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概念之探与辨

2021-03-25 12:40:39李华英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典词典作家

李华英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汉语词组“经典”是一个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化专有项,在人文社科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皆有使用。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经典”亦使用颇多,通常被用来与英语中的the classic(后文简称classic)互译。众所周知,“经典”植根于汉语语言文化传统,classic立足于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英语语言文化传统,尽管不同文化间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差异性仍是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主导特性,尤其是汉、英文化。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性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在接触、了解与接受汉、英文化中的某些对应的术语、概念、观念或思想时不能囫囵吞枣,要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做到操之有度、行之有方。因此,作为文化专有项的“经典”与classic两个概念,二者有无差异?这是一个值得详细考察的问题。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溯流求源,探究二者的异同。

一、中国文化特有之术语 ——“经典”

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化里,“经典”一词是由“经”“典”二字组合而成的复音词①古代汉语有双音词和复音词之分。简言之,双音词是可以临时组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还可以与其他字组合使用的不同的字的组合体。而复音词则是固定的、成为一个整体的词组。[1]。在古代汉语②古代汉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但也有少量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叠音词、联绵词、复合词等。中,既有独立的、各自成义的两个词“经”与“典”,也有两者连在一起组成的双音词“经典”。

(一)“经”“典”各自之义

经,形声字,从糸,巠声。“经,织也”(《说文》)。“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经,常也”(《广雅》)。“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经”本义是织布机或编织物上的纵线、直线,与纬相对。引申出治理之义,如“以经邦国,以治官府”(《周礼·天官·大宰》)。又引申出遵循之义,如“肇堇(勤)经德”[2]。“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情采》)。经线在纺织时固定不变,而纬线来回穿梭其间,从而衍生出经世不变、万古不移的含义,遂被用来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典范性著作,如“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后又引申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即经、史、子、集的“经”[3]。

典,会意字。初文从廾(双手),从册,会捧读典册之意。《说文解字》有“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丌是放书的几案,将册置于几案上或以手捧册,皆有尊奉之意。《尔雅·释言》[4]有“典,经也”。《书·五子之歌》有“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安国传:“典,谓经籍”。所以“典”本义是典册、典籍,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典”的内容是要人们信奉遵守的,引申为常道、准则。如“吾子顺先典”。进而引申出制度、法律义,又引申为礼节、仪式和典礼。由典籍本义还引申出典故、故事义,由此引申出典雅、古朴、不俗义。由准则义引申出动词主持、掌管义,也引申出抵押、典当义及与之相关的抵押物义、当铺义。

(二)“经典”词义的演变及其现代含义

在汉语语言文化里,不仅“经”与“典”二字很早就有,就连二字结合构成的双音词“经典”亦是古已有之[5]。在《汉书·孙宝传》中便已将“经典”二字连用,说“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6]中有“而无如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遂不得不云子孙一气相感”。明确为“经典”下过定义的首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他对经典的定义是,“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史通·叙事》)。从《汉书》《后汉书》《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文例和刘知几的定义可知,大多数情况下,“经典”主要指古代圣贤的述作。但有时也用来笼统地指权威性的经书,如《晋书·李重传》“每大事及疑义,辄参以经典处决,多皆施行”。近人朱自清在《经典常谈》[7]谈到,他心目中的经典应“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部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朱自清心目中的“经典”含义比刘知几的要宽泛,不仅指圣贤的述作,还包括了诸子之书、史书和文学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把《说文解字》等字书亦囊括进来。此外,朱先生还说,“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言下之意,新式教育实行前的中国旧式教育针对的便是对经典的研读。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的思想、视野日益拓展,精神产出亦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促使了“经典”内涵的进一步扩大,不再仅限于典范性的著作,还拓展至指最有价值的或奠基性的著作。此外,经典还指宗教典籍,如《法华经·序品》“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又如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佛涅槃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概括而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指古今各个领域中那些能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著作,具有“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8]。

二、西方文化中的英语词汇classic

classic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被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使用。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经常用,然对之进行梳理和阐释的不多,即便有却不够全面、系统。所以,下文将通过三种渠道来考察classic一词,以便对之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一)词源考证

