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其高质量发展,受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标准等外生变量和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保障、内部治理等内生变量的共同影响,需要以项目化来推动不同变量之间的耦合。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看,其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在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新阶段,应坚持以项目设计与遴选为基础,以标准研发与应用为导向,以过程监管与管理为核心,以建成验收与评价为关键,以资源统筹与整合为保障,通过项目化持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项目化;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安徽
[作者简介]武庆鸿(1963- ),男,安徽利辛人,安徽省教育厅评估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33-06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开启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新阶段。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学校内涵建设上提质增效的自身要求、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发展等,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以项目或任务形式引导地方政府落实主责、推动学校内涵提升和创新发展,无疑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2016年启动的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三年时间的建设,对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实践经验和做法对项目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变量
新技术挑战和新形势机遇引发了理论界对中等职业教育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讨论。姜大源从功能、发展和观念三个维度出发,强调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从教育体系角度看,李玉静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后续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石伟平通过论证三个假设的不成立,提出在新工业革命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何种观点,都阐释了内外环境的变化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外生变量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并且呈现出相对单向的因果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集中体现在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其中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和办学标准是影响最大的外生变量。从办学规模看,与高中阶段职普大致相当政策要求的执行情况密切相关。执行落实到位的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往往会因为办学规模能保持基本稳定而更加注重内涵质量的提升;反之,则难尽人意。从经费投入看,其力度大小直接决定了校园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等硬件和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软件的水平高低。就实际情况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投入,与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相比常常存在较大差距,且因地方政府财力不同,也造成不同地方中等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上差距较大。从办学标准来看,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这些基础性、引导性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是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的重要依据。但因为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以及学校类型的多样,亟待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构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或行业标准,加快形成引导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准体系。
(二)内生变量
作为办学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内涵建设中立德树人、服务区域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保障、内部治理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构成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变量,并在较长时期内隐性地对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立德树人是核心,其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一种理念应融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为一种行动更要融入每一堂课。教学质量是基础,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还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其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应体现在质量上,这也是学校打造特色品牌的基本依托。服务区域经济是目标,专业的动态调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供给能有效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能有效促进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双方相辅相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到教学全过程的参与等多途径双向合作和互动,无不指向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是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涉及很多利益主体,通过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协同创设良好的环境,越来越成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变量耦合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变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使在同樣的输入条件下,不同的环境(参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黏合这些要素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项目驱动。事实上,项目制的作用就在于推动政府内部动员由“层级动员”转向“多线动员”,推动行政资源分配演变为项目中心模式。项目制驱动在明确的建设周期内,有着预设的建设目标、科学的实施方案以及合理的项目团队,有效保障工程的实施。同时,项目化驱动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聚焦典型成果,积累成功经验,更加有益于推广和应用。从外生变量来说,项目化驱动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有效强化外界环境因素对基础建设的保障作用。例如,专项资金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能确保经费投入的针对性、成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从内生变量来说,项目化集中发力,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要实现这种价值预期,有三个关键环节必须要把握好。一是分解过程,即项目的设置,要通过模块化拆分,有效降低高质量发展系统工程的复杂度。二是聚焦过程,即指标的设计,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指标对内涵建设中多变量的融合设定目标。三是建设过程,即项目的管理,强化项目的过程指导和综合评价,自上而下地对项目建设进行多方指导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要素的融合进行纠偏和评价。
二、项目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实践
