中有14%的同学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3.量化管理评价简单,积分使用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班级量化考核积分的使用有96%用于评优评先,77%和64%分别用于排座位和奖惩学生,只有21%的教师会采用其他创新方式使用积分。现实中教师的奖励方式也大多是口头表扬,效果有限。如果奖惩方式不当,甚至还会增加学生对量化管理和教师的抵触心理,量化积分在学生眼里逐渐变成冰冷的数字,认为它只是便于老师对他们约束控制。在大多数班级里,量化管理的评价主体都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缺少学生之间的参与互评;评价内容也以成绩分数、纪律行为等为主,缺乏对学生道德思想变化的关注;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尤其个别综合素质评价分数较低的学生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使其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

当然,用积分进行评优评先,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但它毕竟与青春期学生特有的好奇爱玩、思维活跃等心理和兴趣存在或多或少的脱离。我们必须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对量化管理进行创新性应用,才能使其发挥更长远的作用,得到长效性发展。

三、班级量化管理的优化策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句话:“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而,在解決量化管理问题、提出可行性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加人文性和多元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因而,班级量化管理应以鼓励为主,提高奖励条目的比例,拓宽加分表扬的渠道,让量化奖励措施真实落地。同时,规则内容增加指导性,以便发挥量化管理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量化管理对他们的帮助和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公开让学生广泛讨论量化管理的优劣,在辩论质疑中,树立学生对量化管理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这些其实恰恰是有效施行量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对管理目的充分理解和肯定,才能真正让管理走进学生心灵。

班级管理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创建一个“自由”“多元”的空间。量化细则不宜过于细碎,要有弹性,对不适宜精确赋分的行为不可以“一刀切”。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分层,为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划分一定分值区间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价,将进步纳入量化考核指标。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其他方式,建立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弹性化、多元化的量化管理制度。

2.重视民主和监督,增加稳定性和科学性

任何班级管理都不能采用强制性手段,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更不能剥夺学生的决定权和管理权。班级量化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的监督和评价都应该有学生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怎样施行量化管理以及量化细则内容的制定都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大讨论;在执行过程中,每一项加减分都要给当事人讲明缘由,由其亲自签字并存档;班内公示用进步和表扬名单代替分数排名,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管理和监督部门的成员选定经由学生民主推选,监督程序方式制度化、规范化,反馈渠道多样化,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等情况的出现。同时,量化细则要根据班级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每一次的调整都应该经由学生商议表决,公开征询,切忌规则朝令夕改和教师“三分钟热情”的情绪化操作,保证量化管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3.坚持趣味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献策”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学生更具有个性,思维更加活跃,不仅好奇心强,而且喜欢创新和挑战。传统单一的量化积分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影响甚微,需要教师在施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多样且新颖的激励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可以将量化积分一部分转化为虚拟货币,把量化积分与经济活动中的积分在一定程度上等同起来,实行多样化的积分消费活动,举行积分兑换和拍卖会,进行积分抽奖和积分擂台赛;借鉴现行游戏的闯关模式,一个月解锁一个积分消费形式,设立专门的活动开发智囊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参加班级管理的热情;设置固定职务申请制度赚取积分的方法,鼓励人人“找工作”为自己赚取工资,激励学生为班级作贡献,以此加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利用趣味的分值卡、积分卡、抽奖券、奖章、勋章等对学生进行评级,鼓励学生为班级发展献计献策,建立班级长久的激励体系。

班级量化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没有万能公式。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独立个体,由复杂学生个体组成的每个班级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因而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定期对班级情况作相关调研,寻因溯源、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班级量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平安,廖昱.普通高中班级工作量化管理模式初探[J].科技视界,2013(22):120-121.

[2] 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5-6.

[3] 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05):17.

[作者:张欢(1989-),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量化管理量化班级管理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警察院校量化考核制度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