要弄清楚一词语,须知其音、形、义,含义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同源词的关系等。要达此目的,查阅词源词典最方便、最快捷。尽管词典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然与其他材料相比仍具权威性,是查词的首选工具书。下面将选取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词源词典,从中发掘和梳理出classic的词义。英语学习者最常用的词源词典是《英语词源词典》,可惜该词典未收录classic一词。

(1)《牛津英语词源词典》[9]

该词典对classic的解释是“第一流的”;17世纪用来指古希腊罗马典范作家的;18世纪用于指重要的古希腊罗马著作者(此时,其词源是基于classis一词形式之上的拉丁语词classicus或法语词classique)。classic用来指古代作品可能部分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学优于现代文学,部分原因是它们主要使用在学校课堂上。

(2)《克莱因英语综合词源词典》[10]

classic,形容词,其对应的法语词是classique。法语词classique的拉丁语词源是classicus,意思是指罗马人的各等级,尤其是第一等级,由此派生出名词classic,以及形容词classical。

(3) 《词语词源词典》[11]

该词典编者把classic与class并入同一词条。classic一词的意思改变过多次,所以有各种不同的意思。《牛津新英语词典》追溯其词源为拉丁语词classicus(意思是“属于某个等级的”),所以把之解释为“最高等的”。同时,该词典还补充说,此词后来受学校课程意义上的影响,指“在课堂上教授的作品”。而且,这一义项在文艺复兴时是其主要含义。后来,人们建议用classic来指能代表某个类别的所有东西,也就是一种范畴,一种能代表某种普遍性的概括。在意思为“召唤”的希腊语词kalein上,产生了具有“区分”意思的希腊语词klesis,然后在klesis上产生了拉丁语词classicus。简言之,罗马人用class一词把罗马人划分为六个等级。所以,就像学校的教室,如同一般的分类或归类法,词语class是一种类别划分、一种分组归类。西元2世纪,盖利乌斯用“有产者”来与“无产者”对立。此后,scriptor classicus与classical writer中的classicus与classical意思就是 “贵族的”。后来,classic这一含义还受到“在教室中教授的”观念的影响,因为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只有古希腊罗马人的作品才配教授。为此,我们便有了“经典”(classics)一词。

(二)术语词典中的辨析

除了查阅词源词典外,还应参考一些专业的术语词典。术语词典是一种术语类辞书,是学者和研究者的案头书。下面,将查看几部经常被参考、被引用的术语词典对classic的解释。

(1)《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12]

classic意思很多,主要有:第一流的、权威的;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学与艺术的;第一流的、公认优秀的作家或作品。起初,有产作家为上层阶级写作,无产作家为下层阶级写作。古罗马人逐渐用classic来指一流作家。中世纪,仅仅指被研究的作家,不关乎作者的功绩如何。文艺复兴时,仅古希腊罗马作家的重要作品才被认作是一流的,而且人文主义理想认为最好的classical作者技艺登峰造极。如今,它有三个意思:一流的、杰出的;古老的;典型的。形容词classical用来表示与古希腊罗马有关的东西。总是有“最好的”隐含之意,是值得模仿的标准。

(2)《文学术语汇编》[13]

该词典未为classic单独设立词条,只是在“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neoclassic and romantic)词条下略有解释。classic的形容词是classical。当用classical修饰作家时,指所有重要文学领域中那些取得优秀成就、创立了永久典范的古希腊罗马作家。由于classical强调文学成就的历史远久,因此classic用以指后世那些被广泛认为取得优秀成就、为其文类设立标准的文学作品。

(3)《新编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14]

无独立词条,列于classicism词条下,要意有三。其一,蕴含“伟大的”或“第一流的”之意。具有此意历史久远,阿里斯托芬的《蛙》中已见用。16世纪初期,又重新用来表示古代作家,寓意其优越性。其二,指学校所读之物。古希腊罗马人在学校阅读和模仿的优秀作家。此义项的含义在现代意大利语词classicismo与现代法语词classicisme的词义仍有体现。其三,用来表示“最伟大的”或“标准的”文学作品,以及指突出的文学发展时期。虽然首次出现是在16世纪,但这种解释现仍在使用,而且用于现代作家时,其中蕴含的自信不减当年气势。