2015年底,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在整合国家和省级各类职业教育项目资源的基础上谋划并启动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启动以来,按照“整体规划,同步实施;创新机制,改革推进;以市为主,强化统筹;过程管理,跟踪问效”的原则,省级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完善机制、保障建设,各市加强领导统筹、重视监督指导,项目学校加强推动实施、重视管理提质,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带动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质量效益和服务能力全面显著提升。
(一)思路与举措
1.强化项目设计。为有效实现中职高质量发展,2016年安徽省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按多变量分解设计为6类项目,即省级示范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省级名师工作坊建设项目、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和省级技能大赛赛点建设项目。其中,示范特色学校作为建设品牌,突出表现在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条件优良、教育教学水平高、学校管理科学等方面;示范专业是质量提升工程的核心,在建设示范专业的同时辐射其他专业发展;示范基地、名师工作坊、现代学徒制试点三个项目作为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支撑点,是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技能大赛赛点反映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成效,有助于提升示范特色学校的品牌和声誉。整个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以形成品牌效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宗旨,全面推动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强化投入保障。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数量多、分布广、经费足,为中等职业教育夯实基础提供了保障。项目建设以市为主,强化统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布局结构,强化落实和实施。整个工程启动项目建设957个,其中示范特色学校84所、示范专业299个、示范实训基地299个、名师工作坊20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42个和技能大赛赛点31个,实现安徽省县域覆盖率达95%。每个建设项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配足资金,分批划拨,专款专用。项目实施明确建设目标、内容以及标准,指导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整个工程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标准链,为夯实基础提供了引导方向。项目建设对照《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遵循《安徽省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数据填报对标项目核心指标填写指南,项目验收有项目验收工作指南等。
3.强化过程管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分定位与基础、特色与发展、质量与成效三大类,设计出了能够全面反映、客观描述而又便于数据采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6类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最终评价进行测量和比较。量化指标体系共计33个一级指标、76个二级指标和191个观测点,其中直接量化的数据采集有202项,较为全面地衡量了影响质量工程的内外因素。在项目建设的进程中,强化团队项目合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围绕区域经济对接主导产业,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项目质量效益,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4.强化绩效考核。运用信息技术,强化专家诊断,为项目过程建设提供权威指导,建立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集建设管理、评估验收、分析决策等功能于一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专家全程跟踪指导,通过材料查阅、实地验证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并及时反馈。
(二)进展与成效
1.集聚效应带动办学规模稳步增长。项目建设以来,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为344所,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4.38%,在校生752810人,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7.53%,在全国31个地区中排名第三。安徽省近3年的校均在校生人数及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规模上看,安徽省中职生招生数的职普比近三年比较稳定,保持在45.3∶54.7左右,高于全国三年平均数42∶58。究其原因,主要是列入示范特色学校和示范专业项目建设的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较快,84所示范学校校均规模达3230人,比2016年项目建设初期增长了21.17%,299个示范专业平均规模达464人,比项目建设初期增长了32.28%。
2.投入效应驱动办学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安徽省中职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部分投入主要集中在项目相关的硬件条件改善上。从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以示范特色学校为例)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达到建设标准。其中,示范特色学校通过建设,占地总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高于全国和安徽省平均水平,比2016年分别增长了24.27%和16.74%。教学仪器设备方面,299个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值平均636.65万元/基地,增长48.10%。
3.对标效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要素改善。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協同育人,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照建设标准重点突破,如示范专业建设建立了校企双带头人制度;示范实训基地服务的学生获市级一等奖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达5779项;名师工作坊项目团队成员获教科研成果或技术研发成果数4653个;现代学徒制项目中企业参与度高,企业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179.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994.94万元。
4.示范效应推动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项目建设形成了雁阵效应,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专业布局上看,299个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中加工制造类、财经贸易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四个专业大类位列项目建设总数前四位,占比57%。从就业情况看,根据2019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30万人,66%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以示范特色学校项目为例,毕业生就业率从2016年的95.17%提升至2019年97.88%,本地就业率由53.88%提高到63.58%。项目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示范专业的专业资源应用于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竞赛等项目达1045个,比2016年增长33.71%,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8.9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5678万元。
(三)问题与不足
1.项目遴选入库机制执行不够到位。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并强化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改革要求,将项目遴选名额下达各市(直管县),由各市(直管县)组织遴选,省级审定、入库建设。由于名额分配到市,有的市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未能严格按照标准遴选,将少数基础较差、不具备项目建设能力的学校(项目建设领衔人)遴选进库,这些学校(项目建设领衔人)虽经过三年建设,但仍未达到项目建设标准。有些项目如同一专业的示范实训基地申报重复率较高,特别是有同一市域多所学校申报同一类专业的示范实训基地的情况,没有突出引领和示范作用。
