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2021-03-25 04:37肖福流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证书应用型办学

[摘要]知识与技术技能分开评价、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尚未形成等现实,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将得到全面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将得到深度融合。同时,也要面临师资能力不足、专业设置需调整、理实并重不凸显、管理制度不匹配的挑战。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能力;强化办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肖福流(1976-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博士。(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27-06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试点工作,这不仅是我国在双证书基础上进行职业证书制度设计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更是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础上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体现。作为1+X证书制度的受益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做出积级的应对。

一、1+X证书制度推行的现实背景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二十多年来,职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开展了“两种证书”试点和推进,探索不断深化,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轻型升级,双证书制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知识与技术技能分开评价

知识与技术技能分开评价,忽视了知识能力与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性。双证书获取过程中,职业院校负责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考评。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劳动管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涉及经济利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自行设立大量证书类型,不同认证实施机构在其证书获取方式、获取资格上缺乏沟通与协调,口径宽窄不一,内容交叉重叠,证书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定标准。2015年以来,国家陆续取消了若干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仅保留了140种资格类证书,除了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消费者权益等的资格类证书外,其他资格证书的职业规范标准、技术技能评价等责权均下放给了行业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即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的场所,学生在“实战”中应用所学知识,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分离,理论与实践指导分离,忽视了知识能力与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性、情境性与互补性。

(二)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形成

目前,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形成,课证融通还缺乏必要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一些地区尝试将学历文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中,职业教育学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各自为政。职业院校注重学历教育,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企业考评机构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资格认证为主。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的体系不同、渠道不同、规则不同、标准不同,彼此融合起来难度较大,社会运行成本增加。此外,行业企业用人时以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为入门条件且仅认可有限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无直接关联、相互脱钩,与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学校关注度不够,重学历轻职业资格证书现象突出;学生热情不高,认为获取资格证书是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见,全社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国家资历框架,呈现出课证不容、课证难容、课证脱钩的现状,课证融通的环境与生态没有形成,标准与路径没有打通。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但在1+X证书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同样存在上述两种情况。

二、1+X证书制度的推行给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机遇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给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人才培养机制将得到全面完善

1+X证书制度设计的“X”证书分为校内、校外实施的面向社会人群和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社部负责管理监督考核校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组织制定职业标准;教育部负责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技工院校由人社部门负责),并依据职业标准开发教学标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对接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这一制度设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教学标准相对接,将职业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融合,将知识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形成同步推进,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学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机遇。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对照1+X证书制度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破除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认清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将得到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其核心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共制定、教材共编制、项目共申报、教学共承担、实践共指导等方式开展合作。但多年来,“校热企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合作仅仅停留在纸笔协议层面,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不够。《实施方案》指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随着政策红利的落地,行业企业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合作,产教融合將不断深入。

三、1+X证书制度的推行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1”与“X”的内涵、外延均发生了一定变化。“1”不仅仅是纯理论的内容,还包括“X”的相关内容,能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能促进技术技能的提升;“X”不仅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还应该有产业链、创新链与岗位群的能力分析等其他能力要求,“X”需要“1”的支撑,对“1”有补充、完善、改进的功能。这对于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师资能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获得硕士点授权或更名大学等愿景,往往采取“外引”“内培”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外引”注重硕士特别是博士的引进,“内培”注重选送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这些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从校门到校门,带有浓厚的“学术”背景,但缺乏实践经验,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同时,教师基本是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而获得“双师型”教师认定,事实上并不具备相应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另外,教师资格的准入缺乏技术技能的考评。教师资格准入没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只由所在省教育厅所属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后,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四门理论课考试,考试合格后进行简单的教学技能考评就颁发高校教师资格证,缺乏对理论运用能力的考评;而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无须参加考试,只需要参加岗前理论培训,在获得培训合格证后以申报的形式直接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二)专业设置需调整

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中可以看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按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包括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952种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近5年时间里,大部分学校专业设置仍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没有进行相应调整。统计2017年、2018年、2019年教育部新批准的本科专业可知,全国75%左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专业是按照学科体系来申报的。同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硕士点建设时,突出学科门类,弱化专业性,专业之间不衔接、不共享,专业群没有形成,学科与专业之间呈现分离状态。而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产业、行业、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分类为主要依据,按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包括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近1000个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凸显学科门类或学科性,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大调整,做到专业直接对接专业大类、专业类或专业,直接对准区域行业产业链或专项技术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1+X证书制度设计的初衷。

(三)理实并重不凸显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研究能力、研发能力、分析能力、技术改造能力,且能在各行业的关键岗位或典型领域中从事应用技术工作、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实际办学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较突出。从课程体系设置看,理论课偏多,通识课和专业核心课比重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少、课型少、课时数少;必修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且有选择限制;从教材使用上看,选用的教材理论性太强且相对陈旧,内容更新缓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学生掌握的是未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理论知识;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教师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为主,缺乏创新和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四)管理制度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追求高大上的科研项目,应用型办学定位被弱化,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人事、评价、绩效以及学生管理等制度设置都带着学术型普通本科高校的影子,应用型办学理念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得以体现。例如,教学方面,没有深入落实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務一线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占比小,缺乏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指导实践的机制;科研方面,制度设计关注带有学术性科研项目申报,缺乏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改造型、服务社会型项目的申报引导;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引进学术型硕士、博士为主,缺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工匠型”技术能手进入教师队伍的制度;职称评定方面,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和社会服务是软指标,缺乏实践型、应用型成果指标设置;评价机制方面,把争取科研项目及项目经费的多少和发表学术论文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缺乏实践服务类、应用开发类、政策咨询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评价等;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参加创新实践训练的支持政策,缺乏学生参加行业企业“实战”练习的支持政策和学分转换政策等。