(4)《劳特里奇文学术语词典》[15]

该词典对术语classic概念阐述方式与前三部词典大有不同。编者并未从词源、词义发展变化等常见模式呈现术语概念,而是通过借引名人名言或名句来达到解释的目的。阿诺德在文章《诗的研究》中说道:“经典”准确、恰当的含义是指所讨论的作品属于最优秀的”。在《什么是经典》一文中艾略特认为,人们形成经典概念完全是事后诸葛之举,以及历史视角的运用。对批评家而言,术语classic极为重要,他们可能成为艺术canon的保存者。对我们来说,“经典”首先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是经典概念发生改变的转折点。从阿诺德生活的时代起,术语classic的效力如道德批评衰落一样成比例地丧失。

(5)《世界文学术语词典》[16]

在classic词条下,有两条重要信息:通常,指具有永久价值的一部作品;这类作品兼具个性与共性的特征。但在classicism词条下,还有如下重要信息:第一,西元2世纪拉丁作家盖利乌斯在《阿提卡之夜》中创造了与“无产作家”相对的“有产作家”。有产作家指贵族作家,是为“幸福的少数人”创作,并未有人们妄意的“在学校教室里被阅读”之意。第二,盖利乌斯之后几个世纪,classicus其中一种错误解释把该词用来指,在大学或学园里值得人们永久学习的作家或作品。此项含义不仅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中占主流,而且存留在各现代语言中。第三,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古希腊罗马名作才值得学习,故有经典是由古希腊罗马的伟大作家构成的观念。第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文主义者也促成了扎根俗语的民族文学产生了诸多巨作,这些巨作反过来成了经典。第五从概念四又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古代和现代的经典都具体实现了抽象的、最高的美的理想,达到了比例和完美的永恒标准。

(6)《贝德福德批评术语与文学术语汇编》[17]

该词含义多,可以用来指有古希腊罗马传统的作品及其相应的模仿作品。当今最常见的用法是一种更一般性的用法。当一部作品被广泛而持久认可时,我们就称之为经典,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读者和批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具有超越其创作时代的优点。尽管有些人通常会将其定义为那些我们经常与西方canon联系在一起的选集文本,但classic一词可用来定义任何一种文化传统中产生的特殊作品。起初,classic文学是指为贵族写的作品。

(7)《牛津文学术语词典》[18]

classic指最高级别的作品,或那些堪称典范的、可用在课堂上作为榜样学习的作品。文学经典是指在这两种意义上都受到赞赏的作品,即通常是那些被认为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经得起批评趣味改变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是新近晚出,因此也被称作“现代经典”。然而,作为一门学术学科的classics研究古希腊与拉丁语言和文学,通常涉及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方方面面,比如神学和哲学。

(三)学者与研究者对classic的辨析

关于什么是classic?什么样的作品才配得上称作classic?西方学者和研究者从十九世纪起就展开了激烈讨论。他们通过著书、著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沙尔—奥古斯汀· 圣伯夫①沙尔-奥古斯丁·圣伯夫(Charles Augustin Sainte-Beuve,1804-1869),法国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作家,以将历史参照系应用于当代写作而闻名。他对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研究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法国最受尊敬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之一。、阿诺德②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英国近代诗人、评论家、教育家,当时知识界的批评之声,影响了艾略特、李维斯等一代文人。、艾略特③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弗兰克·克默德④弗兰克·克默德爵士(Sir Frank Kermode, 1919-2010),英国文学评论家,当代最博学、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以著作《终结感:小说理论研究》极其广泛的书评和编辑而闻名。1991年,克默德被封为爵士,是自燕卜荪以来首位被封为爵士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⑤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1930-2019),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与德·曼、哈特曼和米勒并称耶鲁四大批评家。、(法)安托万·卡帕农⑥安托万·卡帕农(Antoine Compagnon, 1950-),巴黎法兰西学院的法国文学教授,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国与比较文学教授。。

最早提到classic的西方学者是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他借助时间概念来定义classic,即能历经一世纪时间的挑战的作品[19]。在17世纪,威廉·坦普尔(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认为classic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淘汰,“因为书写者是无限的,就像蘑菇或苍蝇一样,在时间的小圈子里生与灭,而书籍(经典),就像谚语,经历时代的印记和尊重而获得主要价值”[20]。

