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生态位理论,阐释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内涵释要,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困厄的根源在于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张力不足和生态位整体割裂,并对此提出了生态位的有效分离、生态位的张力扩展和生态位的有机协同等脱困路径,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
[作者简介]黄煜(1982- ),女,江苏泰州人,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67-0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具有典型的社会小生境特征,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培养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一流人才为己任,理应要主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200万,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明确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保民生、维稳定、促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普遍存在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同质化现象严重和生态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引导高职院校有效整合各类生态资源,形成良性发展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最优化的“双创”教育人才供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一、探源: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内涵释要
生态是古希腊语中描述物种相互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词语,指的是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生态位又称为生态龛,最早出现在1910年美国学者 R.H.约翰逊的生态学著作中。经过格林内尔、埃尔顿、哈钦森等不同时期生物学家的不断阐释,历经萌芽(1910—1958年)、规范(1958—1970年)、量化(1970—2003年)和完善(2003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如今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构建了以基本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态位理论研究体系。
格林内尔认为,生态位是“种群呈现主动适应以及生长的环境条件的集合”。其观点主要强调了物种对空间单位的占有以及物种在整体生态系统中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埃尔顿认为,生态位是“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哈钦森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生态位是物种在特定生态系统中,通过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存空间以及相对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多样性,强调了物种本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即在一般状态下,一个物种或种群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一定的资源;同时,还揭示了所有物种都存在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生态位,寻找最佳生态位是发挥物种生态优势,实现其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R.H.约翰逊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种在其进化与发展过程中,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生态位,并通过与其他物种生态位的联系与交融推进彼此的有序衍进。高职院校虽然不是生物界中的物种,但其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与生物界中物种的发展较为类似,两者具有很强的耦合性。不仅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办学层次和不同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皆有自我生态位,每所高职院校内的党建思政、学生发展和“双创”教育等子系统也皆有自我生态位,他们彼此交融、共生发展,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构建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融合与资源优化,生态位理论更是渗透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各个领域,如信息生态位、规划生态位、校企生态位等。生态位理论适用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其内涵是指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整个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群体中的时空位态、功能作用及客观定位。这对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寻求和扩充适合自身的生态位以及协同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归因: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困境根源
(一)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重叠是衡量两个以上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性的量度。由于不同或关系相近的物种彼此所占生态位的关联属性不同,在整个生态链条中会导致相互间的生态位出现部分或高度重叠。因此,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一样,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普遍存在着重叠现象。每个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生态位都会与其他高职院校生态位在时空位态、功能作用等方面相互重叠、共有共生。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重叠程度越高,表明同质化程度越大,对创业教育资源的竞争性就会越激烈。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
一是师资队伍同质化。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有师资主要来源于学生工作处、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教师,以及校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等。由于校外兼职教师聘请费用高、随意性强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管理难等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生态位被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战经验的校内辅导员、班主任等占据。
二是课程体系同质化。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在大一下学期、大二上学期开设大学生“双创”基础课程,向学生介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创业融资以及创办企业实务等内容,这些课程不仅开设分散,而且内容高度雷同,根本无法匹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时代特征、专业特征和个性特征,难以让学生入心、入脑,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可与认同。
三是教育模式同质化。多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依然采用“大水漫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体验不足,尽管一些高职院校也会在课堂上采取启发讨论、模拟实战等教学方式,希望从理论、案例、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但总体来说成效甚微。
(二)生态位张力不足
生态位张力是对生态位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和丰富充盈性的集中反映,是生态系统中各类生态主体所占生态位的内涵与外延的动态力量。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主旨是激发高职生的创业精神,引导他们将专业知识和创业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地开展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创新、创意和创业构成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三驾马车”,形成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张力的场域,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现有的创业“态”(现有的创业能力)和未来的创业“势”(未来的创业潜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限制了其生态位张力。
一是边缘化倾向。一些高职院校将“双创”教育仅仅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部分,不仅课程教育和创业实践开设不足,还未能与专业和其他通识教育相融合;一些高职院校将“雙创”教育视为国家政策下达的不得不实施的指令,进行被动性的“双创”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将国家政策有效地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消极因素导致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际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很多学生都是在毕业后再次接受“双创”意识、观念和知识的培训成功创业的,反向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进一步被弱化、窄化和虚化。
二是功利化倾向。一些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仅重视“可见”的行为结果,而忽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培养。创业的意识、精神和思维作为不可或缺的迁移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业,还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乃至社会生活中,为其推动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重结果、轻质量的短视行为,极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生态位整体割裂
生态位整体是对生态位自身完整性以及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生态关联性的描述。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其他生态之间呈现联结松散、彼此分离的碎片化状态,未能形成合力,达成生态协同。“双创”教育不是高职院校封闭培养人才的活动,而是始终与企业、市场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系统化活动。