四、基于1+X证书制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举措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实现有效衔接,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

一是搭建教师学习成长平台。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组织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搭建校企互动的“双基地”“双平台”教师能力提升训练,制定系列支持教师参加“双基地”“双平台”工学交替学习的制度,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技术能力、操作能力快速提升;制定教师职后访学(进修)制度,分批次、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

二是调整教师招聘来源渠道。一方面,每年拿出一定的新教师岗位招聘指标落实《实施方案》规定的“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保证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逐年扩大;另一方面,高学历教师招聘除按原渠道从高校招聘硕博士外,逐年增加专业硕博士教师招聘比重,使师资队伍形成“学术型+专业型+实践型”教师的优化团队组合。

三是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制定符合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其中,把教师获取“X”证书、熟练掌握“X”技能以及“X”涉及的产业链、创新链、岗位(群)的能力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考核结果与“双师型”教师各项待遇直接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另一方面,规定“双师型”教师每年累计至少有一个月在行业企业一线指导学生实践或自己在行业企业一线实践,校企共同考评。

四是把新技术研发、新工艺流程改进、专利发明、企业(行业)岗位(群)工作创新等列为“双师型”教师除理实能力外的第三能力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双师型”教师待遇提高的主要参考条件之一。

五是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引进专业组织培训教师或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占比,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二)强化办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

办学理念代表学校办学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决定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认同,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源泉。从逻辑上讲,只有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深入人心,每位教职工都认同、知晓和理解,办学才有方向感,工作才能有序开展,才能有针对性并形成推动力。学校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清、讲透、讲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不断强化全体教师落实办学理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应用型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处处得以体现,时时都在落实,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

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设置专业(群),形成动态调整与申报专业机制,专业建设与区域需求直接对接,充分挖掘专业(群)特色,形成突出的专业(群)办学特色与亮点。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强化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专业(群)特色,让落实办学理念与专业办学特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在产学研一体化融合中,开展专业与课程特色化建设,打造一批直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王牌专业(群)、品牌专业(群)与“双师型”教师团队,营造富有活力的竞争生态,驱动内在动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基于1+X证书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刻把握“1”与“X”的内涵,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是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群)、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直接面向岗位(群)、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深刻理解1+X证书中“1”的内涵,这里“1”既有理论知识,更有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因此“1”的课程建设与职业需求直接对接,课程体系设置应模块化,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训练、实践拓展训练一、实践拓展训练二等课程(实践)模块。国家质量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专业特色课等为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模拟实操训练、专业研习(见习)训练、专业创新实践训练、专业实习(顶岗)等为实践训练模块,且两个模块学分比例基本持平,突出理实并重。同时,建议实践模块比理论课程模块多3~4学分,其中实践拓展训练一模块主要是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学校、企业、行业、创新创业组织等举办的各级各类实践活动,所得学分计入学分银行,实行与学历教育学分转换制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将教育评价组织开发的能够在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标准列入培养方案,可以将“X”证书作为课程体系模块之一,设置为拓展训练模块二——技能等级训练模块,实行学分制,将标准内容转化为1~2门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也可以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是“1”与“X”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双园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双元制+双园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双元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水平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双主体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旨在促进“1”与“X”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建设,教学过程和培训过程互相渗透,企业参与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管教学、共编教材、共研项目、共享基地等,內外结合,统筹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一体化教学与培训模式。“双园制”是指建设大学校园和大学科技园一体的“一校双园”,形成“企中校、校中企”模式。校园里建造科技园,企业里建造学徒中心,使大学既是校园又是科技园、企业既是实践基地又是教学基地,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相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在开展“1”与“X”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直接在校内企业园、产业(行业)学院就可以将理论用于实践,确保学生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基于1+X证书制度,突出“双园制”建设,深化“双元制”培养,强化“双元制+双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地,将极大地促进“1”与“X”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

顶层设计是学校的指挥棒,管理体制决定着教职工的价值导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走向,决定着学生努力的方向,决定着一所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因此,基于1+X证书制度,要从产学研角度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出台科研与教学并重、学术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政策措施,把实践评价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鼓励教师考取多个“X”证书,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学习;制定注重“1”的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学分转化或互换制度,支持学生到行业企业学习,创新学生参与行业企业研习、顶岗训练等方面的学分认定与互换制度,激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积极性。

规范管理机制必须是奖惩得当并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教师获得多个“X”证书可以作为职称晋升评审的主要参考条件,可以作为直接认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考取“X”证书的教师指导课时按正常工作量的2~3倍计算,绩效考核系数是同岗位的1.5~2倍,同等条件下岗位晋级优先,干部任用优先考虑等。

[参考文献]

[1]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2]李强.我国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困境及解决思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9(4):7-11.

[3]严毛新,徐蕾,何扬飞,等.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3):61-65.

[4]郑彬,洪坚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2-124.

[5]肖福流,宋贝.“双高”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14):50-55.

猜你喜欢
证书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少就是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