(1)圣伯夫的观点

圣伯夫⑦后面几位人物的观点大多基于圣伯夫的观点或以圣伯夫的观点为出发点或参照点,故圣伯夫的观点用直接引文方式呈现。在《什么是经典》中详细阐述了他对classic的研究与理解。这篇文章是他1850年的一篇随笔(causerie),法语题目为 “Qu'est-ce qu'un classique?”,对应的英语题目是“What is a classic? ”,体现了作者对欧洲1848年革命的反思。后来,此文扩展为“De la tradition en littéture et dans quell sens il la faut entendre”,对应的英语题目是“O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and in which way it should be understood”,并作为他185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幕演讲词。

根据通常定义,classic是指备受推崇的而被正式宣布为圣人的年长的作家,并且是某个特定创作类型的权威。classic一词在这方面的意思最初是由罗马人使用的。classicus一词的比喻意被盖利乌斯(Aulus Gellius)用过,用来指作家:一个有价值、与众不同的作家……而“classicus assiduusque scriptor”则是指一个有真正财产、不被无产者人群所淹没的重要作家。这样的措辞意味着,那是一个已作出某种文学评价和分类的足够先进的时代。首先,对现代人而言古代人才能称得上是唯一真正的classics。古希腊人凭借奇运与自然天赋认为自己就是经典。最开始他们是古罗马人心目中唯一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家,然后被古罗马人竭力效仿。历经了以西塞罗与维吉尔为代表的古罗马文学伟大时期后,古罗马人产生了几乎独霸随后几个世纪的经典作家。之后的中世纪虽然不均衡,缺少品位,等级与秩序混乱,但也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对古代知识一无所知……15至16世纪知识的复兴拨乱反正,从混乱回归正轨,对典范的鉴赏力亦协调匀称。自此,真正的古希腊典范作家罗马在明朗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和谐地置于两座文学高峰。同时,现代文学诞生……经典的概念意味着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能促成统一,产生传统,形成风尚,自我传播,并能恒久持……真正的经典是这样一个作家:他丰富了人类思想,增加了人类思想的宝库,将人类的思想向前推进一步;他发现了某种道德和明确无疑的真理,或者揭示了某种似乎在人心中才能明白、才能找到的永恒情感;倘若表达的思想与见解以及作出的创新广阔而深邃,精练而明智,健全而绝妙,则采用何种形式并不重要;他用他独特的、适合整个世界的风格向人们言说,这种风格清新却无强为新之弊、新中有旧、既有丰富的现代感又有一切时代的特色……[21]。

在此文中,圣伯夫慷慨地展示了classic一词的描述性定义,追溯了其含义的发展变化,由最初指古希腊有价值的、受人敬仰的、被人模仿的模范作家的作品,然后词义拓展至包括古罗马有价值的、受人敬仰的、被人模仿的模范作家的作品,后词义再引申扩展,包罗现代文学中有价值的、受人敬仰的、被人模仿的模范作家的作品。简言之,圣伯夫的classic实指堪称“典范”的优秀作品。圣伯夫的经典观影响深广,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许多人,比如阿诺德,而且对后世文人学者的影响亦大。

(2)阿诺德的观点

阿诺德虽未撰写直接以“经典”为题的文章与著作,但他的《诗歌研究》一文中有他对经典的思考。《诗歌研究》是阿诺德为介绍四卷本《英国诗人选》而作。在此文中,他借由论述诗歌来阐发他的经典观。在他看来,真正的经典是最好的。“最好的诗歌(经典)是我们想要的;最好的诗歌(经典)具有形成、维持和愉悦我们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做到的”[23]。同时,我们还应考察经典创作者的性格品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诗人古典性格的真实性。如果他是一个可疑的经典,我们就详审筛查他;如果他是一个虚假的经典,我们就驳倒推翻他。但是,如果他是真正的经典,如果他的作品属于最优秀的(因为这才是经典一词正确的含义),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深刻地感受和欣赏他的作品,并鉴赏他的作品与那些不具有同样高尚品格的作品之间的巨大差异”[23]10。经典需要我们自己去甄别,不要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读经典时我们应擦亮眼睛,而不是被迷信遮蔽了眼睛。经典的不足我们要做到心里有底,当它从最优秀行列中跌落时我们亦要心中有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须以适当的价值来评价它”[23]10。