一是文化氛围缺乏协同性。高职院校未能形成浓厚的“双创”教育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缺少文化积淀、滋养与熏陶,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未能渗透到有关教育主体的心灵与思想观念中去。
二是政策缺乏协同性。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支持、鼓励“双创”的一系列政策,以期推动“双创”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缺乏协同性、协作性,无法形成系统支持“双创”教育的规章制度与法律体系,使得企业在支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与保障,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联系长期处于疏离和低水平状态。
三是需求缺乏协同性。由于当前创业市场的规范性、开放性程度较低,增加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难度和风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失败案例不断增多,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学校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在参与高职院校“双创”项目时更加趋于保守,不仅无法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也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三、优化: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脱困之道
(一)生态位的有效分离
生态位分离是在相同资源序列上的不同物种为降低竞争而选择不同的生态化,对同域资源进行合理分割,从而保持不同物种的共生状态。生态位分离不仅意味着不同物种之间对同域资源竞争的减少和对资源利用及配置的优化,还意味着同域中的不同物种各自获得了最佳发展位置和最大生存空间。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免生态位重叠所引发的同质化竞争。
一是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要设置“准入”门槛,按照“能教、会教、愿教”原则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双创”教师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双创”教育专业培训,如专业进修学习、企业实训等,综合提升现有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吸纳专业学者、企业精英、职业经理人等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士到校担任专职教师或校外导师,拓宽师资引入渠道,提升“双创”教育师资生态位的丰富性,使高职院校“双创”师资结构向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二是课程体系的特色化。高职院校要积极围绕“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创新课程—创新理论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创业训练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等“双创”教育课程设置的逻辑主线,按照面向市场、产出导向、分层实施等原则,构建与产业相融、与企业相融、与专业相融的多样性“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依循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保留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势与特色,又要实现“双创”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包容共生、与专业及通识课程的相互促进。
三是教育模式的个性化。同一层级中生态位的多元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呈正向相关关系。个性化、多样性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校整个“双创”生态系统注入活力和动力,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新时代“双创”教育形式和业态的变化,紧密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创设出人本化、情境式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生态位的张力扩展
生态位潜能即物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潜能、张力,表现为物种能量的累计、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具有极强的生态位张力与潜能。高职院校要在不超越生态位阈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掘“双创”教育生态位的价值内涵,激发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潜能。
一是准确定位“双创”教育的应有位置。作为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鼓励职业院校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更是明确高职院校要“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位居整个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
二是充分激发“双创”教育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保障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蓬勃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要走出依靠政策、项目的被动式发展路径,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社会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从社会“双创”的形势和业态变化出发,积极作为、主动思考、科学谋划“双创”教育发展的转化转型。充分激发学校自身的“双创”教育特色、价值与活力,立足于学校“双创”教育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主动调适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关于“双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价值、结构、功能、文化的重构重组。
三是扩大“双创”教育的影响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教育课程,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因材施教,有目的性地孵化“双创”教育的种子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能够获得实质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自主决策项目内容,以团队协商的方式制订项目计划,在实施阶段不断尝试、调整项目实施策略,最终以有效的反思进行项目评价,其主要特征即突出学生的集体参与性、自主性、能动性。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全体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学习,使学生沉浸在“双创”实践中,触发学生对项目的思考、追问,形成全校皆创新的教学氛围,扩充和释放“双创”教育的影响力与活力。
(三)生态位的有机协同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其他相关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致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多数情况下两个或多个物种的单独进化会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一是营造全社会崇尚“双创”的文化氛围。学术界在讨论美国为何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最强经济实体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因于美国深厚的“双创”文化。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如若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双创”教育是国家创新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那么就会主动破除一切不利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错误思想观念,厚植“双创”文化沃土,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包容会通、合作共赢的“双创”文化氛围,使“双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联社会文化,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注入“双创”文化基因,激发他们的“双创”热情、活力与动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各种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二是创设互惠共生的长效机制。政府要重视构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协同机制,注重相关政策的群体效应。可以通过“双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适度放权与制度保障、共享政策红利,使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产生紧密的协同效应,确保二者始终以完整、健康、互惠共生的样态协同进化。
三是搭建“双创”教育供需共同体。促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与行业企业等需求侧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的“营养关系”,高职院校是行业企业人才的提供者,同时高职院校又需要汲取行业企业的资源,以培养出契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者。要通过主动建构“双创”教育资源、课程、服务等多样化的共同体,进行共同体内的物质、信息、能量流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的“双创”教育自组织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少雄.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育策略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6):64-69.
[2]成雁瑛.我國高校生态位研究:概念、应用及发展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6(4):39-43.
[3]姜乐军,邱德梅.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基于权变理论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26):64-67.
[4]梁晨,王屹.生态位理论语境下“双高院校”建设的源流、困厄及脱困之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7-23.
[5]刘月秀,钟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14-116.
[6]张超,张育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策略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163-166.
[7]朱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