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职院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协同化扶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实践经验。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校地联动进一步提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水平,并激发内力巩固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扶贫模式;成果巩固;防止返贫;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孙凤敏(1992- ),女,山东临沂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浙江 金华 321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39-06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创新与突出亮点。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教发〔2016〕18号)等文件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协同化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实践经验。但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尚未从学术角度将实践经验概括化。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新要求。面对新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总结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扶贫成果的巩固拓展工作,继续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对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探讨高职院校持续巩固拓展扶贫成果的举措,以期对扶贫理论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巩固拓展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有所助益。
一、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也是服务民生的“平民教育”①,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加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协同化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专业化扶贫模式
根据拉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的“贫困的恶性循环”②理论,贫困代际传递是贫困在家庭之間代际传递的现象,是导致长期贫困的重要根源。专业化扶贫是高职院校依托专业优势,通过专项招生、定向培养、技能培训等进行人才扶贫的一种模式,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专项招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针对贫困地区优质高职资源相对匮乏、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等问题,高职院校牢固贯彻“扶贫先扶智”的指示精神,积极落实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职院校专项计划等,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招生倾斜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的机会。据统计,2015—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招生约286.5万人,占招生总数的24.84%。③高职院校以“招生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为目标,近5年为“1100万个家庭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④。为进一步解决因贫失学的问题,高职院校还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从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服务支持等多层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比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经济资助、能力支持和精神关怀”三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等。
2.定向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在“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指引下,高职院校紧盯贫困地区的人才需求,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定向招生、定制培养、定向就业”让更多的人才愿意在贫困地区扎根工作,为贫困地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向贫困地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累计72万余人,其中向国家级贫困县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累计36万余人。⑤可见,高职院校已成为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对于解决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改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让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应尽的法定职责。针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结构特点,高职院校本着实用实效原则,面向贫困地区就业重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比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五龙镇贫困人口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新疆昭苏县乡镇场干部培训,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苍梧县6个贫困村开展了沙糖桔和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等。据统计,2015—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展的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累计330余万人次,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⑥可见,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开展技能培训,且不断扩大在贫困地区的培训覆盖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产业化扶贫模式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加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化扶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面向贫困地区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地方的产业扶贫政策,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各项技术服务需求,围绕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养殖、乡村旅游、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等,逐步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充分体现了技术支撑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示范性。据统计,2015—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共计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6358次。⑦总体来看,高職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最大的特点是以“组团式帮扶”为抓手,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脱贫致富优势。目前,全国大约有4/5的职业院校单独或联合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比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硕士团”“博士团”“教授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农科技服务团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红船领航扶贫”团队等。
2.面向贫困地区开发产业发展特色项目。高职院校在了解和掌握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弱点、潜力和优势基础上,整合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和贫困地区的优势,以产业扶贫项目为牵引,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已形成了“高职院校+合作社+贫困户”“高职院校+企业+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特种养殖、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高职院校+村委+合作社”的扶贫模式,在里深村建设茶叶加工厂和里深六堡茶研究中心,孵化了多个“里深”品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高职院校+公司+村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高职院校+公司+村民合作社+入股农户+贫困户”等富硒产业发展模式,为南宁上林县的玉峰村等5个顶点扶贫村开发富硒系列产品,发展富硒特色种植产业。据统计,2015—2019年高职院校累计为贫困地区开发或引进各类产业扶贫项目6537个。⑧这既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能力和脱贫的内生动力,也拓展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场域。
3.面向贫困地区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各地实践来看,高职院校正在发挥其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通过成立“校农结合”联盟或集团、开发产品销售平台等不同途径,积极为贫困地区搭建各种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副产品出村进城。比如,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建立的“校农结合”高校集团、烟台职业学院的“小青核”新农平台。这些产业服务平台适应现代市场消费需求和营销方式需要,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一头连着市场,不仅可以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产量、价格、市场等信息,避免盲目生产,也可以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供销拓宽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协同化扶贫模式
协同化扶贫源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nnan Haken)提出的“协同理论”⑨。高职院校的协同化扶贫包括东西部区域间协作扶贫和区域内协同扶贫两个层面。
1.东西协作扶贫。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招生协作。高职院校主动承担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等东部14个省份的高职院校面向贵州等10个中西部地区安排招生计划12万人。二是校校结对。东部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促进资源共享为重点,通过互派挂职干部和教师团队,结对帮扶中西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带动贫困地区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比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湖南省高职院校对口援助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三是校县结对。东部高职院校重点围绕党政建设、产业扶持、人才支援、设施建设四大工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比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携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进行扶贫。