(3)艾略特的观点

《什么是经典》一文是艾略特就任“维吉尔研究社”社长时宣读的致辞,时间是1944年10月,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此文是艾略特对阿诺德前文观点的变相评论[19]。文中,艾略特借由谈论维吉尔提出了自己的“经典”观。首先,他认为“经典”含义不唯一,随语境的不同可以做不同的解释。有时候,用来指任何语言中的权威作家,突出其伟大,以及在某个领域里的持久性和重要性。有时候,指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总称和此两种语言文化产生的最伟大作家。艾略特认为,描述“经典”时,不应将之放在与“浪漫”对立关系中来考察,因为“经典”与“浪漫”是一对文学政治术语,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联系。他还指出,尊奉某部作品为经典,其实是事后诸葛之举,以及历史视角的运用。若用一词来描述“经典”,那便是“成熟”,因为只有当一种文明、一种语言和文学成熟时,“经典” 才会产生。它是成熟心灵的创造物。不仅如此,艾略特认为作为理想的“经典”还应展现一定广度和大公性,所以有普世经典与特殊经典之分。普世经典需具备全面性,即必须在其形式局限内,尽可能表达出该语言使用者性格的全部情感。特殊经典是那些与同一语言中其他文学作品相关,或反映特定时期生活观的作品。同时,“经典”还应有相对经典(the relative classic)与绝对经典之分(the absolute classic)。比如拉丁文学就提供了绝对经典,因为拉丁文学为欧洲文学提供了衡量经典的测量方法(measure)与判断标准 (criterion)[23]。

(4)布鲁姆

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The Western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是他应美国伯克利出版集团的邀请所作,并于1994年出版。在《序言与开篇》中,他还呈现了作家及作品被列入经典①布鲁姆该书有两个中文译本,译名皆为《西方正典》,分别是高志任译,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出的两册版;与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出和2011年出的两个中文版本。虽然两个译本题名都用“正典”一词,但在正文中却用“经典”。对于为什么在题名与正文中使用不同译名,二者未作明确的解释。的原因。原因“常常在于陌生性,这是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或是一种我们完全认同而不再视为异端的原创性”[24]。除了需具有陌生性外,布鲁姆认为,“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此外,经典的形成还涉及文学影响,“没有文学影响的过程,即一种令人烦恼并难以理解的过程,就不会有感染力强烈的经典作品的出现”[24]3。展示了以上观点后,布鲁姆从宗教和世俗两个方面探究经典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发展。

构思一部让世界不会遗忘的文学作品,这种想法来自何处?这与希伯来圣经无关,因为希伯来人视经典为弄脏翻阅之手的东西,这也许是因为凡人之手不宜持有圣洁之作……在世俗的写作史上,人们何时开始谈到诗歌或故事能够永存的?这种自负存在于彼特拉克的诗中,又被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大大增强。它也已隐含在但丁对自己《神曲》的赞许中。我们不能说是但丁将这种观念世俗化,因为他包罗万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没有将任何东西世俗化。对他而言,他的诗如《以赛亚书》一样大都是预言,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是但丁发明了有关经典的现代观念……密切关注经典隐喻之兴衰的柯尔提乌斯在《诗作为永恒化》这篇附论中将诗名之永恒追溯至《伊利亚特》,甚至还包括贺拉斯的《歌集》。这些作品告诉我们,是缪斯的口才和热情让那些英雄们不朽……但这一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世俗的经典观联系起来了,这样不是被赞颂的英雄,而是赞颂本身被视为了不朽。世俗经典意指一些受到认可的作家作品,它实际上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出现,即出现于敏感、感伤和崇高的文学年代。威廉·柯林斯的《颂诗》在“敏感”的英雄先驱中追溯崇高经典,自古希腊直到弥尔顿,因此是最早宣扬世俗经典传统的英语诗作之一。经典是具有宗教起源的词汇,如今已成了为生存而互相争斗的文本之间的选择,不管你认为这个选择是由谁做出:主流社会、教育体制、批评传统,或如我主张的是由那些自认为被某些古代名家所选中的后起作者[25]19-20。