2.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安徽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印发了《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评估验收办法》等。有的项目学校对项目建设标准、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把握不准,项目建设方案相对简单,与验收指标体系不够匹配;有的学校建设方案实施不到位,有的市督查指导不到位,致使一些项目建设成效不明显,甚至达不到验收标准。
3.项目资金保障机制实施不够到位。安徽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安徽省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中央和省级资金拨付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不够配套,有的项目建设资金预算过大,地方又无配套资金,导致建设资金不足;中央、省级资金拨付到市、县后,有的地方拨付到校不够及时,有的项目学校对质量提升项目资金未做到“专款专用”。
三、项目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反思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类型发展、提质培优的新阶段,要以项目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把握好项目设计与遴选、标准开发与应用、过程监管与诊改、建成验收与评价、资源统筹与整合五个重点环节。
(一)以项目设计与遴选为基础
项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加速器”。首先,必须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系统编制项目,并且重视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相对接,既考虑区域均衡发展,又突出重点区域和特色区域。其次,要抓好项目遴选建库。遴选是项目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首要关口。优秀项目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达标的项目则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进入安徽省级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库的957个项目,经过三年多建设仍有31个项目未达到合格标准就是例证。最后,要发挥省市两级统筹作用,按照总体调控、市级遴选、省级审定的方式,把好项目入库关。在市级遴选推荐的基础上,省级层面要组织专家对市级遴选推荐项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遴选入库项目的质量。
(二)以标准研发与应用为导向
只有按照标准建设与评价,抓好项目建设标准的细化与落实,才能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经验,必须充分细化项目建设标准并研制相应的评估验收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既要有质性指标,也要有量化指标,还要将具体指标细化为若干主要观察点并赋予内涵说明,以确定核心指标及关键性数据。同时,要根据验收指标体系,研发并应用集建设管理、评估验收、分析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设团队可以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查阅信息,提交建设过程材料,填报核心数据;专家团队可以登录平台审阅建设材料,与项目团队沟通、反馈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管理团队可以通过平台获悉项目整体推进情况和建设成果,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后续决策。此外,省级评估中心还要分区域对项目学校有关领导、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建设专项培训,保证建设标准全面准确的落实、管理平台广泛正确的应用。
(三)以过程监管与诊改为核心
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使项目的投资效应最大化,必须强化过程监管。过程性绩效监测是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通过绩效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进度。借鉴其成功经验,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的检查监督,适时开展工程建设回头看活动,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定期到项目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对项目发展诊脉开方,为各项目负责人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组成员不定期地对学校上传的项目建设资料进行远程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实时进行反馈。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拟定问题清单,列明诊改内容,督促各县(区)相关部门和项目学校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整改,并及时报告进展情况。与此同时,还应在项目建设学校之间搭建相应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项目建设专家讲座、优秀项目建设学校现场观摩等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建设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四)以建成验收与评价为关键
要以项目建成验收与评价为手段,强化项目内涵建设,促进项目目标按质按量达成。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要落实“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仔细审查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和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情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在规范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项目建设质量方面,一要坚持学校自评与专家考评相结合,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实现专家现场核验及网络评审的全覆盖,保障评价的准确性;二要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既关注中期的过程评价也突出建设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评价的全面性;三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结合,依据专家的主观判断与核心指标数据的达标度,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四要坚持目标实现与创新发展结合,评价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在确定是否通过验收的同时并评定“优秀”项目。同时,还要通过征集典型案例等形式,引导项目学校总结提炼建设经验,鼓励项目学校形成特色并加以推广应用。
(五)以资源统筹与整合为保障
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以市为主统筹各项资源,将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最优化调整与组合,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要推动各市级政府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调度,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统筹市级项目和经费,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要明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和市级专家的责任,构建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机制,以加强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总体推进。要组建市级职业教育互惠教育共同体,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的职业教育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在资源统筹和整合的过程中,市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整体上把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和规划,为项目建设和实施提供强大支持。通过区域资源统筹与整合,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形成项目建设的外在监督与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连载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21-36.
[2]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7(28):3.
[3]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16-20+77.
[4]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3(2):64-79+205.
[5]陈子季.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