2.省域内协同扶贫。高职院校开展省域内协同扶贫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校校结对。高职院校发挥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对口帮扶省内国家级贫困县的中职学校。比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22所贵州省高职院校对“9+3”县区⑩的中职学校进行对口帮扶。二是校村结对。高职院校围绕产业扶持、人才支援、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健康教育、生态保护等对省域内的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派出驻村专家、校企合作、开展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口帮扶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下涧村;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与汉川市垌冢镇新华村结对,多次派出医疗团队为村民送医送药,举行防疫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健康卫生服务巡诊系列活动。三是校县结对。高职院校紧紧围绕贫困县实际,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育、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优势进行结对帮扶。比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商营销、畜牧养殖、水利工程规划治理、人才技术培训、科技人才选派等方面对范县进行结对帮扶。
二、高职院校巩固拓展扶贫成果面临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协同化扶贫方面成效显著,但面对新形势,还应在巩固拓展扶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一)新冠肺炎疫情给高职院校巩固扶贫成果带来严峻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和全球的持续蔓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也给高职院校巩固扶贫成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扶贫产业发展艰难。扶贫产业尤其是村级的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很多产业无法正常启动运行,甚至一些企业因难以承受冲击而倒闭。疫情常态化之后,市场需求恢复相对滞后,聚集性消费需求仍不能充分释放,贫困地区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仍受到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的任务较为艰巨。二是贫困群众收入下降甚至失业。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贸易壁垒明显增强,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客观上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订单锐减、用工减少,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增收更加艰难,导致部分低收入和刚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甚至产生新增贫困人口。初步摸底数据显示,“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11。三是农副产品积压滞销。虽然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农民线上销售农产品,解决了部分产品滞销问题,但由于电商人才匮乏、销售渠道的不稳定性以及疫情的影响,许多贫困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产品滞销、收入减少等问题。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12但贫困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征,脱贫攻坚后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终结。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扶贫实践来看,能否保障脱贫群体、脱贫地区获得稳定的收入并持续地增长,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巩固拓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目标。面对新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刻总结精准扶贫经验,警惕脱贫攻坚后的“松懈”,不断巩固拓展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更要准确理解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继续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减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不健全
脱贫摘帽无法保证一劳永逸,刚刚实现脱贫的地区和群众还存在着返贫的风险。随着全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任务后,扶贫工作重心将向防止返贫转移。返贫往往具有一定的潜伏性,背后根源是扶贫措施的短期性、不稳定性。结合高职院校扶贫模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协同化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短期效益、轻长效机制的现象。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蔬菜种植、家禽林下养殖等年内可实现经济效益的“短平快”种养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可以达到快速增收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随时可能出现返贫。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信息对称、及时有效地防止返贫的监测預警机制,不能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的返贫致贫风险,及时预警,导致帮扶措施不能及时跟进。
三、高职院校持续巩固拓展扶贫成果的策略
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切实做好扶贫成果的巩固拓展工作,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防范未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预警机制
返贫是一个不断复发的过程,具有易发性和频繁性。要想彻底巩固脱贫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预警机制。一是定期走访排查。高职院校要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等开展定期走访排查,充分了解已帮扶地区、已帮扶产业、已帮扶家庭的基本情况,分析扶贫成果的稳定性。二是持续跟踪监测。高职院校要对已帮扶的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地区、家庭等进行持续跟踪监测,一旦发现可能返贫或者致贫的迹象,要提早进行预警、诊断,并及时给予救助帮扶。三是做好持续帮扶工作。进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阶段后,高职院校要继续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帮扶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标准更高,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帮扶并重,以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做实致富底子。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后续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帮扶措施,积极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避免出现“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
(二)校地联动:进一步提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水平
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高职院校要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在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中高职教育发展、对口支援农村和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校地双方优势互补。要立足帮扶双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对口支援,着力在培育产业、智力帮扶、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将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与被帮扶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土地空间等优势相结合,实现帮扶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从对口“支援”走向“合作”是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继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要巩固结对帮扶工作成果,做深、做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后续帮扶工作,对脱贫户、脱贫村等后续生产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脱贫不脱手。三是充分发挥联盟的纽带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要联合组建全国高职院校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发展联盟,实现联盟内院校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努力推动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走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
(三)激发内力:探索巩固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
脱贫与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存在紧密的逻辑顺承关系。巩固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持续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一是加大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定向培养力度。高职院校要按照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灵活设置相关急需专业,大力推广校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经验做法,落实高职扩招高素质农民的政策,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力量。二是增强农村重点人群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要以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技能提高为核心,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经营管理者、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妇女等开展便捷化、多元化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潜力和活力。三是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高职院校要集聚专业优势,不断加大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撑,重点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扶贫产业、健全和巩固优化扶贫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等下功夫,充分发挥产业在巩固脱贫成果和稳定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方面的治本作用。
[注释]
①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77.
②(美)拉格纳·讷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6.
③⑤⑥⑦⑧数据来源于彭振宇等撰写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
④数据来源于谢俐、彭振宇撰写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
⑨刘俊生,何炜.从参与式扶贫到协同式扶贫:中国扶贫的演进逻辑——兼论协同式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2):207.
⑩“9+3”县区:贵州省的紫云、纳雍、威宁、赫章、沿河、晴隆、望谟、从江、榕江、水城、织金、七星关区。
11民政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20-05-12)[2020-11-25].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005/20200500027431.shtml.
12程世勇.精准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N].光明日报,2020-03-30(6).
[参考文献]
[1]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18-11-22(14).
[2]段小力.返贫的特征、成因及阻断[J].人民论坛,2020(3):90-91.
[3]解群,房剑森,石芳华.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13-17.
[4]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38(12):281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