此外,布鲁姆还认为,世俗经典不仅“倾向于收纳而非排斥”,而且“从未封闭过”。简言之,在布鲁姆的心目中,经典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24]36。

(5)卡帕农论经典

classic一词“其法语形容词classique17世纪就已存在,当时用来修饰那些值得效仿或用作典范的东西,以及指有权威的东西。然后从17世纪末开始,用于指课堂上教的东西”[25]。然而,卡帕农认为classic指“课堂上教的东西”纯属词源误用。“十八世纪,经典开始指属于古希腊罗马的东西。十九世纪,作为‘浪漫主义’的反义词从德语引入,才有了指17世纪法国伟大作家的意思。自此后,法语经典一词融合以上所有含义”[25]1190。

(6)克默德

克默德有三本与canon形成问题特别相关的著作分别是《经典》(The Classic)、《注意的形式》(Forms of Attention)和《历史与价值》(History and Value)。但最能体现克默德经典观的是其专著《经典》。1973年,克默德受肯特大学之邀,在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艾略特学院所作的艾略特纪念讲座。讲座内容1975年以《经典》之名第一次出版,后增加了新序和对内容作了一定修改,并于1983年再版。在《经典》中,克默德详细探究了西方文化中经典观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脉络,材料充足,内容翔实。在开篇,克默德便指出,经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西元2世纪作家奥鲁斯·盖利乌斯称“classics”为第一流的作家,即非无产者,以区别乌合之众。奥鲁斯所用的这个术语的社会应用和个人纳税义务有关,根据他的解释,classic就是指属于附加税阶级的作家。另外,奥鲁斯补充说,经典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古老性,即时间上的遥远(further off in time),这是经典作品对时间的要求。这种要求反复引发了后来的“古今”之争。中世纪时,神职人员也有参与。十分吊诡的是,“古今之争”通常会使得经典复兴,其中最大一次复兴便是“文艺复兴”。全面性是对经典的另一要求。只有满足了全面性,才会具有普世性。克默德还提出了维护与保存经典方法。“宽泛地说,有两种方法可以保持经典,让它与现代心灵相通。第一种依赖于语言学和历史学—它询问经典对于作者和最佳读者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那些拥有必要知识和技能的人又意味着什么。第二种方法是通融法,指任何一种可使旧文件表示出不曾表达的内容的方法”[26]。最后,克默德总结到,“经典就是写好很长时间后读的书。人们可能还想为其加上‘不受制度约束’的、‘由能人创作的’或其他规则来限定”。而且,克默德还说到,“我们唯一重视并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是那些存活了下来,足够复杂与不确定的,足以让我们拥有必要的多元性的作品”[26]121。

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the classics之比较

(一)经典与classic含义之要

通过在第一节中的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经典”概念的要义。从意思上讲, “经典”蕴含了一部分“经”和一部分“典”的含义。本指织布机或编织物上的纵线、直线的“经”,因在纺织时起固定作用,引纬线来回穿梭其间,故衍生出经世不变、万古不移的含义。此含义进一步引申,用以指能作为标准的典范性著作。“典” 从册在丌上,从会捧读典册之意,产生尊奉之意,从而被赋予典册、典籍之本义,进而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所以,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经典”概念是指中国古今各个领域中最有价值、标准的、权威性的和奠基性的著作。从时间上看,“经典”涵盖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从内容上看,“经典”囊括了三个方面的著作:第一,古代最有价值、权威性的、奠基性的经书、诸子之书、史书、文学作品、字书和辞书等领域的著作;第二,近代、现代、当代的最有价值的、标准的和奠基性的各领域著作;第三,古今最有价值的、权威性的宗教领域著作。

通过在第二节中的考察可知,英语classic对应的法语词是classique,拉丁语词源是classicus,classicus产生于具有“区分”之义的希腊词klesis,希腊词klesis又产生自意思为“召唤”的希腊语词kalein。总言之,classic的要义有以下三点。第一,指第一流的、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第二,在学校教授的、公认为最优秀的古希腊罗马以及其他用拉丁语与欧洲各国语言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经得起批评趣味改变的、伟大的,具有持久性和重要性的文学作品。从时间上看,classic涵盖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从内容上看,classic包含三类:第一类,第一流的、最优秀的和标准的古希腊罗马作家与作品;第二类,近代欧洲其他各国用拉丁语或各国俗语创作的第一流的、最优秀的和标准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类,现当代欧洲各国那些实现了“抽象的、最高美的理想,达到了比例和完美的永恒标准”的作家及其作品。

(二)经典与classic之异同

1.相似之处

(1)涵盖的时间范围相同,即皆涵盖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2)都具有垂范性、标准性和奠基性相似特征。垂范就是垂示范例,起模范表率的作用。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是一种榜样和规范。奠基是奠定基础,起基础的作用。此三种特征,经典与classic都具备。

(3)都拥有持久性、重要性的相似特性。持久强调维持长久,历久不变,说明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经得起批评趣味的改变。重要性表明某事物具有重大影响或后果,或者有很大意义。此两种特性,经典与classic都有。

(4)二者的用途相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用于后人的模仿;其二,用于教授。

2.相异之处

(1)对本质特性的要求不同。经典重在突出最有价值的、伟大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有价值暗示某事物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伟大的往往意指崇高、雄伟和令人景仰。最有价值的和伟大的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包含了道德价值判断。而classic强调第一流的、伟大的特性。一流形容事物的等级和类别,暗含在众多事物中划分等级。第一流的表明某事物是最好的,等级是最高的,是个中性词,不包含道德价值判断。虽然classic也要求对象的伟大,但在西方文化传统里,伟大的更多是指卓越与不同寻常,具有中性色彩,亦不包含道德价值判断。

(2)功能不同。虽然经典和classic具有相似的用途,但其用途产生的功能却差异很大。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要求所选对象是最有价值的,故而突出强调对象的“善”的要求。classic要求所选对象是第一流的,因此重点要求对象的“真”的要求。“真”的不一定都是“善”的。同理,“善”的也不一定非全是“真”的。

(3)范畴不同。经典只关乎某部著作,而classic既可关系到某位著作者,也可涉及某部作品。

(4)包含的内容不同。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虽然“经典”可以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权威的和奠基性的经书、诸子之书、史书、文学作品、字书和辞书等领域权威性的著作;也可是近代、现当代的最有价值的、标准的和奠基性的各领域著作;还可是古今最有价值的、权威性的宗教领域著作三类。但主要是第一、第三类,包括世俗领域和宗教领域。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一看到或一提到“经典”,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立刻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诸子百家之书、佛教与道教经文等,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化传统里,classic也分三类,包含第一流的、最优秀的和标准的古希腊罗马作家与作品;近代欧洲其他各国用拉丁语或各国俗语创作的第一流的、最优秀的和标准的作家及其作品;现当代欧洲各国那些实现了“抽象的、最高美的理想,达到了比例和完美的永恒标准”的作家及其作品。所以,classic的重点主要涉及古今整个欧洲世俗领域的第一流的、最优秀的和标准的文学作品,而至于文学作品所属的类别之间则没有区别,具有同等的地位和身份。

四、结语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通常用“经典”一词对译英语中的classic一词。“经典”与classic皆是文化专有项,前者深深扎根于中国语言文化,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后者植根于接续了古希腊罗马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传统及其精神。由于孕育与成长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经典”与classic不会不存在差异。文化交流并非文化的融合,抹杀文化间的差异性,削足适履地盲目追求相同性与一致性,而应在“求同存异”理念的关照下,同中见异,认识、理解、尊重、欣赏和保护文化的差异性。通过上面的考察梳理和对比分析可见,汉语语言文化中“经典”概念与英语语言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西方文化)classic概念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大。总括而言,“经典”与classic二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小同大异。换言之,二者在内涵与实质上有小部分的相通和大部分的差异。因此,尽管中国翻译界用“经典”和classic互译,然而二者的差异与区别不容忽视,否则会导致中西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误读和误解。

猜你喜欢
经典词典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米沃什词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0